常遇春后人发现一处大矿,毛主席十分重视“搞不好,我睡不着觉”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4-11-14 09:10:36

从明将后裔到地质先驱

1936年,在四川西南一个仅有七户人家的偏僻山村,常遇春第22世孙常隆庆踏上了一段改变中国工业命运的地质勘探之旅。这个被村民称为"攀枝花"的地方,因一棵参天大树而得名,却蕴藏着惊人的秘密。当地寸草难生的红土地下,埋藏着储量惊人的铁矿资源。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得知这一矿产资源后高度重视,甚至说出"攀枝花搞不好,我睡不着觉"的话。最终,这片荒芜之地不仅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更是孕育出了世界级的钒钛资源储备,让中国从钢铁贫农一跃成为工业大国。

站在四川省江安县的土地上,常隆庆大概想不到自己会成为改变中国工业史的关键人物。作为明朝开国元勋、"打虎将军"常遇春的第22世孙,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无畏的探索精神。

1904年,常隆庆降生在这片富有英雄传奇的土地上。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学习成绩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那时恰逢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年轻的常隆庆通过阅读各类进步刊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

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当时众多热门专业中,常隆庆选择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向——地质学。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格外另类,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地质学就是"一群学者带着测绘仪器公费旅游"。

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生涯中,常隆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他深知地质学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优异的表现使他深受恩师赏识,1930年毕业后立即被安排到北平地质研究院工作。

1932年,一个重要的机遇降临到常隆庆身上。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向他发出邀请,希望这位优秀的地质人才能够前往西部开展工作。研究院的院长是声名显赫的"中国船王"卢作孚。

卢作孚当时正在为一件事忧心:外国探险者打着各种幌子在长江上游地区活动频繁,而中国人对自己的这片土地却知之甚少。这种状况令他深感忧虑,因此他组建了一支考察队,准备对金沙江流域展开全面调查。

1935年,常隆庆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调查川西南地区的地质情况。这个任务不仅关系到水文调查,更与国民政府的战略后方建设密切相关。面对这样的重任,常隆庆毫不犹豫地挑起了担子。

当时的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匮乏。西方学者甚至放言"中国无矿",这种论调让不少国人倍感沮丧。常隆庆深知,找到矿产资源不仅能振奋民族信心,更能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提供重要物质保障。

就这样,这位地质学家带着满腔热血,踏上了改变中国工业命运的征程。在他的身上,既有祖先常遇春开疆拓土的豪情,也有新一代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执着。

江畔探矿寻路向三线

1935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山崩改变了金沙江的水文格局。大量岩石滚落造成了堰塞湖,江水一度断流。常隆庆和助手殷开忠抓住这个机会,决定从重庆綦江出发,沿江徒步考察。

在行进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记录每一处地形地貌的变化,还要留意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这条路线上,他们穿越了无数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1936年前八个月,常隆庆的足迹遍布川西南的荒野。在会理县调查完金沙江断流情况后,他发现当地的土地具备形成矿石的条件。这个发现让整个考察有了新的方向。

考察队将重点转向了当时被称为宁属地区的七个县。从会理出发,他们一路步行到三堆子,最终来到了金沙江边的一个特殊地方——攀枝花村。

这里正是诸葛亮当年南征时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整个村子只有七户人家,一棵巨大的攀枝花树在其中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傲然挺立,于是人们就用这棵树的名字称呼这个地方。

常隆庆注意到这里的地貌特征十分独特。金沙江河谷两侧是高耸的山脉,阻挡了湿润气流的进入。能够进入河谷的只有被称为"焚风"的干热气流,导致这里的降水量异常稀少。

为了寻找植被稀少的真正原因,常隆庆对当地的土壤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令人振奋:那些看似普通的红土,实际上都是铁矿石的风化物。这意味着金沙江上游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

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常隆庆借到一条简易小船,继续沿江而上寻找矿石。一路上,他们经过了倮果、密地、倒马坎、马颈子等地,每到一处都详细记录地名和地质特征。

在倒马坎一带,江中露出的岩石证实了常隆庆的判断:这里确实存在铁矿石。这个发现让整个考察队充满干劲,他们随即对宁属地区的七个县展开了地毯式勘探。

经过详细调查,他们一共发现了116处矿区。1937年9月,当常隆庆带着这些重要发现回到成都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他立即着手整理调查资料,编写了《宁属七县地质矿产》一书。

1940年8月,为了进一步确认矿区情况,常隆庆再次组建了一支七人考察队。他们从西昌出发,经过盐源、盐边、华坪、丽江等地,用了87天时间,行程近1900公里。

9月6日,考察队重返攀枝花村。当晚,他们在村长家中发现了几块铁矿石。经过询问得知,这样的石头在当地随处可见。第二天一早,考察队便马不停蹄地上山勘察。

在尖包包、硫磺沟、营盘山等地,他们接连发现了大量磁铁矿。经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测绘,他们认定这里的铁矿储量可达1000万公吨以上,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限制,这个重大发现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常隆庆多次自费前往攀枝花村调查,始终坚信这片土地蕴藏的巨大价值。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片宝地才迎来了它真正的开发机遇。

主席关怀催生钢城梦

新中国成立后,常隆庆出任成都地质勘探学院院长。面对国家日益增长的重工业发展需求,他第一时间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了攀枝花的矿产资源情况。

中央很快派出专业队伍对攀枝花进行深入勘探。勘探结果不仅证实了常隆庆的发现,更找到了更多储量丰富的优质矿藏。

但攀枝花地区地形复杂,开采难度极大。这些客观困难一度阻碍了矿区的开发进程。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一五"计划的圆满完成,我国终于具备了开发攀枝花的技术实力。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美关系冰封,中苏关系恶化,我国面临着空前的外部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工业基地大多集中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一旦发生战争,这些工业基地将首当其冲。在战略纵深地区建设新的工业基地变得刻不容缓。

毛主席得知攀枝花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后,立即意识到这里是建设"三线"工业基地的绝佳选择。他多次过问攀枝花的建设进展,甚至说出"攀枝花搞不好,我睡不着觉"这样的话。

攀枝花的区位优势显而易见:它位于金沙江峡谷深处,地形险要,具有极强的防空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实现就地开采、就地冶炼的生产模式。

这里人烟稀少,便于保密。紧邻金沙江的地理位置,让建设材料的运输变得异常便利。上游的木材只需顺江而下,就能轻松运达工地。

196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攀枝花特区。为了避人耳目,特区最初被命名为"渡口市"。钢铁厂的选址定在了弄弄坪山坡上。

当时的弄弄坪还只是一片荒山野岭。山高坡陡,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土地用来建厂。周总理在视察时开玩笑地说:"地不平,弄一弄不就平了嘛!"这句话也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在毛主席的特别关注下,全国各地的优秀工人和先进设备纷纷向攀枝花集中。"好人好马上三线"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响亮口号。

各路建设大军日夜奋战在攀枝花的工地上。他们克服了地形险峻、气候恶劣、物资短缺等重重困难,一点一点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建设者们用汗水浇灌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用智慧和勇气征服了这片"不毛之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在金沙江畔拔地而起。

这座城市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当地的面貌,更为我国的工业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它见证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印证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铁路贯通钢城展辉煌

1970年,成昆铁路全线贯通,打通了攀枝花通往四川和云南的交通大动脉。这条铁路的开通,让这座藏在深山中的工业新城终于与外界紧密相连。

铁路建成后,攀枝花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大量的物资、设备和人才通过这条钢铁通道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在持续开发过程中,地质工作者们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他们在铁矿中发现了伴生的钒、钛资源。这两种被誉为"现代工业味精"的稀有金属,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据显示,攀枝花的钒储量占到了全国总储量的95%,钛储量更是占到了90%以上。这一发现让攀枝花在世界工业版图上的地位愈发重要。

1979年,一个特殊的消息传到了成都地质学院。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视察渡口时特意提到:"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教授。"

接到这个消息的常隆庆已年过古稀,但他仍执意要再访故地。当他重返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荒无人烟的山谷,如今已是灯火通明。曾经寸草不生的红土地,现在却矗立着高大的厂房。过去只有七户人家的小村庄,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古稀之年的常隆庆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诗。他用诗句记录下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从人烟稀少到车水马龙,从贫瘠荒芜到工农繁荣。

就在同年,这位为中国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地质学家因脑溢血不幸离世,享年75岁。他用毕生的精力探索着这片土地,最终见证了自己的发现为国家带来的巨大价值。

1987年,"渡口市"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这座以一棵大树命名的城市,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虽然当年那株参天的攀枝花树已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但它的名字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座城市的崛起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也印证了一代地质工作者的远见卓识。

如今的攀枝花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它不仅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更培育出了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从常隆庆初次发现矿藏,到今天的蓬勃发展,攀枝花的故事印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的浇灌。从最初的地质勘探,到后来的工业建设,再到今天的转型发展,每一步都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攀枝花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丰富的矿产资源,更在于几代人接力探索、开发和建设的坚持。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远见、有担当、有作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