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郭志坚,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那个脸上总挂着一副严肃表情、声音低沉有力的央视新闻主播。对吧?他可是全国人民每天晚上准点打开电视就能看到的大人物。不过,最近他却因为个人生活的一些事儿,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真的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平时再怎么兢兢业业,一旦被揪住小辫子,立马成了全民谈资。这次嘛,说白了,就是他的父母问题——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引发了一场“亲情与事业到底该怎么权衡”的大讨论。
要理解这个事儿,我们先来扒一扒郭志坚的人生履历。他出生在河北农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里,那时候家里别说什么奢侈品,就连好一点的衣服都算稀罕物。但偏偏啊,这孩子从小耳朵尖得很,对收音机里的播音声入迷得不得了。那年月没啥娱乐方式,他天天抱着个破收音机听新闻,还模仿那些主持人的语气和腔调。我跟你说,这种爱好当时在村里人眼中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可谁知道呢,人家愣是靠这个梦想一路走出了乡下泥巴路。
高中阶段的小郭,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拼命三郎。不管是参加演讲比赛还是背课文练嗓子,他都是豁出去干。有意思的是,他还特别倔,高考前两年摔过跤,但第三年终于翻盘,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广,也就是现在的大名鼎鼎中国传媒大学。当时全村人都炸锅了,说这孩子真行!不过最值得点赞的是他的爸妈,不仅供他念书,还顶住周围七嘴八舌的议论,让他追逐自己的兴趣。这份支持,可不是一般父母能做到的。
到了大学以后,小伙子的韧劲更显出来。他抓紧每一分钟学专业知识,从实习到兼职样样不落,北京电视台那会儿几乎快成他的第二个宿舍。同龄人在外头玩耍的时候,他已经站在摄影棚灯光底下磨炼自己。而这些努力也没有白费,毕业后直接进入北京电视台工作,然后一步步晋升为主持岗位,再后来,就是1998年的华丽转身——进入央视。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而真正让大家记住他的,是2007年成为《新闻联播》的固定面孔。
事业方面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人生哪有十全十美?当然啦,人家的婚姻倒挺低调,据知情人士透露(咳,其实网上早有人爆料),夫妻俩感情稳定恩爱,还有个聪明伶俐的小孩。不过幸福归幸福,有些麻烦始终绕不开,比如公众对于明星家庭生活选择的不依不饶。这其中争议最大的,无疑就是把双亲送进养老院这件事。一边是忙碌工作的需要,一边是传统观念要求常回家看看,这矛盾简直戳中了社会痛点啊!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事情并非外界想象那么简单。据媒体报道,他选定的是一家高端养老机构,不仅医疗条件完善,每周还安排各种文化活动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而且据邻居透露,只要有空闲时间,他都会抽空去探望父母,为他们买水果、带保健品等等。然而即便如此,一部分网友还是忍不住喷:“啧啧,大主播挣钱不少,却连爹妈都懒得伺候。”但凡长脑子的,都不会这么片面看待吧?
除了养老院事件,其实此前也有一些“小插曲”让郭志坚频频登上热搜榜单,比如六安读音问题。当时节目直播中他说成“lù安”,引起许多观众质疑,但实际上,根据新华字典,“六”确实可以读作“lù”。不过这种技术性错误嘛,总归容易激起群众吐槽欲;再比如评价电影让子弹飞血腥暴力、不适合青少年观看,又被影迷骂太迂腐……真的,你越红就越危险,全民放大镜随时盯着你看,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也能迅速变成社交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抛开具体事件本身,我觉得这里隐藏的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现代职场人与家庭责任之间究竟如何取舍?像郭志坚这样的人,他们日复一日地为了职业目标打拼,在大众视野中近乎完美无瑕,但在人格化层面,他们又被剥夺了承认脆弱或者犯错的资格。一旦涉及私领域,就算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补偿失误,也逃不开道德批判。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不是应该稍微宽容一点呢?
毕竟,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每天24小时恨不得掰开48块用,不少年轻人甚至连自己吃饭睡觉都顾不上,更别提陪伴长辈。如果无法时时刻刻陪在老人身边,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孝心未尝不可。当然啦,这绝对不是鼓励大家甩手掌柜,而是提醒所有人换位思考,多给别人一些空间与信任。同时审视自身是否尽力维系亲密关系,因为等到遗憾发生的时候,再后悔往往已于事无补……
所以最后我想问一句:如果换作你,会如何处理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