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年十二月二十三(阳历是1831年2月5日),第三代一等诚嘉毅勇公博启图(第一代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的嗣孙)得到了他的第四个儿子,取名为‘景寿’(博启图前三子分别为景庆、景丰、景善)。
四年之后,博启图在京师因病去世,道光帝追赐其为‘太子太保’,追加谥号‘敬僖’;而博启图去世后,其长子景庆承袭了由曾祖父明瑞所开创,祖、父两代(惠伦、博启图)传承的世爵,这就是第四代‘一等诚嘉毅勇公’。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景庆的四弟、时年十五岁的景寿被道光帝授予了头品顶戴,并优选进入了上书房读书,和道光帝的诸皇子以及其他宗室近支亲贵子弟们成为了‘同窗’;这也是景寿日后仕途猛进、飞黄腾达生涯的起点。
因为景寿自幼开始读书学习时起不断地加深自我的修养,因此小小年纪就养成了‘文质彬彬、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性格,平常谦逊退简、与人无争,在人品与涵养上为家族成员和外人诚心敬佩;这种优异品格,很快就引起了道光帝的注意。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年及十六岁(虚岁)的景寿,被早就重点关注、考察他多年的道光帝选中,成为了自己第六女‘固伦寿恩公主’的额驸,这也是道光帝千挑万选才得来的‘佳婿’。
而固伦寿恩公主,是道光帝晚年最宠幸的静妃博尔济吉特氏所生,静妃也即日后的‘孝静成皇后’(咸丰帝养母);日后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䜣,与固伦寿恩公主为同母姐弟;也就是说,景寿是奕䜣的亲姐夫。
与固伦寿恩公主成婚后,因为为人低调、办差认真,所以道光帝对景寿这个自己亲手挑选的女婿十分器重,先后授予他‘内大臣、八旗都统’等职,以为栽培锻炼。而固伦寿恩公主下嫁景寿之后,关爱子女的道光帝曾多次屈尊去公主府看望女儿女婿。
道光帝之所以选中景寿为固伦寿恩公主的额驸,主要就是看中了景寿的良好性格涵养,与谦逊温润的人品,倒并不很期望女婿将来会在政治上、军事上有什么重大的建树。不过,因为历史走向出现巨大变化而带来的际遇,景寿日后还是会深切地、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政治争斗中去,并多少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掺入思想,这都是后话了。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景寿的岳父道光帝去世,其第四子奕詝奉传位遗诏继位,即清文宗咸丰帝。
咸丰帝即位后,也很倚重景寿这个老实本分、人品端正的姐夫(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早逝,是由固伦寿恩公主和恭亲王奕䜣的生母静贵妃、也就是孝静成皇后抚养长大的),所以不断给其加授官职,先后任其为蒙古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重要职位,信任恩遇有加。
咸丰五年(1855年),景寿之长兄、第四代‘一等诚嘉毅勇公’景庆去世,生前并没有留下子嗣,富察氏家族明瑞这一支的世袭公爵爵位因此出缺。
而极为欣赏姐夫景寿人品学识的咸丰帝在挑选袭爵之人时,直接越过了景丰、景善这两位景寿的兄长,将‘一等诚嘉毅勇公’的爵位授予景寿承袭,并准许景寿有使用‘紫缰’的资格(即紫色的马缰绳,这是宗室高级成员才能享用的物件)。
也许,景丰、景善此时已经去世,也许这两位实在上不了台面、不宜袭爵,也许就是咸丰帝单纯想要干涉爵位传承,把姐夫景寿扶上公爵之位;总之就是这么些理由,最终是排行第四的景寿成功袭爵,成为了第五任‘一等诚嘉毅勇公’(前四任分别是明瑞、惠伦、博启图、景庆)。
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的姐姐固伦寿恩公主不幸去世,但咸丰帝并没有减少对姐夫景寿的恩宠倚重,一如既往的信任重用。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自海上入侵,咸丰帝于八月间仓惶逃离京师,以‘秋狝’的名义前往避暑山庄躲避兵祸,身为御前大臣的景寿也随扈同行。而在抵达热河之后,咸丰帝在处理诸多事务时大多安排景寿来协助办理,以示对于至亲的信任和重用。
即使这时候,已经集‘贵胄、外戚、权臣’等高位于一身,但一向以谦逊低调为行事风格的景寿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从来多做少说,不掺和到朝政的斗争中去。因为看重景寿的这个人品优点,咸丰帝对姐夫景寿更加倚重。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在内忧外患的接连打击下,本来就身体极为虚弱的咸丰帝一病不起,且病情十分严重;于是,自感时日无多的咸丰帝开始考虑起身后的政治安排和朝廷格局来,准备为独子载淳安排继位后的赞襄辅政大臣(顾命大臣)。
本来在这个时候,最有资格出任新帝辅政大臣的,是咸丰帝的六弟、头脑和才能都十分灵活出色的恭亲王奕䜣。但因为之前兄弟间由于权力分配上的龃龉,还有皇室内部的忌讳,咸丰帝不愿、更不敢将大清社稷轻易地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多尔衮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在强忍病体不适、考虑良久之后,咸丰帝终于选定了八位大臣为儿子的顾命大臣,将来‘赞襄辅政、协理国事’——其排名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一等诚嘉毅勇公景寿、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穆荫、军机大臣匡源、军机大臣杜翰、军机大臣焦佑灜。
在这份‘赞襄辅政大臣’的名单中,身为外戚的景寿排名第三,仅次于两位宗室亲王,而高于包括咸丰帝目前实际上的第一心腹重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在内的其余五人。
七月十七,咸丰帝于避暑山庄驾崩,年三十一岁,其独子载淳得以继位,即清穆宗同治帝;同治帝继位后,以嫡母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以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
而咸丰帝驾崩后,依据咸丰帝遗诏掌握了朝廷合法施政权的顾命大臣们,在实际上的领头者肃顺的主导下,明目张胆地排挤还远在京师与英法联军进行议和的恭亲王一系官员,并因忽视、慢待皇帝而与两宫皇太后又产生尖锐矛盾,一时间君臣之间吵得得不可开交。
在皇权和臣权的激烈交锋中,身为“赞襄辅政大臣”之一的景寿头脑依旧十分清楚,自己本来就是顶替了另一位小舅子恭亲王奕䜣的辅政之位,只是因为咸丰帝生前的猜忌、及掌握大权的肃顺等人的反对,奕䜣才被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而这种朝廷内部权利上的争斗,景寿不想掺和,也不敢掺和。
因此,在以肃顺为首的其他顾命大臣与两宫皇太后发生权利上的激烈冲突时,身为顾命大臣之一的景寿要么闭口不言,要么以固伦额驸的身份出面来打圆场、化解矛盾,暗地里维护皇权的尊严。
在屡被臣子冒犯的两宫皇太后看来,顾命大臣中只有这个六姐夫为人还算恭顺有礼、事事在为皇帝、为皇家着想,确实是个恭敬谦逊的好人;景寿以后的政治命运,也就此埋下了‘一度曲折、最终平安无事’的伏笔。
在顾命大臣的步步紧逼、日渐跋扈下,两宫皇太后忧愤不已,悄悄联络了在北京主持和议的恭亲王奕䜣,让他借着给咸丰帝奔丧为机赶赴避暑山庄,再暗地秘密会面策划、最终达成了‘推翻咸丰帝生前政治安排格局、铲除跋扈的顾命大臣、夺取朝廷实权’的政变计划。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二十三,咸丰帝的灵柩从避暑山庄启程返回北京。半路上,两宫皇太后按照之前商议好的政变计划,借口皇帝过于年幼,经不起长路奔波之苦,要抄小路提前回京。
肃顺等人根本没有察觉到这里面的阴谋,在商议后决定由肃顺本人率大队人马奉灵柩缓缓前行,而皇帝则奉两宫皇太后,由其余七位顾命大臣护送、抄小路回京,好安排咸丰帝葬礼典仪事宜;八位顾命大臣之间的联络,就此被人为隔断。
九月二十九,同治帝安全抵京之后,两宫皇太后立即联手在京的恭亲王奕䜣等人,以同治帝的名义颁布了谕旨,公开宣布载垣为首的顾命大八臣们‘骄纵跋扈欺君罪状’,革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爵位官职,即刻索拿下狱;罢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军机大臣要职、永不叙用。九月三十,醇郡王奕譞奉旨带兵、于密云逮捕了随灵柩而行的肃顺。
至此,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所发动的政变大获全胜,史称‘辛酉政变’,因为同治帝原定的年号叫祺祥,所以也称为‘祺祥政变’。
而顾命八大臣中,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唯一还算看着顺眼、平日里恭顺谨慎、尊重皇权的景寿,原本是不准备对其加以任何惩罚的;但为了不让朝野外人落闲话,所以政变结束后,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象征性地)将景寿御前大臣、顾命大臣的职位一并免去,但保留‘一等诚嘉毅勇公、固伦额驸’的名号,让他暂时回家闲住以避风头。
而对于其他七位顾命大臣,朝廷就没有那么好脾气了,一律严厉处置——怡亲王载垣革爵、赐自尽;郑亲王端华赐自尽、降爵不入八分辅国公(后复王爵);军机大臣穆荫革职充军(后论赎归);军机大臣杜翰革职流放新疆(后赦免回家);军机大臣匡源、焦佑瀛革职斥退永不叙用。
而两宫皇太后及恭亲王最为痛恨的肃顺,则以‘大逆之罪’被绑缚菜市口,公开弃市、处以极刑(肃顺是宗室,为郑恭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郑亲王端华六弟,还有二等辅国将军的宗爵;按清朝祖制,宗室即使有死罪亦不显戮,止于宗人府空房内赐死;但两宫皇太后及恭亲王不顾祖制和肃顺的宗室身份,硬是将肃顺公开处斩,实在是恨其入骨了。)
‘辛酉政变’过后半年的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眼看风头已经过去,两宫皇太后授在家闭门读书的‘一等诚嘉毅勇公’景寿正黄旗蒙古都统之职,三月又复授为御前大臣;这标志着皇帝的六姑父、两宫皇太后的六姐夫、为人谨慎内敛的景寿正式复出。
同治三年(1863年)七月,因江南平定,同治帝(实际上是两宫皇太后)加恩诸近支宗室及外戚,景寿被归还了‘赐紫缰’的待遇,十月,又归还了‘领侍卫内大臣’之职;至此,景寿受皇室的恩宠一如道光帝、咸丰帝在位之时,丝毫没有受‘辛酉政变’的影响。
景寿一共有十二个儿子,其中长子志端、次子(或者四子)志锐、三子志勋,十二子志常(其余诸子名缺轶);长子志端大约出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左右(根据其妻固伦荣寿公主年纪推断)。
当初两宫皇太后联合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中枢大权之后,为了表达对恭亲王大力协助夺权的谢意,于是在封恭亲王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等官位之外,两宫皇太后又将他七岁的长女(生于咸丰四年,即1854年)接进宫中抚育并收为养女,之后更在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初二晋封其为‘固伦荣寿公主’(固伦公主一般是中宫皇后所出嫡女的封号)。
同治四年九月,因恭亲王再三固请、撤去长女的“固伦”名号,所以两宫皇太后勉为其难准奏,改封为‘荣寿公主’。但为了弥补恭亲王和荣寿公主的‘损失’,同治五年(1866年),经两宫皇太后仔细挑选,从在京八旗贵族子弟中挑选了人品秉性一如其父淡雅温润的景寿之长子志端为荣寿公主额驸,赐以指婚。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初六,十三岁的荣寿公主与额驸志端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荣寿公主的祖母是道光帝孝静成皇后,而志端之母(不知是生身之母还是嫡母,但以其尚荣寿公主来看,大概率是生母)则是孝静成皇后所出的固伦寿恩公主,是荣寿公主的亲姑姑。
也就是说,志端和荣寿公主是姑表兄妹,景寿与志端父子,娶的是嫡亲的亲姑侄俩,都是固伦额驸;而景寿与亲家恭亲王奕䜣又是郎舅之亲,这种亲属关系,在整个清朝宗室联姻过程中都是罕见的。
荣寿公主与志端成婚后感情融洽,关系和睦;但仅仅五年之后的同治十年(1871年),年纪轻轻、尚未出仕的志端就意外地病逝了,殁年大约在二十岁,时年十八岁的荣寿公主从此便守了寡。
志端和荣寿公主成婚后,起初住在京师内城构栏胡同(勾栏胡同,今东城区内务部街)景寿的‘一等诚嘉毅勇公府’(又称寿恩固伦公主府)附近;同治十年(1871年)志端不幸去世后,荣寿公主继续住在原府邸也不大合适,因此经常进宫陪伴两宫皇太后、或者回恭亲王府暂住。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阳历是1875年1月),荣寿公主名义上的两个弟弟妹妹——清穆宗同治帝与固伦荣安公主(咸丰帝的一子一女)先后因天花崩逝(薨逝),其中同治帝崩于十二月初五,荣安公主薨于十二月二十九;在两宫皇太后主持下,同治帝的堂弟、醇亲王第二子载湉入继大统,以咸丰帝嗣子的身份继承帝位,即清德宗光绪帝。
荣安公主去世后,按制度其额驸符珍不得使用妻子名下的公主府,所以荣安公主位于京师内城安定门内宽街西南侧(今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3号)的公主府就闲置下来;经两宫皇太后懿旨,这座失去了原主人的府邸,就划归荣寿公主所有了。
在此之后,荣寿公主在新府邸里居住了五十年之久,光绪七年(1881年),慈禧皇太后懿旨,荣寿公主再加封‘固伦’称号。
同治帝驾崩、光绪帝继位前后,景寿以皇家外戚尊亲的身份,被授命在本兼各职之外,再加‘管理神机营事务’要职,以维护局势的稳定。这表示朝廷及两宫皇太后对这位皇家亲戚的从分信任,以及景寿本人‘荣宠不衰’。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辛酉政变’后二十八年,五十九岁的固伦额驸、一等诚嘉毅勇公景寿去世,朝廷赐谥号“端勤”,以作为对其一生的盖棺论定评价。
景寿去世后,其在世诸子并没有承袭家族世袭的爵位,最后得以袭爵的是景寿之孙、其早逝的长子志端与固伦荣寿公主的嗣子(志端某个弟弟的儿子)麟光,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承袭了‘一等诚嘉毅勇公’爵位,并加‘固伦额驸品级’;这是第六任、也是最后一任‘一等诚嘉毅勇公’。
有史料记载,麟光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去世,也有民间史料说他一直活到了其嗣母固伦荣寿公主身后(固伦荣寿公主在1924年去世),其人曾经于清末时在陆军贵胄学堂就学过,还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资料;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我这里也没有确切答案,如果有读者知道,可以加以补充说明。
与麟光同辈的景寿之孙有麟玉、麟元、麟尧、麟番等人;低一辈的曾孙有增恺、增悌、增怿等人。景寿玄孙辈的有宗襄,他生于1929年,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第23期,1949年12月在成都参加了起义,后来担任了江苏省兴化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常委。这是史书上,有关明瑞后裔、景寿直系子孙的最后记载。
《一等诚嘉毅勇公世系》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