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何会轻信司马懿的承诺?他真的那么无能吗?

幽默漂流瓶 2025-01-18 16:05:43

曹爽之所以选择相信司马懿的承诺,并非因其性格软弱所致。实际上,是他的思维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斗争模式当中,才致使他做出了相信司马懿承诺的这一选择。

在曹爽看来,于当时的情形而言,高平陵政变并非那种非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实际上就是曹魏集团高层内部围绕权力展开的一场争逐,也就是所谓的内讧罢了。

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方面的差异。

事实上,前者斗争的关键所在,并非仅仅是司马懿与曹爽两人之间的争权夺利,准确来讲,应该是整个士族集团同曹氏宗亲展开的一场较量。

而对于后者而言,其情形更类似于曾经东汉时期出现的宦官与外戚之间的争斗状况,亦或是宦官和士族展开的纷争局面。

在东汉那个时期的历史剧本里,除了最后十常侍掀起的那场绝杀风暴外,在绝大多数的权力争斗场景中,只要一方主动认输,往往是能够得以善终的。就像东汉曾经盛极一时的窦家、邓家,在家族衰落之后,顶多也就是遭受流放的命运,而且若干年后还能重返故土呢。

即便是士族官员,在遭遇党锢之祸以前,一旦落败,大多也不过是被流放处置罢了。而待日后掌权者更替,局势发生变化,就如同风水流转一般,他们便仍存在重新归来、再度得势的机会。

在那时的曹爽心中,他觉得自己选择回去,无非就是暂且处于失利的境地罢了。只需耐心等到这阵风头过去,就好比等到司马懿寿终正寝之后,那他依旧能够拥有重新掌握大权的契机。

实际上,在当时曹爽的视角来看,高平陵之变呈现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这才是其眼中所看到的高平陵之变的真实模样呢,一切也不过如此罢了。

可问题在于,曹爽却把这事儿给忘了。要知道,三国时期所遵循的政治规则,那和曾经两汉时期的政治规则相比,已然是完全不一样了,可曹爽愣是没记起来这关键的一点呢。

当然啦,要是想详细聊聊这件事,那还真得从曹爽他个人的经历开始讲起才行呢。

说来也巧,曹爽得以出任辅政大臣一职,着实是个意外情况。原本这辅政大臣之位怎么也不该落到他头上的,可世事难料,种种机缘巧合之下,最终竟让曹爽坐上了这个位置,真可谓是出人意料啊。

曹爽的父亲曹真,在过去曾为曹操的养子。至于曹爽的爷爷,后世存在着两种不同说法。其一认为,曹爽的爷爷是曹邵,其与曹操乃同族兄弟;其二则表示,曹爽的爷爷名叫秦伯南。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在史书中均有相关记载。曹爽的爷爷昔日曾响应曹操举兵之事,还帮着曹操在地方上招募军队呢。但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不幸被人杀害了。其遇害之后,便留下了几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其中年纪最大的那个,便是曹爽的父亲曹真。

随后,出于对这份功绩的感激之情,曹操便将曹真收作了自己的养子。

我们从这一关系里能够发现,曹爽尽管姓曹,可实际上和曹操并无多少血缘关联。并且呢,在他爷爷还在世之时,其在曹魏集团里所处的地位也并非很高。起码同夏侯惇、曹仁、夏侯渊等这些人相较而言,他的重要性明显要低一些。

一般而言,即便之后曹氏宗亲打算推举一人作为代表,那也不可能轮到曹爽他们家。先不提曹操本人,单说他后来就留有二十多个儿子呢。在高平陵政变发生之时,曹操的好些儿子可都还在世呢。就拿夏侯惇、曹仁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后代那也是能找出一大群的。

因而,在曹操在世之时,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历经若干年后,曹爽居然能够掌控曹魏的大权。要知道,即便曹爽的父亲,也不过是曹操的养子罢了,相较于曹操的那些亲生儿子,其身份着实相差甚远呐。

然而,问题在于,之后曹爽的父亲,就因在站队这件事上的抉择,一下子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了。

简而言之,曹爽之父当年被收养后,便与曹丕一同成长,之后还成为了曹丕极为重要的帮手。故而曹丕称帝后,对待父亲的这位养子,相较其他亲兄弟反倒更为亲厚。并且曹真自身颇具军事才能,作战能力出众,如此一来,曹真便渐渐成为了曹魏集团军方的头号人物。

到了这般时候,曹真作为养子的身份,相较于曹操的其他亲生儿子而言,反倒具备了更大的优势。毕竟曹丕是绝不可能把手中的权力交付给自己的亲兄弟们的。

如此这般,待曹丕离世之后,曹叡登上皇位,彼时曹真依旧手握重权。而与此同时,曹爽也拥有了时常进入皇宫的机会,常常在曹叡跟前展现自己,久而久之,便慢慢成为了曹叡极为信任的心腹之人。

接下来的情况是,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曹爽的父亲离世了。再过了数年,曹叡的身体变得病重起来。鉴于曹叡选定的接班人曹芳年纪实在太小,所以在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曹叡无奈只能挑选合适的人来担当托孤之责。

起初,曹叡拟定了一份名单,名单里所涉及的五个人,无一例外全是曹家的亲属。曹爽尽管也位列其中,可其排名着实较为靠后,差不多就是为了凑够人数而被列入的。

可问题在于,待到曹叡弥留之际,其身旁有两位得宠之臣。这二人对曹叡所拟定的那份名单极为不满,只因名单上列的五个人里,除了曹爽之外,其余四人皆与他俩关系欠佳。要是真由这五人来辅政,那接下来这俩宠臣可就没好果子吃了。

就这样,在曹叡即将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那俩人再度来到曹叡跟前,一个劲儿地强调那四个人全然不可信赖。只有曹爽与司马懿,才有能力挑起托孤的这份重任。彼时的曹叡大概已处于弥留之际了,头脑也不清醒,没什么思考的余力,便径直认可了他俩的提议,在临终前更改了任命安排。

如此一来,在曹叡离世之后,便轮到曹爽与司马懿登上政治舞台了。

接下来的情况是,司马懿极为老谋深算。面对曹爽一步步的紧逼态势,他并未即刻展开反击行动,而是选择了隐忍,将自己的想法和行动都暂且按捺下来。如此一来,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曹爽愈发势头强劲,于朝堂之上掌控了更多的权势,其嚣张跋扈的程度也与日俱增。

从这一经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一,曹爽得以掌权,在很大程度上实属意外之举。按常理而言,他身为曹操养子的儿子,压根就不具备代表曹家人的资格。要知道,当时曹操的好几个儿子可都还在世呢,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掌权。

其次,由于一些意外情况,使得曹爽得以登上政治舞台,而其上台的过程并未经历太过残酷的政治争斗。如此一来,在面对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时,曹爽就显得极为稚嫩了。

随后在曹爽掌握大权之时,因司马懿在背后悄然推波助澜,致使曹爽惹恼了诸多人士。特别是不少曹氏宗亲,对曹爽的所作所为极为反感,已然不愿再给予曹爽支持了。

就士族而言,他们从一开始便未曾对曹爽予以支持,反倒是绝大多数士族选择站到了司马懿这一方。

故而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之际,原本貌似已将大权牢牢掌控在手中的曹爽,却在这时惊觉:自己能够真正调动的人寥寥无几。彼时在长安以及淮南等多处,确实存在诸多效忠于曹氏的将领,且他们皆手握重兵。然而,这些将领虽甘愿为曹氏家族赴汤蹈火去战斗,却不见得会为了曹爽一人而投身战斗。

说到底,曹爽其实并不能算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曹家人。要知道,在诸多方面来看,他都缺乏那种真正属于曹家之人应有的特质呢,所以严格来讲,他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曹家人。

并且,在过往的历史进程当中,像这种高层之间的权力争斗情况,已然是发生过许多次了。在曹爽的认知里,他觉得自己身为曹氏宗亲的典型代表,司马懿肯定是不敢对他怎么样的。而且他还认为,只要再等上几年,等司马懿离世之后,他依旧存在重新掌握大权的机会。

彼时,司马懿施展了一连串的心理战术,凭借这些手段,成功地击垮了曹爽内心的防线,使其心理层面遭受重创,进而在这场较量中逐渐陷入被动局面。

最终的结果是,曹爽放弃了抵抗之举,转而决定返回洛阳。

然而在那之后,当曹爽返回洛阳之时,其最终的结局,想必大家也都已然知晓了。

想必曹爽在临死之际,方才恍然大悟:这一场政变自始至终,司马懿的目标可不单单是他曹爽一人,而是冲着整个曹氏集团而去的。要是司马懿仅仅是为了对付他曹爽,考虑到对曹氏皇帝有所忌惮,说不定还真没十足的把握能将他杀害。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司马懿干脆彻底翻脸,连皇帝都掌控住了,如此一来,要杀他曹爽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