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要把《四海》写成一篇简短的文章,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这种熟悉的思维与语言,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感觉,很舒服,也很宁静。很害怕用欢快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情,但很舒服,舒服到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也很安静到他会不会认为过分的赞美是一种侮辱。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沉默了片刻,失落的话语缓缓回归,终于想起来该找人说话了。
那也许是一篇,被清风与微笑所包裹的流浪的童话。这应该是一部充满了霓虹灯和真实色彩的青春漫画吧。上次在岛上,哈哈大笑,还下意识的鼓掌。中间的那条路,是那么的萌可爱,不曾想这辈子都会被这家饭店的装饰弄得酸酸的。第二部分是城市,充满了忧伤和激情,仿佛能看到很多人,有朋友,有父母,有自己。
看了这部片子,记了很多,想了很多。还记得南澳岛上的风和日丽,印有“耀字牌”的红摩托车、浮动的小渔船、掉了两个门牙齿的微笑、大卡车上露出的漆黑铁皮。广州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记得阅江路222号楼顶的风景,公园里旋转着的马戏团,警署旁边那扇带上下的小铁门,还有那扇敞开着却是一条空无一物的大路。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小时候,母亲编织的一件绣得很繁复,上面刻满了花纹的黄衫,想起那个时候,爷爷还很健壮,骑着脚踏车来看望我,想起那个时候,扎着两个小辫子的伙伴,还没有被混凝土、沥青所占据的马路、庭院,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让人觉得,在这个春节的夜晚,一个人在外面过年,是上天把那么多的记忆,送给了我,安慰了我。不过,要说到这个问题,我还是很欣赏这个片子的“没有太大的用力”。每个镜头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在第一个镜头里,当摩托车驶过一条破烂的、满是泥土的道路时,我就好像看见了家乡的渡船。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自然,没有过分苍白的面孔,也没有夸张的妆容,更没有矫揉造作。一切的玩笑都轻轻落下,不会给你狠狠地抓痒,一切的眼泪都不会给你加上一场暴雨,一切的情感都像阿甘的一根羽毛,只是轻轻的飘荡,悄悄的流。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仿佛是上天的恩赐,无声无息,却让心怦怦直跳。我不清楚其他人是否喜欢,但是我真的很爱它。或许这是一个追求,或许这是一个把“我爱你”、当成家常便饭的年代,或许你正处于一个靠着良好的口头禅可以一飞冲天的工作环境,或许你经常会读到一些“干得好不如说的好”之类的诙谐短文。不过,能不让激素分泌过多,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们没有隆隆地飞驰而过,没有掀起一片沙尘,他们从你身边经过,为你凋零的生命,撒下些许的花朵。或许吧,或许这部影片有许多的感动与滑稽,或许自己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成为一个可以流传很长时间的真实故事。感谢导演,感谢编剧,感谢大家,感谢大家对刹车的控制。我知道,你们可以全力以赴,但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也是值得的。希望你们能够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我的平原上。当我看完四海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不正是韩寒吗?在世俗之中,隐藏着一个理想,而在理想之中,隐藏着一个真实的现实,在调笑和不正经之中,隐藏着一个灰色而又严肃的东西,在这张滑稽的外表之下,总是有着一颗孤独和悲伤的心。
南澳岛的放纵与广州的灯光,一种是乌托邦,一种是真实
这种不确定的叙述,让人很难看懂这部电影。整部电影没有一条清晰的故事线,只在一些诗情画意的片段上做了重点描写。这样的表现方式,最直接的缺点就是剧情难以把握,有一种拼凑的感觉,让人不理解。所以,最后还是有不少人没能理解,对《四海》的评价也是很差的。但是,作为一个非常喜欢韩寒的人,我能够很好地理解他所说的内容,并理解他所说的原因。很显然,韩寒依旧是韩寒,他所熟悉的打法和招牌,并没有改变。可现在,他却是“狠”了一次。他没有固执地为孩子们编织生活中的妥协与追逐梦想的故事,反而将现实中的血腥剥削得一干二净,使人们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与生命的迷茫。这种“丧片”,在过年的时候,总会让人心烦意乱,影响气氛。但是,不愿意去看,并不代表它不存在。这就是生活,你无法逃避,也无法逃避。
只有真正了解韩寒的作品,了解他的作品,才会知道《四海》是韩寒这些年来最接近他作品的作品,我看过《长安乱》、《一座城池》、还看过《像少年啦飞驰》。韩寒在《他的国》一书的前言中说:
“我试图将主角塑造成一个悲剧人物,让他在很多种情况下,失去一切,丢掉性命。可是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就像小说中的剧情一样,即使你骑着摩托在迷雾中自寻死路,也会有一丝亮光指引你走向光明。”
当我看见电影结尾处的浓烟时,才发现,韩寒还是韩寒,他还是他自己。
“萤火之光忽隐忽现。左小龙靠在灯火旁边,低声道:
你能发光,应该飞在我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