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面有很多细节,估计很多亮剑迷都没有发现,那就是李云龙带队袭击一波日军的时候,李云龙用望远镜观察日军,发现这伙日军穿着皮鞋,然后立马下令撤退,当时和尚还有些迷惑,问团长李云龙:“为啥要撤退啊,多好的机会”,李云龙说:“滚蛋,让你撤就撤,你小子哪来这么多话”,李云龙作为团长十分强势,手下只能乖乖撤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云龙看见日军穿皮鞋就让撤退呢?原因不简单!
李云龙从山下鬼子行军的鞋底上看出异常,情知绝不是虎亭据点驻防的日军,事出蹊跷必有妖,出于战场直觉立即命令打埋伏的一营撤退,这叫敏锐,但是已经撤不下来了。
之所以能够发现对面的敌人是日军第四旅团,就是因为他们加上穿的是皮鞋,并且比较重。而虎亭据点里面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不是日军的主力。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非常缺乏。因此他们生产的皮鞋数量就比较有限,只能装备到主力部队。
根据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战士们后来回忆,日军大部分穿的都是黄皮鞋,以牛皮为主,这种鞋子非常笨重,不利于快速行军。这种皮鞋是昭和五年设计的,命名为编上靴。
相当于高腰皮靴,可以把脚踝关节完整的包裹住,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是在行军过程中防止有杂物掉进鞋子里。鞋子底部还有三十颗左右的防滑铁钉,鞋跟处有一个十毫米厚的马蹄形铁掌。这样的鞋子既防滑又耐用,这就是我们形容日军铁蹄践踏中国的来源。
二战日军士兵脚丫子上穿的有好几款军鞋,最常见的一种是“昭五式”军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鬼子皮鞋,跟昭五式军装一起定型于1930年。它的日本俗称叫“编上靴”,设计理念仿自19世纪的法国军队,用牛皮制造,用棉线缝合,显著特点是有5对未上漆的鞋带扣、36颗鞋掌钉。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物资短缺的弊端显露出来,“昭五式”牛皮军靴逐渐开始质量缩水,材料使用猪皮,后期型鞋底改为橡胶质,鞋带扣减少到3对,鞋钉减少到23颗。1941年又列装了“昭十六式”军靴,但质量更差,甚至连鞋钉都取消了。
李云龙看到他们的皮靴子联想到这些,在对敌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不会贸然打架,这也是李云龙一直以来的作战套路,毕竟在他心目中一场小小的胜利远没有自己战士的生命精贵。 因此李云龙下令撤退,一是保存实力,二是不知敌人虚实不会贸然行动,三是来日方长,不急于现在恋战好战。这也是多年来李云龙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也是李云龙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