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日本掀起了一股“人才流失”浪潮,大批顶级科学家离开东京,飞往中国试图寻找新的出路。日本人称其为叛国罪,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轰动。

2005年,有数千名日本工程师到中国内地工作,而且最近几年仍在持续增长。
日本人跳槽到国外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大的,超过90%的中国人。
中企的高薪,也是吸引他们到中国工作的最大因素。
真锅淑郎,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诺贝尔获奖演讲中,他直言:“我再也不想回到日本了。”
这样的顶尖天才,要是去了美国老大哥手里,日本人还可以鼓掌叫好。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日本人愤怒到了极点。
“光催化”之父、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带领着一支队伍,来到了中国上海理工大学,也让许多日本人愤怒地称呼他为“叛徒”。
藤岛昭来到上海理工大学后政府已经出资建设了一座投资数十亿日元的研究院,以便更好地支撑科研队伍的建设。
此前,他参加央视节目《开讲啦》,让中国年轻人了解光催化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而且最先进的光催化法也可用于治疗疾病。
除了藤岛昭,日本的许多顶级专家也已陆续到中国进行科研事业,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被称为“奈米机器人之父”的福田敏男,在2008年出任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带领中国研发出第一台奈米机器人,也引领了全球奈米机器人科技的发展。
随着日本的人才涌入中国,专家认为,日本数十年来累积的经验与科技,中国的创新型企业将在三年内完成。

美国媒体报道,更多的中国血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离开美国顶尖大学的终生教职,到中国或者别的地方工作。普林斯顿,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三所大学的研究者统计,在2021年,超过1400名中国科学家从美国的科研机构或公司辞职,返回中国。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让这么多的全球顶尖科学家纷纷放弃高新离开美国等发达国家,转而进入中国的科研所工作?
日本从一流的尖端人才大国变成如今科技人才凋零,都是因为太过高调。面对严重的人才流失,日本又会有怎样的补救?
日本科研环境,留不住科学家
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时期,日本的经济发展的很快,而日本的研究经费,也在不断地增长。但这并没有持续太久,美国看着自己的小弟发展地如此之快,非常不满,动用所有经济力量让日本的经济停滞了三十多年。从那以后,日本对科学的投资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少。
而随着研究经费的减少,日本国内愿意投身于研究事业的年轻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从2004年起,日本就已经减少了对高校的资助,同时也加大了对竞争资金的投入。而且,竞争型资金只支持大约3到10年的计划,这就造成了没有保证的聘用期限。在减少直接资助数额的同时,股份制改革还引进了许多“竞争资金”来进行补偿。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资金短缺,科研工作者们为了获得“竞争资金”,不得不在各种评审中应对,从而使真正投入到科学研究中的时间大大减少。
如今,日本为了让这些顶尖人才不流失开始了一项新举措,日本政府希望通过美国私立大学捐助的方式,建立一所专属于日本的一流大学,以期提高日本一流大学在国际上的名次。日本打算选择数所顶级高校,并给予它们每年二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就目前来看,这项新规定的实施有没有让日本高端科技人才青睐还有待考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日本的科研环境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如果还不进行改革,那么损失的只会是日本这个所谓的发达国家。
引言:中国曾经因其缺乏先进的研究设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而受到世界科技的冷落,如今中国却已经有能力吸引高水平的海外人才到中国进行科研。
我国科研环境优越,吸引力大
近年来,中国科学研究环境的显著好转,引起了众多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自2000年起,中国科学研究事业规模连续翻了13倍,至2020年已经突破了2.4万亿元大关。
另外,随着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不断引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完善。部分大学进行了改革,给了研究者更多的自主权以及大学生们自由选择钻研的方向。
而且在全球理工类院校的排行榜上,中国大学占据了绝对优势,而美国则渐渐销声匿迹。中国理工大学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国内各大高校的学术水准不断提高,同时也因为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外籍人士到中国任教。
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外,各地方也在积极吸纳各种类型的人才,以达到高效集聚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科技公司也开始加入到“科教兴国”战略中,国内首屈一指的阿里巴巴集团就在科技研发方面投资了五百七十八亿,并且逐年增加。
华为还举办了一场名为“华为 ICT大赛”的比赛。华为也选择了优胜者,使其成为华为公司的一份子。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科学研究环境也在不断地吸收日本、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在今后,中国也将会为世界科技继续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