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读书诗五首: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初衣胜雪 2023-04-15 22:17:51

古诗五首谈读书:春风吹到读书窗

上古仓颉造字,说的是原始社会中晚期,人们已经开始用刻画符号,表达含义和交流。最早的刻字,距今8000多年。有了字,就有了阅读,人们传承识别这些文字符号,用以继承开拓古人精华的思想和经验,征服改造和创造世界。

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刻在龟甲和骨头上的文字,书写和识别,多是当时的贵族。

但是几乎是同时,就开始了竹简和丝绸承载文字。因为商朝的历史,是写在串起来的竹简上的,而孔子曾经在周朝的王室和诸侯国看到过这些古代的书籍。

正是因为这些古代的书籍,让孔子了解的恢宏的历史,他才思考国家和未来的命运,教书育人。

竹简在周朝中晚期是重要的书籍和文字承载,直到东汉蔡伦发明了相对廉价的纸张,代替竹简和丝绸,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更加迅捷,读书已经不再是望不可及的高端奢侈,人们通过纸张书籍,继承传播文化,更加迅速地获得知识的分享和交流。

读书的读,原本是诵读古代文字间的停顿,因为读是出声的,也证明深入而投入的理解书籍的含义,后来将学习书籍称为读书。

而阅读的阅,最古老的意思,是在门庭中清点重要物品,后来衍生为用目光巡视。

阅读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浏览,是精读,但是其本质是通过视觉信息,进行思想文字理解和思想升华,阅读一直是乐趣。人们渴望了解过去未来以及他人的思想。

最早写阅读乐趣的是晋朝的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东晋 · 陶潜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一

读书在古代很多时候,是具有强烈的功利和现实的意义的。因为国家需要能够识别文字和信息的人作为管理阶层,而个人也可以通过读书,跻身官僚阶层,改变命运。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掌握了文化知识的读书人,可以进入仕途。

但是读书本身,就有乐趣,因为通过读书,你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了解人类的起源。了解前人的智慧。

陶渊明是西晋人,由于战乱和分裂,国家失去了汉朝的稳定,而读书人不可能再通过稳定的上升渠道进入仕途,而他只能靠着学习后的读书经历,去各种幕府求职,这样的求职状态,是不可能进入国家管理体系,而只是沦为地方诸侯势力的附庸。经过无数漂泊艰辛,陶渊明意识到这种生活没有未来,也没有乐趣,他回到老家农村,和农民一样务农,但是热爱读书的他,没有放弃阅读,相反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家乡里,他有简单的住房,房子周围种满树木,树上停留着各种鸟类,而树荫下有他的书房。农耕生活,总有间歇,比如春暮夏初,是春耕结束的农闲季节。

他悠闲享受此时的春风春雨,寂静舒适。因为他的家在农村,所以客人很少。

他拿出酿造的农家酒,在院子里拔下蔬菜,一餐清淡天然的食物之后,在春雨绵绵的室内开始阅读。

他读的是《周王传》和《山海经》。

这古老的书籍和断续的文字,带给他很多探究的乐趣和想象。

因为我们知道,山海经和周王传带着古代口述历史的神话的一面,尤其是山海经,至今让人着迷,因为有无数的信息,指向宇宙和人类的起源。

陶渊明说,我看着这些书,活在天地之间,有一种大的快乐啊。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 颜真卿《劝学》

唐朝传承隋朝的科举取士,正是这一伟大的选拔措施,使得无数的普通人家,有了通过学习考试进入仕途,改变命运的可能。而也正是这种文化政策,激活了唐朝人的热情,文化学习和传播,也助力了唐朝的快速繁荣,成为空前的强国。

颜真卿劝普通人趁着年轻年少,勤于读书,一方面知道帝国需要大量人才,另外也懂得知识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所以这首诗,恳切,激励。

早上三更的灯火,五更的鸡叫,不要觉得这时间太早,而这样的寂静而清新的早晨,正是男儿发奋读书,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之时。

年轻的小孩子,不懂得学习要趁年华的早,要趁时间的早。

到了年纪大了,白发苍苍,你才会后悔读书晚了。

人随着年龄增大,对于书籍智慧的探索变得迟钝,所以读书肯定要启蒙早,多读多思,一方面可以迅速考学,世路通达,另外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不会被淘汰。

这首诗到现在也有意义。因为读书也的确和就业未来有莫大的联系。

“清轩临夕池,微径入寒树。

暝还探旧史,颇知古人趣。

明一诱道心,吹万成世务。

猎精自补阙,安能守章句?”初唐 · 宋之问《茅斋读书》

读书固然有世上现实功利的一面,但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使人充实而智慧。

在寂静的书房里读书,黄昏在窗下,看过往的历史书籍和典故,你会知道古人也有很多智慧和乐趣,这样使你的人生不再孤寂茫然。

你忽然读懂了古人某一句深邃的心得,大有知己探幽之感,觉得自己在人生在精神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而世俗的人,却因为现实需求,读书只是一种吹嘘和扩展交际的功利方式,多一个上层话题和无数朋友圈。

那些人可和我不一样,我因为懂得,所以知道那些文字最深沉精华的含义,不会读死书和死读书。

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读书可以达到是一种思想的高度和智慧。

这也说明,在唐朝,普通读书人就是为了科考敲门砖而读书,也有些人教条主义,泥古不化,不懂得阅读和读书的真正含义和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太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 ·  翁森其四《四时读书乐》

这是一首写在冬天读书的快乐。

外面是寒冬落叶的山林悬崖,正是这样的寒苦,人会有分明的自我。

这个时候读着古代的历史书,才能够真正穿越和理解那个时代,以及历史的步履。

那种清迈浩大的历史感,让人振奋,让人狂喜,我甚至在雪夜里融入其中,慷慨或者欢悦高歌。

冬天读书的乐趣在哪里呢?在于你知道最寒冷的冬天,一定会有梅花应着冬至萌发开放,就像历史一定在低潮里含有生机,就像人生,最艰苦的时段,磨砺出真正的自我和向上的生命力。

中国古籍最大的魅力,在于让人看懂生命和未来,生生不息,否极泰来。

这是给民族的信心,也是给个人的人生精神的动力。没有过不去的寒冬,面向未来。

“飞花寂寂燕双双,南客衡门对楚江。

惆怅管弦何处发,春风吹到读书窗。”中唐 · 武元衡《春日偶作》

晚春是最适合读书的时段,天气清润,温度宜人。

虽然这首诗写了晚春的惆怅,落花寂静凋谢,燕子飞舞,而他在他乡对着长江流水。

他是在外地读书,听到了悠扬深情的晚春曲,这曲子随着春风飘进了他的窗户。

在读书的他难免会想到远方的家乡,动了离愁。

但是单独看最后一句,却是写读书的绝美场景。

春风阵阵,绿窗下有着读书郎。

天气不寒不暖,正适合读书和阅读,春风吹过窗户,亲爱的你,你在看什么书?是什么吸引了你,让你微笑和惆怅,让你眼中有光,仿佛灵魂的翅膀在飞翔?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4 阅读:252
评论列表
  • 2023-07-02 17:47

    饱览经书识道义,熟读百子考功名。处事为人知善恶,修身敬业得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