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役制度不同,兵源来源不同。
宋代以前,无论是汉代所有足龄男性服兵役,还是唐代府兵制,都是全民皆兵,所以兵源广,军队达到几十万其实很简单,因为国家相对稳定,户口统计简单,汉代记载的户口和人口统计是精确到个位数的,没理由把军队统计错了,事实上汉代军事统计都挺严谨的,因为军功统计要统计战损的,李广就因为一次多算了几个人头被问罪了,汉代西域屯田增兵数量一次五百人、三百人的也是记载清楚。有人用曹操赤壁之战举例,但是书里明确说了曹操是号N十万,不是实际N十万,注意这个“号”。而且很重要一点:很长一段时间百姓当兵除了吃的,其他日常花费都得自己出钱,所以国家都是尽量多征发兵源,比如秦国就是这样的,士兵没钱还得写信回家要钱买过冬服,甚至还有志愿军,汉武帝征大宛,就有差不多五千多的志愿军,都是民间游侠等自愿跟随国家军队战斗希望建功立业的,所以中国志愿军是自古就有的。当然,战功奖励还是很花钱的,汉武帝就发放战功奖励就把国库发空了,就算很多方面士兵自己出钱,国家还是很烧钱的,但是打赢了烧钱也无所谓了。
但是宋代之后变成募兵制,因为唐末五代十国乱世,墙头大王旗变幻,到处是流民,统计户口征兵已经不现实了,兵源只能靠招募,以后遂成制度,这样农民就不用强制当兵了,所以兵力多寡基本看国家财力来决定了,有多少钱招募多少兵,而且兵源的一切花费都得政府出,甚至还得发工资,所以政府经济压力山大,士兵成了雇佣角色,地位也是一落千丈,宋代是广开财路,但毕竟没谁要和钱过不去,不必要的都是尽量少征发。所以宋代之后大家可以发现,打仗的兵力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和朝廷经济压力太大也有关系。
二、武将地位下降,军权控制集中。
宋代之前武将地位都挺高,汉代更是无战功不封侯,弃笔从戎成为武将建功立业是一种荣耀,当然,到了宋代这情况就发生改变了,武将都得夹起尾巴做人,士兵还得脸上刺字,明代更是世代破落军户,地位一落千丈。汉末开始很多谋反武将带兵都有一条分界线,这条界线是十万,带兵超十万,潜规则就是有谋反资格了,兵力没十万都不好意思谋反。岳飞为什么被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一条是他的岳家军数量已经过了这条警戒线,岳飞也是当时所有将领中唯一带兵超十万的将领,而且还不断壮大中,可以说继续这种趋势,就算岳飞自己不想当皇帝,手下也不允许了,宋高宗能不慌吗。自岳飞之后,国家政权归属稳定之后,武将带兵过十万都是很危险的,曾经带过十万以上的,不是被杀就是遭到猜忌,就算朝廷赋予了超十万兵权,也是尽量分兵,以免集中兵力导致猜忌。而且宋之后的朝代也对武将带兵限制越来越多,集权度越来越高,这也导致后世一个将领动用几十万的战争少见了,而且不是决战也都没必要动用超十万兵力。到了清代这种控制也更加严格,一方面当然是满人人少(但也怕出第二个多尔衮),另一方面是不希望汉人军队过于集中,不敢发动起汉人,清末这种控制力减弱还没忘记三番两次打击曾国藩和袁世凯,导致他们都有过下野避祸的经历,不敢发动起汉人,等于放弃中国最大的资源:人力资源!导致一种悲哀的局面,清军八旗正规军八里桥一战打下来全军覆没,战果还不如三元里一群农民打死的敌军多
三、统一是趋势,分裂势力少了。
春秋战国时期,大小国数量多,初期甚至是几百个国家,一般不动则已,动就灭国,每一战都是生死存亡,每天都有诸侯国家在生死线上挣扎,可以说是每战都是生死决战,这时候不倾力而出还等啥时候呢?所以大家都觉得人数多得不真实,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也许还怕人少了呢,能投入多少兵力都尽量投入了,全民皆兵一点不夸张,毕竟一不小心可能国家就没了,几百个国家只剩下七个,最后剩下一个,中间是多少的血泪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历史的恢宏和统一过程的艰难是很多西方人小家子气不可理解的,也一直要去怀疑的,但是中国人自己还不理解就很说不过去了。随着中国的统一深入人心,中央集权的加强,分裂势力也越来越少,统一势力很少面对这种国家存亡的生死决战,分裂势力到了后面基本都不成气候,也没必要动用倾国之力去打了。当然也有例外,明朝土木堡之变明朝没了几十万兵马,瓦剌进攻北京却发现北京城外居然还有22万兵马…当然这种奔着灭国目的去的时候是很少的。
四、不可否认历史记载在某些记载上有不准的,除了一些明确指出是号称的,号称本身就已经说明是有水份的,大部分都是十九不离八十的,因为中国历史不是西方历史都靠斯卡利杰一个人在编,中国前后几千年的那么多史官,他们没必要更没可能,一起串通起来伪造军队数量这种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