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处除三害》好在哪里?

伏羲影视悦读 2024-12-28 20:38:32

身在黑暗,却向往光明。

文学作品是扒拉人灵魂的艺术,一部作品能被人们喜欢,是因为人们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人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大仇得报的快感。

剧情很简单,就是一个混黑道的人,以杀人出名为自己的目标。而他自己本人也非常有实力,在自己的精心策划下,仅仅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

后来猛然间,因为偶然事件,开始向往光明。

他要做些事情来回应光明,于是他决定为社会上那些弱小的人带来一丝丝光明,真的不多,就是一丝丝。古道热肠,侠义心肠,任侠义气,侠义为先。

如果看这部片子的人,身在光明,幸福美满,没有遇到不平事,没有遇到不作为,没有遇到乱作为,那么他们会觉得这部片子不好看,太残暴,太黑暗。但是相反的是,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很好看,这就很有意思了。

主角在剧中做的事情就是除害,把逃脱法律制裁的犯人制裁。不过不是通过法律的方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通过法律方式的结果就是他们逍遥法外,正义没有来临,公平不在人间。所以,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

你把这个电影和水浒传里面的好汉类比一下,水浒里面的英雄大多是自己遇到不平事,然后一再妥协。最后无奈,只能被逼用自己的方法找回正义。比如林冲,比如武松,基本上都是正规渠道走不通。

这个电影也是这样,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多年,继续作恶,没有人管。被他们害的人,一直等不到自己的正义。于是,一个英雄出现了,他用自己的方式,带来了一丝丝正义。然后,受到了人们的支持。、

在这部电影里面,决定审判罪犯的陈桂林代表的不是他个人,他代表的是正义,是以私权行使正义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很明显,在电影里面,想要让公权力行使正义太难了,罪大恶极的罪犯逍遥法外,那些被罪犯们伤害的人们独自承担痛苦,而电影中代表正义的公权力却无所作为。作为对比,陈桂林以私权行使公权力的审判权,显得很正义。

谁给观众带来正义,观众就天生会对谁有好感。在这部电影中,这个带来正义的人是陈桂林,所以观众对他自然就有好感。

同时,设身处地以及感同身受这几个词语也就被引出来了,那就是观众为啥会对陈桂林这么有好感?是观众对于电影中那些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吗?

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换个角度就可以。比如某人踩死了一只蚂蚁,其他人会因为蚂蚁而伤心吗?人类社会每天都有无数的工程,会消灭无数个蚂蚁,为啥没有人们为这些蚂蚁发声呢?

那是因为观众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才会感同身受。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不是与自己无关的人或事,他们看到的是自己曾经的遭遇,所以他们对于主角的正义是有着强烈的渴望的,他们也想要在现实中出现这么一个人,来带给自己正义。

本质是人们的渴望,不是现实。

同时,这部电影也是有一些讽刺意味在里面的。在电影中,主角陈桂林翻然悔悟,准备去警局自首,同时他也确实去了警局。

但是在警局自首的地方却遇到了震碎他三观的事情:警局对于犯罪分子是不关注的,是不在意的,甚至连自首都要排队,连自首都要忍受警察的不耐烦。于是主角陈桂林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后面看到了墙上的头几名犯罪分子的信息,所以才准备干一票大的。

这个情节可以说是相当讽刺,警察居然在尸位素餐,但是百姓却在水深火热。百姓们盼望的正义得不到彰显,只能自己忍受苦难。但是却不妨碍部分人享受民脂民膏,不妨碍部分人灯红酒绿。同样,也不妨碍部分人逍遥法外,不妨碍部分人享受生活。

从陈桂林找罪犯的过程来说,难吗?陈桂林简单找几个人,问几句话,然后就是守株待兔,最后基本上就找到了罪犯。对于找到黑老大是这样,对于找到冒充正义使者的尊者也是这样,找人过程用到啥高科技了吗?找的对象出国了吗?找的对象有很多手下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陈桂林一个逃亡的人都能找到,那些拥有各种高科技的人却找不到呢?正义得不到彰显,丧钟为谁而鸣?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当法律保护不了普通人的时候,它也就保护不了所有人。

电影最后陈桂林不是被人抓住的,他是自首的。要是陈桂林最后跟那个尊者一样,找个地方隐居,拿着尊者骗来的钱活完下半辈子不成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活得很好。反正电影中的警察是抓不到人的,既然保护不了普通人,那么自然保护不了罪犯。

但是如果这么拍,电影的价值观是有大问题的。电影不仅仅是泄愤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还承担着教化的功能。如果最后陈桂林全身而退,就给观众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价值观,就是引起整个社会运行秩序的混乱。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另一个电影《误杀》,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构建了一个完美犯罪。误以为杀死(其实一开始没有死)作威作福的局长儿子,然后装入棺材(在棺材里面才真正死了,被活活缺氧憋死的),继而利用学校铺设电缆还是啥的工程项目的机会,把尸体埋在工程下面。工程项目建设是用水泥浇筑,建成完工之后几十年都不会有人关注,对于尸体是有非常好的隐藏效果的。

同时由于整件事情是由男主角自己一个人处理,自己的家人只知道一半。正是由于自己的家人只知道一半,所以成功误导了局长,让她在那边丧心病狂也找不到尸体,明明认为凶手就是男主角,却一直找不到证据。在最后一次寻找尸体失败后,全体市民的熊熊怒火烧到了局长身上。

电影到这里就已经是完美犯罪了,男主角通过自己的智慧,成功将局长引入了歧途,实现了自己的正义。局长再抓狂也没有用,能力不行就是不行,甚至因为引起的关注太高,都不敢暗下杀手杀掉男主为儿子报仇。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智慧追求自己的正义的男主,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色厉内荏的反派。

但是,电影能这么拍吗?这么拍传递出来的是怎样的一种价值观?观众会怎么想?所以最后结局是男主角自首,找到尸体,双方都实现了正义,却都付出了代价。

回到这个电影,这个电影的结局也是和《误杀》一样,主角实现了自己的正义,虽然看似可以逃脱法律,但是不能逃脱法律,要自首,要维护法律的权威。而这,就是电影《周处除三害》的最大意义。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