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初,在一场“幸福工程”募捐慈善晚会上,由王光美亲笔题写的字画拍得了20万元,价格位列所有拍品的第一位。
此时,85岁的王光美已经几度病危,当躺在病床上的她得知消息后,强撑着身体坐了起来,嘴里用力嘟囔着“拿笔、拿笔”,她想为“幸福工程”再出一把力。
然而,王光美的病已经无法支撑她继续无私奉献,在她生命的最后三个月时间里,她终于能够“闲下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和丈夫刘少奇携手走过的日子。
过去的时光里,王光美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三个字,久久无法忘记,这也是除了“幸福工程”项目之外,她的另一个牵挂。
她想了又想,最终,在弥留之际,已经很难发出声音的她用尽力气说了出来,这三个字就是:花明楼。
“花明楼”,三个字一出口,儿女们瞬间泪如泉涌,这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进北平,拜望亲人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与王光美在革命圣地西柏坡结为了夫妻,婚礼上没有海誓山盟,革命年代,一切都显得那般质朴和平常,从此,夫妻二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近20年的春秋。
刘少奇当时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为了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工作繁忙,几乎没有时间顾及儿女情长,对此,王光美没有难过,她一直全心全意地在刘少奇身边陪伴。
1949年3月,王光美陪着刘少奇来到了北京香山办公,此时,距离北平和平解放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三大战役也已经结束,长江以北基本全部解放。
一天晚上,刘少奇忙完公务回到了家中,王光美和往常一样早早备好了晚饭,看着桌上热腾腾的饭菜,虽然简单,刘少奇的心里还是十分温暖。
吃饭的时候,王光美只是在一旁不停地为刘少奇夹菜,她没有主动说话,因为她知道革命到了关键的时候,她不想让他分心。
谁知,刘少奇一把握住了王光美的手,充满关怀地说道:“你离开北平几年了,抽时间回家里去看看,我也陪你去看望王老先生和老太太。”
王光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是啊,作为北京人,她早就想回家看看父母了,可考虑到组织上的保密需要,她没有回家,甚至连个电话都没有打过,刘少奇的问候又怎能不让她动容。
一个月后,刘少奇忙完工作,便让司机把车开到了西城旧刑部街王光美父母的家里,坐在旁边的王光美心情也非常激动。
刘少奇夫妇从车上走了下来,刚一进门,就看到王光美的父亲王治昌站在客厅门口迎接,他连忙走上前去,热情地握着老人的手,说道:“两位老人家这些年不容易啊!”
原来,王治昌夫妇前天就收到了通知,说是女儿女婿要一同回家,老两口一开始还不知道刘少奇是什么人物,便从报纸上搜集着关于他的信息,一看才知他是我党的重要领导。
不过,作为北平的名门望族,王治昌夫妇在乎的可不是这个,他们唯一的期盼就是女儿能够幸福,很显然,刘少奇进门时的举止和谈吐,让王治昌很是满意。
随后,刘少奇和两位老人聊起了工商业的发展,聊起了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的建设,言语间一直谦虚有礼,丝毫没有大官的架子,王治昌夫妇愈发对这个女婿感到满意,王光美在一旁也很是高兴。
这晚,回到住处以后,王光美含着泪对刘少奇说道:“谢谢,谢谢你能陪我一起回家,我知道你很忙的。”刘少奇笑了笑,轻轻地将妻子揽在了怀里。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刘少奇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他经常要工作到深夜,王光美看在心里,也很是心疼,但她没有说什么,因为他要做的事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1961年,国家已经连续遭受了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很是艰难,一向心忧民事的刘少奇决定亲自下乡调查,设身处地的为百姓解决困难。
而在这年5月3日,正在湖南考察的他顺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宁乡县花明楼,王光美作为刘少奇的妻子也跟着回了婆家。
其实,早在两人结婚的时候,王光美就曾问过刘少奇家乡的事,她还想着等刘少奇什么时候有时间了,两个人一起回老家看看,这下,终于有了机会,虽然这次来还是为了调查百姓的生活情况。
初回乡,诉衷肠刘少奇夫妇踏上花明楼的土地的时候,已经到了深夜,刘少奇嘱咐身旁的工作人员尽可能放慢脚步,不要发出任何声音,他怕影响到乡亲们休息。
这晚,刘少奇拒绝了当地政府干部安排好的住所,而是牵着王光美的手回到了儿时的花明楼故居,面对着简陋的环境,在北京住了多年的刘少奇夫妇丝毫没有感到不适。
这天夜里,刘少奇激动地向王光美介绍了家里的房子和农具,向她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花明楼有着他美好的记忆,王光美看着丈夫真挚的眼神,她用心记下了这个地方。
第二天一早,刘少奇吃过饭便带着妻子一起到了村中走访,“刘主席来了!刘主席回家了!”刚走到街上,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句,乡亲们纷纷聚到了他们夫妻俩的旁边,个个情绪十分激动。
看到大家这么热情,刘少奇的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在出门的时候,他远远望去,看到村里有几户人家的房子破败不堪,已经无法入住,见到百姓受苦,他难受极了。
随后,他主持召开了工作会议,在会议上用心倾听着当地干部的汇报,倾听着乡亲们吐露生活中的困难,一旁的王光美看着刘少奇眉头紧皱,心里也跟着难过。
会议结束后,刘少奇直接批示道:“我旧居的陈列不搞了,安排那六户无房的农民住进去,不准再让我的亲属去住。”
乡亲们听后很是感动,不过也陷入了犹豫,因为大家都不好意思,刘少奇见状,真挚地说道:“就当是请你们帮助我看管一下房子,你们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你们不愿意住了,或者有比这旧房子更好的房子,随时可以搬出来。”
大家纷纷表示着感谢,正是因为刘少奇真诚的爱民之心,后来,等他逝世后,花明楼的乡亲们每到他的祭日都会自发地到故居悼念。
当时,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花明楼有很多百姓因为饿肚子,长期营养不良,得了水肿病,王光美便陪着刘少奇前往了当地的临时医院看望他们。
望着面黄肌瘦、瘦骨嶙峋的得病的乡亲们,王光美流下了眼泪,她在心里发誓以后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大家改善生活。
而刘少奇看到此情此景,更是忍不住流着泪说道:“对不起父老兄弟们,我工作没做好啊!”大家都很感动。
在花明楼故居度过的七天六夜里,王光美跟着刘少奇看望了很多乡亲,他们提出的每一个困难和建议,王光美都用心地记在本子上,而她的落落大方也给大家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期间,刘少奇还带着她看望了多年未见的同胞姐姐刘绍德,见到穿着粗布衣裳、一身病态的大姐,刘少奇走上前去,拉住了姐姐的手,动容地说道:“姐,我和光美来看你了。”
可刘绍德并没有回话,只是用力地抬着头看着弟弟弟媳,原来,就在一年前,刘少奇的姐夫去世了,刘绍德也因过度伤心,病得无法言语,刘绍德的女儿鲁新秀红着眼睛向舅舅说明了经过,刘少奇更加伤心。
5月9日中午,刘少奇夫妇离开了花明楼,前来送行的乡亲们络绎不绝,大家都不舍得他们走,但没有人阻拦,因为乡亲们知道刘少奇做得是国家大事,而王光美含着泪和大家伙告了别。
后来,刘少奇离世以后,王光美也一直挂念着花明楼的百姓,她早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改革开放后,她更是先后五次来到了这里……
几度前往,一生的牵挂1983年11月27日,刘少奇花明楼故居的门外站满了当地的群众,他们一大早就来到了这里,因为昨晚,村干部告诉大家王光美要来。
上午10时,一辆旅行车停到了故居门口,62岁的王光美从车上走了下来,乡亲们热情地和她打着招呼,旁边的人越聚越多,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在众人的簇拥下,王光美朝着刘少奇故居走去,当她看到门匾上刻着邓小平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几个大字后,顿时思绪万千,她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刘少奇故居陈列室。
王光美叫了儿子刘源一声,示意他走到了一把椅子旁边,认真地说道:“这是你父亲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边说边让儿子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在参观完故居以后,王光美前往了婆婆鲁氏的坟前祭拜,这是她每次回花明楼都要做的,她经常对身旁的人说:“我来花明楼,应该来拜婆婆,因为少奇同志很孝敬他的妈妈。”
早在1961年来的时候,王光美就陪同刘少奇一起到了鲁氏的坟前祭拜。
当时,因为距离刘少奇离家参加革命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而鲁氏病逝的时候,刘少奇没有在家,所以,那次,刘少奇带着王光美在山里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母亲的墓修在哪里。
过了一会儿,刘少奇突然对王光美说道:“去问问李强(时任湖南省公安厅厅长)同志吧,他或许知道。”果然,很快,李强就赶了过来,带着他们走到了鲁氏的墓前。
原来,早在建国之初的时候,李强就陪同毛主席到韶山参观了毛主席母亲文氏的墓,他对湖南当地的修墓特点很是熟悉,尤其了解从湖南走出的革命功臣家属的墓地情况。
走到鲁氏的坟前,刘少奇接过了李强递给的松枝,弯下身恭敬地把松枝放到了墓前,随后,王光美和刘少奇一起朝鲁氏的墓鞠了三躬,夫妻二人一同清理着墓旁的杂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有干部向刘少奇寻求意见,准备给鲁氏新修一块墓地,可刘少奇听到后直接拒绝了。
他说:“不要修。这里是山坡,将来搞绿化,在山上种树都可以。如果今后有什么公共设施要从这里经过,去(平)了也没关系。”
之所以这般,是因为刘少奇知道国家也很困难,王光美看到丈夫的决定,对他更加敬佩。
这次再度来到鲁氏的墓前,王光美带着子女认真地清理着旁边的杂草,然后和孩子们一起鞠了三躬,并告诉他们:等以后我不在了,你们记得要经常来祭拜奶奶。
按照行程安排,接下来,王光美打算和当时一样,到乡亲们家中走访,可大家的热情太高涨了,她又无法全部走访一遍。
最终,村里的干部给她递了一个话筒,王光美立刻会意,只见她拿起话筒,尽可能大声地对乡亲们喊道:“我今天回来了。没有机会同全县人民一一见面,现在,我通过县广播站向大家问好,祝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随后,王光美就在乡亲们的送别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花明楼。
虽然王光美大部分时间住在北京,可她的心里一直挂念着花明楼的乡亲,所以,每当家乡有什么活动,或者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了哪些令人高兴的变化,她都会发去慰问。
在刘少奇诞辰90、95、100、105周年,王光美更是四次回到花明楼看望乡亲们,与他们一起缅怀刘少奇。
1998年,刘少奇纪念铜像在花明楼正式落成,从这以后,王光美每次来的时候,都不忘来到铜像前驻足怀念,每每看着铜像的样子,她的眼角总是有些湿润。
2003年11月23日,82岁的王光美第六次回到花明楼参加了“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5周年暨花明楼德育园开园仪式”。
此时的她已经两鬓斑白,乡亲们看到她来,心里还是很激动,不过这次又多了些伤感,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下次还有没有机会见到她。
这次离别的时候,乡亲们一直送到村外很远,都舍不得离开,大家期待着到刘少奇110周年诞辰的时候,王光美能再回老家看看,看着乡亲们的热情,王光美流着泪说道:“一定会来。”
只是这回,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2006年10月13日,一代传奇女性王光美在京病逝,终年85岁。
而在王光美弥留之际,她心里最牵挂的还是花明楼的乡亲们,所以,尽管已经很难发出声音了,她还是拼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出了“花明楼”三个字,儿女们知道母亲和乡亲们的深厚感情,瞬间泪如雨下。
王光美逝世后,儿女们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将其葬在了花明楼,墓地就在距离刘少奇铜像不远的地方,两人终于长眠在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美之所以如此受人尊敬,不仅在于她无私地支持着丈夫刘少奇的革命事业,无私地帮助着花明楼百姓改善生活,还在于她晚年对于慈善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她对“幸福工程”的投入上。
“幸福工程”是一个公益性组织,是为了帮助穷乡僻壤的贫困母亲改善生活而建立的,王光美自告奋勇地担任了幸福工程首任组委会主任。
晚年的王光美经常到穷困地区实地调研,掌握贫困母亲的一手资料,每当幸福工程缺钱时,她总是慷慨解囊,自掏腰包捐款,有一次,家里实在捐得没钱了,她索性把母亲留给自己的首饰拍卖后捐了出去。
在她的努力下,一位位贫困母亲迎来了新生,大家都很感激她的无私奉献,而王光美本人的生活却过得十分简朴,为了帮助她们,有时她把自己仅有的生活费都捐了出去。
这就是伟大的王光美女士,她的善举令人敬佩,她的名字将会和刘少奇一起为后人世代铭记。
伟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勤劳智慧厚德的伟大女性,晚辈敬重及礼拜!
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奶奶,一位伟大人格的人。
伟大的女性,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巾帼不让须眉!
伟大的光美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