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夏天,一部名为《梦华录》的古装剧以 “黑马” 姿态刷新行业纪录:单平台播放量突破 100 亿,连续霸榜热搜 98 天,入围中国电视剧 “飞天奖” 并成为首部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永久馆藏的古装剧。三年后,这部由刘亦菲、陈晓主演的女性励志剧正式 “走进课堂”,被编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影视项目运作案例研究》教材,成为网络剧研究的标杆案例。这一身份跃迁不仅标志着影视教育从 “流量至上” 到 “内容为王” 的转向,更折射出行业对文化价值与艺术品质的重新审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责编黄先生在采访中强调,该剧被选为教材案例的核心原因在于其 “标杆性”——口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完美平衡,以及在网络剧运作全流程中展现的典型性。教材将《梦华录》归入 “网络剧项目运营与文化传播” 章节,重点分析其从立项到播出的完整路径,包括内容策划、制作匠心、宣发策略等环节。例如,剧中对宋代市井生活的考据级还原(如茶百戏、非遗服饰)被视为 “文化赋能” 的典范,而 “女性成长” 叙事与 “留白式情感戏” 则成为行业创新样本。
二、三大突破:重新定义网剧的价值维度文化破壁:让传统文化成为 “潮酷符号”剧组耗时半年考据宋代服饰、建筑与民俗,5000 + 道具还原《东京梦华录》中的市井烟火,甚至被博物馆专家点赞 “可作为北宋生活教科书”。剧中茶百戏、点茶技艺通过镜头转化为可感知的美学体验,在海外引发 “东方美学热”,被日本、韩国观众称为 “教科书级东方美学”。这种 “年轻化表达 + 深度文化内核” 的模式,为古装剧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非遗赋能:剧组邀请茶百戏非遗传承人章志峰指导,将宋代 “水丹青” 技艺转化为视觉奇观,甚至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复苏。
跨文化传播:剧中宋代美学通过 Netflix 等平台走向全球,成为文化输出的 “软名片”。
女性叙事:打破古偶剧的 “依附性” 枷锁区别于传统古偶 “雌竞”“强宠” 套路,《梦华录》以赵盼儿(刘亦菲饰)从 “被休弃乐籍女子” 到 “茶馆老板娘” 的成长为主线,展现女性互助、创业与反抗命运的精神。剧中 “搞事业搞钱” 的爽感精准戳中当代女性对 “独立价值” 的情感共鸣,人民网评价其为 “古装剧中的现代意识之光”。这种叙事突破不仅提升了剧集的社会价值,也为行业提供了 “去龙傲体” 的真实成长叙事范本。
角色弧光:赵盼儿的经商智慧、孙三娘的厨艺逆袭,均建立在对古代女性生存逻辑的合理推演上,这种 “去神化” 叙事更易引发共鸣。
社会议题:剧中对 “乐籍制度”“婚姻自主权” 的探讨,与当代性别平权议题形成跨时空对话。
制作匠心:重塑网剧的品质标准导演杨阳以 “电影级质感” 打造剧集,雨巷撑伞、水上斗茶等长镜头成为行业标杆,角色微表情特写与 “留白式情感戏” 避免了 “工业糖精” 的俗套。教材特别指出,剧组耗时 3 个月打磨分镜、启用非遗匠人制作服饰的 “慢工出细活” 模式,与当下影视工业化的 “短平快” 形成鲜明对比,证明 “匠心制作永远稀缺”。
美学创新:剧中构图、光影设计借鉴宋代山水画意境,如赵盼儿与顾千帆在香云楼的 “镜中对饮”,以对称构图隐喻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
技术突破:采用 4K 超高清拍摄与杜比音效,还原宋代市井的 “沉浸式” 体验。
三、行业启示:从流量爆款到文化符号的进阶之路《梦华录》的 “教材化” 标志着影视教育从 “流量至上” 到 “内容为王” 的转向。对比同期依赖 “顶流 + IP” 堆砌的 “伪爆款”,其成功揭示三大关键逻辑:
文化深度决定传播广度:当宋代美学火到海外,甚至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印证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真实成长比 “金手指” 更动人:赵盼儿的经商智慧、孙三娘的厨艺逆袭,均建立在对古代女性生存逻辑的合理推演上,这种 “去神化” 叙事更易引发共鸣。
长线运营优于短期炒作:剧集播出后衍生出歌剧改编、文创开发、学术研究等产业链,形成 “现象级长尾效应”,为网络剧的 IP 开发提供了新范式。
四、争议与思考:学术化背后的多元讨论尽管《梦华录》获得高度认可,其入选教材仍引发学界争议。例如,剧中书法设计被指 “大失水准”,部分建筑细节被质疑混入日式元素,引发对 “历史还原与艺术加工” 边界的讨论。此外,“双洁” 营销(强调主角情感与身体的 “纯洁性”)被批评隐含封建价值观,反映出当代观众对 “完美人设” 的审美疲劳。这些争议被教材纳入跨学科分析,引导学生从文化、法律、社会学等多角度审视影视作品的复杂性。
历史考据:剧中 “录” 字多一横的书法设计被专家指出缺乏历史依据,成为 “艺术创新” 与 “规范用字” 的争议焦点。
价值观争议:“双洁” 叙事被部分观众认为强化了封建贞操观,与剧中 “女性独立” 主题形成矛盾。
《梦华录》从 “全网爆火” 到 “走进课堂”,本质上是精品内容与时代精神共振的结果。它用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女性价值的尊重、对制作细节的苛求,为行业写下了 “爆款” 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 所谓 “教科书级”,从来不是流量堆出来的,而是用真心磨出来的。这一案例不仅为影视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范本,更启示整个行业:唯有兼具文化厚度、艺术高度与社会温度的作品,才能穿越时间,成为真正的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