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之后,便是黄泉认母这个名场面。
关于黄泉认母这个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叔段逃离郑国之后,武姜等人夺权的计划宣告破产,随后郑庄公将武姜安置到城颖,并且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很快郑庄公就后悔,碍于誓言,即使郑庄公后悔,也不能与母亲武姜相见。
这时一位名叫颍考叔的在颖谷管理边疆的官吏知道了这件事,便带着贡品以献给庄公的名义求见郑庄公。庄公接见了颍考叔,并且宴请了颍考叔。
但是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将肉留着。
郑庄公就很奇怪,问颍考叔为什么这样做。
颍考叔回答:“我有母亲,我吃过的食物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国君赏赐的肉羹,因此希望国君能够让我肉羹带回去给母亲吃。”
郑庄公听了十分伤感。“你还有母亲可以给她送食物,但是我已经不可能给母亲送食物了。”
颍考叔就问郑庄公“您这是什么意思呢?”
郑庄公将前因后果告诉了颍考叔,并表示自己十分后悔。
这时颍考叔为郑庄公献上一条计策,“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又会说您呢?”
郑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就挖了一条地道,在地道当中于母亲武姜相见,但是母亲两人相见的场景应该是抱头痛哭吧。
从之后两人和解了,《左传》记载是“虽为母子如初。”
对于这段故事有人认为这是郑庄公的十分孝顺,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郑庄公的作秀。
而我更偏向于第一种观点,那就是郑庄公虽然对自己的母亲有所怨恨,但是对武姜仍然抱有亲情。
事实上郑庄公属于比较看重亲情的那种人,对于叔段这个与他争权的兄弟,他却能饶叔段一命,足可见庄公是一位重视亲情之人。
虽然当时人们比较重视孝,但是并未将孝这一观念提高到治国的高度上来。而且武姜与叔段一同作乱是有罪的。
在鲁国鲁成公之时,他的母亲穆姜与叔孙氏家主,叔孙宣伯私通,并且与叔孙宣伯一起作乱,差一点给鲁国招致大难。
因此穆姜被鲁成公囚禁到宫殿之内,十数年也没出来,直至去世。
所以当时郑国的舆论是不会同情武姜的,因此郑庄公黄泉认母是出于自己对亲情的重视。
而黄泉认母也代表着母子两人之间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