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全球汽车制造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这一领域不仅吸引了各大车企的积极参与,还促使第三方方案提供商加入竞争,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市场渗透与用户体验提升。
什么是L3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技术近年来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热点话题,而L3自动驾驶作为其中的重要里程碑,正在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要理解L3自动驾驶的意义,首先需要了解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及其背后的技术逻辑。
L3(有条件自动化): 在特定条件下,车辆能够完全自主驾驶,驾驶员可以在系统请求时接管车辆。L3的关键特点是“有条件”,即在特定场景(如高速公路)下,系统可以完全接管驾驶任务。
L3自动驾驶被认为是“人机共驾”的转折点,因为它首次允许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将驾驶任务完全交给车辆。然而,L3也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系统请求人类接管时的过渡阶段。
L3自动驾驶的实现依赖于多种技术的协同工作,包括传感器、算法和计算平台。其中,算力是支撑L3自动驾驶的核心要素之一。L3自动驾驶的算力需求通常在30 TOPS以上,而L4和L5的算力需求则可能达到数百甚至上千TOPS。因此,算力成为L3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瓶颈之一。
L3自动驾驶的落地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还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近年来,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标准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为L3自动驾驶的商用化铺平了道路。
除了国家标准,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L3自动驾驶的落地。多地出台了相关政策,为L3自动驾驶的测试和商用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着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524.1万辆,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220.3万辆,渗透率将高达80.1%。这一趋势推动了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随之单车芯片用量也在持续上升。
我国汽车芯片从2021年的自给率不足5%,到2024年依然未能突破10%。不过已经有数据显示,今年1-7月,华为昇腾610、地平线征程5、征程3等三款国产智驾域控计算芯片合计市占率已上升至18.40%。
在制造环节上,汽车芯片对制造工艺要求极高,涉及到众多高精尖设备和复杂的工艺流程。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主要掌握在台积电、三星等少数巨头手中,大陆企业在7nm、5nm等高端制程芯片方面能力薄弱,特别是在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上高度依赖进口,形成了国产汽车芯片的一个短板。
车企自研芯片,突破算力瓶颈随着智能化体验在购车决策中的影响权重上升,自动驾驶成了各大车企的必争之地。
L3 自动驾驶对算力的高要求,让车载计算平台升级迫在眉睫,算力芯片自然成为布局焦点。
越来越多车企开启自研芯片之路,力求满足 L3 自动驾驶算力需求。
小鹏汽车在 2024 年 11 月展示了自研的 “图灵 AI 芯片”,40 核处理器,AI 算力相当于三颗英伟达 Orin X 芯片,综合算力超 750Tops,还能支持大模型运行,各种复杂路况都能应对自如,号称 1 颗顶 3 颗,为 L3 + 高阶智驾体验和 L4 自动驾驶体验提供有力支持。
蔚来在 2024 年 7 月推出首颗自研智能驾驶芯片 —— 神玑 NX9031,采用 5nm 车规工艺制程,晶体管超 500 亿颗,一颗就能实现四颗业界旗舰智能驾驶芯片(Orin)的性能。
吉利汽车 2024 年 10 月发布 “星辰一号” 自动驾驶芯片,7nm 制程工艺,CPU 算力达到 250KDMIPS,单颗 NPU 算力高达 512TOPS,多芯片协同最高算力可达 2048TOPS,计划 2025 年量产,2026 年应用于高端车型。
此外,比亚迪和理想也在积极布局自研芯片。车企自研芯片,不仅能满足算力需求,还能提升技术自主性、加强供应链掌控,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 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