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才子,他是民国“四大才子”之一,同时也是披着才华外衣的“民国第一渣男”,他,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的一生中,有三个与他纠葛最深的女人,她们分别是: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世人常说,张幼仪最“傻”,陆小曼最“痴”,林徽因最清醒。如今看来,这些评价的确恰如其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民国第一渣男”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没有爱情的婚姻
在徐志摩一生的几个女人中,张幼仪的故事似乎比不得林徽因、陆小曼那般精彩,却是争议最少的一个。
张幼仪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是个十足的千金小姐,她的童年,处于中国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像是一边听从旧言论,又一边又接受着新思想。
当然,那个年代的女子,哪怕是大户人家,也逃脱不了被缠足的命运,幸而在哥哥的极力阻拦之下,张幼仪才堪堪逃过一劫。
这一细节,不仅透露出张家长辈内心深处的封建残余,更为张幼仪日后不幸的婚姻生活埋下了伏笔。
不久后,张家遭遇变故,家道中落。作为女孩的张幼仪,自然成了被忽视的对象,只能勉强跟随私塾先生学习。
但张幼仪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读书的,12岁那年,她看到了苏州省立二师的招生启事。
这所学校学费低廉,张家虽家道中落,但这点钱还是能负担起的,就这样,12岁的张幼仪考入了这所学校。
实际上,如果没有与徐志摩结婚这一档子事的话,张幼仪有着大好的前途。却因“父母之命”,张幼仪还没完成学业,就来到了徐家。
她没有想到,迎接她的,是无尽的苦楚。婚姻生活,并不如张幼仪所想的那般美好,而是另一场灾难。
丈夫徐志摩对她冷漠无情,恶语相向,即使是在外人面前,徐志摩也称她为“乡下土.包子”。
本该是温柔浪漫的新婚之夜,却只是被徐志摩粗暴地行使了丈夫的义务,两人之间的沉默,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
尽管徐志摩接受了新思想、新教育,但毕竟出身封建大家庭,不敢过于胆大妄为,他不喜欢张幼仪,与她同房也只是遵循父母抱孙子的愿望。
进入徐家前,母亲就曾告诫张幼仪:在婆家绝不能说“不”;不论夫妻关系如何,对待公婆要始终如一。
张幼仪对待公婆,没有因丈夫的冷漠而减少半分,始终礼孝公婆,公婆打心眼里也是把她当做徐家的一员。
不过,张幼仪好像再怎么努力,在取悦丈夫方面,却是屡屡碰壁。算下来,两人相处的时间,满打满算才4个月左右。
长子出生后,徐志摩认为自己已经履行了应有的义务,索性直接奔赴海外,这让本就有隔膜的两人,变得更加遥远。
长期的分居再加上徐志摩突然从美国转到英国,让徐家隐隐感到儿子变得不安分了。
最终,在二哥和徐家的插手下,张幼仪来到了英国,当船只抵达码头后,张幼仪在看到徐志摩表情的那一刻,心直接凉了大半截。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是喜悦,只有无尽的冷漠与嫌弃。在英国的日子里,张幼仪本以为可以学习西方的学问,拓宽自己的视野。
可每日里做的,不过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保姆般的琐碎工作。
没多久,张幼仪的小腹微微隆起,预示着小生命即将到临,不料徐志摩却冷冰冰地回答:
“把孩子打掉!”
“可是......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了.......况且,这可是你......”
还不等张幼仪说完,徐志摩直接别过脸去,打断她的话:
“怎么?还有人因车祸死的,难不成你就不坐车了?打胎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我相信你会找到地方的。”
这番话,让张幼仪瞬间跌入冰窖。起初,她还在想,自己是否没有体谅到丈夫的难处,毕竟徐志摩还在读书,也没有精力照顾孩子。
不过很快,这个想法就被推翻,而她,也终于看清了徐志摩。
“我痛恨徐志摩让我变得如此无趣”
一天上午,徐志摩突然找到张幼仪,说自己明天要带一个女性朋友来家中吃饭。在张幼仪看来,徐志摩此举无疑是要娶第二个太太。
这一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早饭过后,徐志摩就迫不及待地出门理发,言语间也透露着与往日不同的热情与急切。
对于丈夫要娶“第二个太太”这件事,张幼仪的心态放得还是很平的,毕竟就连自己的父亲,都有好些个太太。
一整天的时间,张幼仪的脑海中都在描绘着那位即将登场的“女性友人”的形象。或许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洋女子?
每当心绪稍定,她便努力说服自己:只要自己在徐家的地位不变,一切都没关系。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晚上,徐志摩带着好友即女性友人来到了家里,暂且称之为明小姐。
明小姐出身高贵、谈吐文雅,一身洋装更是衬托出她的高贵气质,当张幼仪注意到她那双三寸金莲时,心中不禁泛起了疑惑:
“这就是他时常秘密相会的女子吗?她明明也是一双小脚,为何我却因未缠足而被称作‘土.包子’?我明明也曾接受过教育,为何他却反对我学英文?为什么......”
无数个“为什么”在张幼仪的脑海中盘旋,她想不明白,突然她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他要我去打胎,是为了要将这个女人带回家?
想到这,张幼仪心里像堵了块石头似的上不来气,这些情绪,张幼仪并未表现出来。
客人走后,张幼仪独自在厨房洗碗,徐志摩则一副坐立不安的模样在房间中踱步。
张幼仪收拾好从厨房出来后,徐志摩迫不及待地走上前询问她对于明小姐的看法。
“她很好,就是小脚和西服看起来有些不搭调。”
此话一出,徐志摩近乎咆哮似的向张幼仪吼去:“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跟你离婚!”
张幼仪愣住了,此刻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骂“土.包子”并非因为外表,而是因为内心的旧观念与徐志摩格格不入。
从那天起,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冷漠,几乎形同陌路。大约一周后,徐志摩突然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信件或消息。
他就这样,将怀有身孕的张幼仪独自留在了那里,那一刻,张幼仪甚至想过,从窗户跳下去,死了一了百了。
这天早上,一名陌生男子突然来到了家中,他表示自己是来传达徐志摩的口信的。谈话间,男子冷不丁地问道:
“你愿不愿意做徐家媳妇,而不是徐志摩的太太?”
张幼仪怒火中烧,拍桌而起:“他徐志摩没空来见我是不是?让你来问我这种蠢问题?”
说罢,张幼仪直接将男子赶了出去,这一刻,她明白自己与徐志摩的关系已经彻底走到了尽头。
没有爱情的幸福人生
二哥向来疼爱妹妹,在得知妹妹的境遇后,对妹妹说:“你只管安心生下孩子,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去想,有我在呢。”
直到孩子顺利生产完一周后,张幼仪才等来了徐志摩的消息,不过并不是前来探望妻儿,而是送来了一纸离婚通知书。
徐志摩为这段婚姻的终结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说自己是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和爱情,两人应该彼此尊重,通过自由离婚来终止痛苦。
这种堂而皇之的说辞,简直让人嗤之以鼻。在婚姻中,他何曾给予过张幼仪一丝一毫的尊重?
他当初突然消失,将怀有身孕的张幼仪孤零零地丢在英国时,又何曾考虑过她的感受?这就是他所谓的真性情吗?
更可笑的是,这纸离婚通知书及信件还是由友人代为转交的,他自己则躲在暗处,不敢面对张幼仪。那一刻,不知他的心中是否会闪过一丝愧疚?
刚生产完的张幼仪身体极度虚弱,但她还是强忍着不适,找到了徐志摩,想要当面谈论离婚的事宜。
此时的徐志摩却像只缩头乌龟一样,勾着身子躲在友人身后,连直视张幼仪的勇气都没有。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离婚一事必须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徐志摩一听还要再耽误几天,立刻站出来打断了张幼仪的话:
“不行!你必须现在就签字!林……林徽因马上就要回国了。”
一切终于真相大白,怪不得徐志摩会突然现身呢,原来他是想赶紧与张幼仪结束这段婚姻,好去名正言顺地与林徽因确认恋爱关系。
好一个追求“真幸福”、追求“真恋爱”的人啊!如果他真的是为了反抗旧礼俗、旧观念而离婚的话,那或许还可以称他为真勇士;
可现实却是,他不顾刚生产完的妻子,在没有告知双方父母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新人,逼着张幼仪离婚,那他的行为,又谈何果敢、高尚呢?
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后,张幼仪对徐志摩已经彻底死心了。与其双方继续纠缠不休,倒不如彼此放手来得痛快。于是便果断签了字。
两人离婚后,徐家仍旧像之前那般给张幼仪和孩子寄生活费,张幼仪就这样独自一人一边学习,一边抚养儿子彼得。
可孩子在3岁不到就因病夭折了,这时,徐志摩倒是“适时”地出现了,他发文悼念小儿子彼得,并在文中对张幼仪大加赞赏。
如果只看这篇文章的话,徐志摩似乎成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好丈夫”。可只有张幼仪知道,这些年来,徐志摩既没有掏过一次抚养费,也没有来看望过一次。
幼子的去世,对张幼仪的打击很大,失去了精神支柱的她,选择了回国。徐家待她仍一如往常,还将她认作了干女儿,并将上海的房子赠予了她。
失去了爱情的她,事业上风生水起,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同时还经营着一家服装店。
这些经历,并没有将她击垮,反而让她越挫越勇,离婚于她而言,是一种解脱,张幼仪找到了新的人生,找到了自我价值。
结语
1953年,张幼仪与一位苏姓一生结了婚,晚年的生活,平静而又幸福。丈夫去世后,她前往了美国,并于1988年安详离世。
参考资料
张幼仪:最爱徐志摩的女人. 书屋
张幼仪:没有爱情的幸福人生. 跨世纪(时文博览)
张幼仪:“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 同舟共进
张幼仪:我痛恨徐志摩让我变得如此无趣.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