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
前言
在1987年的一个夏日,开国中将周希汉的生活被一个坚持要见他的“老同志”的出现打破了。这位来访者是一位衣着简陋的山西老农,曾两次被挡回,而此次却是通过周希汉的女儿周晓红进入了他的家门。面对这位自称曾为自己通信员的老人,周希汉心中充满了疑虑。为何一位曾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的老将军,面对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志”却显得如此迟疑?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秘密?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周希汉,湖北人,在年仅15岁时,周希汉便怀着满腔热血投身红军,成为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老士兵。经过多年的风雨征战,周希汉早已沉淀成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军,但他年轻时的一段遭遇,却足以印证他那份倔强与坚韧。
1931年,在红军根据地进行党内大肃清时,周希汉意外遭到举报,指控他是富农出身,被迫从队伍中被剔除。面对毫无根据的指控,周希汉奋力辩解,但徒劳无功。
为了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仰与理想,他只得回到老家,向政府开具贫苦农民的证明。虽然这张证明勉强让他留在了红军,但他被安排到炊事班。这个经历无疑让周希汉的心境更加坚定——若不能为他人所知,他便以更为踏实的行动来证明自己。
在炊事班的日子里,周希汉依然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做事,直到有一天,他的努力引起了总指挥徐向前的注意,才有机会改变命运,被提拔为书记员,正式进入了军事指挥的核心圈子。
1932年,鄂豫皖根据地面临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战况异常艰难。张国焘一味坚持继续进攻麻城,尽管局势严峻,周希汉因对指挥决策提出质疑而与张国焘发生了冲突。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书记员,但周希汉的直言不讳与倔强引起了张国焘的忌恼,导致他受到排挤和指责。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压,周希汉从未低头,宁可死也不认错。幸得徐向前及时赶来,为他解围,保全了这位敢于坚持自我原则的年轻将领。
在1933年的战场上,周希汉带领着五百余名直属部队穿插在敌军中,和大部队并肩奋勇杀敌。虽然他比普通士兵看上去瘦弱许多,但在激烈的战斗中,周希汉表现得异常果敢与精准。他在战场上的指挥如同捕猎的猛兽,善于迅速捕捉敌人的薄弱环节,并给予致命一击。他所指挥的部队,犹如雄狮般紧咬敌人不放,一往无前。
在当时的三八六旅中,有“三子”之称,其中陈赓大将因行动不便被戏称为“瘸子”,政委因视力差而被称作“瞎子”,而周希汉由于身体较为瘦弱,因此得名“瘦子”,这三个外号平凡的名字,却代表着一支威震敌胆、勇猛善战的部队。而周希汉,作为陈赓的得力部下,曾率领部队攻破号称“天下第一旅”的胡宗南部队,为自己的名声和战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1947年,周希汉再次以出色的军事才智和英勇的战斗表现,赢得了更加耀眼的战绩。这一年,他指挥十旅部队攻打敌军,凭借一个旅的兵力成功击溃了敌方两个师,甚至俘虏了多名中将,堪称精彩绝伦。这一战不仅仅展示了周希汉的战略眼光,也证明了他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指挥作战的超凡能力。
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周希汉已经成长为一位将谋与勇敢并重的将领。他的指挥风格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刃,迅猛且精准。随着战斗的深入,周希汉率领部队顺着黄土高坡进入热带雨林,一路攻势如潮,击毙或俘虏了超过六十名国军将领,其中包括九位中将。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一系列战斗中,他所俘虏或击毙的少将达到了五十五人之多,战果辉煌。
建国后周希汉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身兼重任的他,始终不忘初心,将工作重心放在了部队建设和地方治理上。在他的领导下部队迅速展开了各项工作。在这一时期丁宝林正在中共云南省滇南工作委员会担任交通班副班长。
作为一名年轻的干部,丁宝林很早便显示出了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某日丁宝林接到了一纸调令,要求他调到周希汉身边担任公务员。这个消息让他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周希汉的工作中,向一位卓越的领导学习;而忐忑的是,能否胜任这个新岗位,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第一次见到周希汉时,丁宝林感到一丝紧张。然而周希汉的亲切和蔼迅速打消了他的顾虑。丁宝林回忆说:“首长完全没有官架子,平易近人,接触起来非常自然。” 周希汉一眼看出了丁宝林的拘谨,他笑着对他说:“你来我这里工作,不必太紧张。只要你能帮我照顾好家人,减轻我的家庭负担,我就能更专心致志地做好工作。你为部队做出贡献,也就是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做贡献了。
周希汉把丁宝林视为朋友般对待,他让自己的孩子们称丁宝林为“叔叔”,这一举动无疑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作为一位在多个岗位上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军事领导人,周希汉具备非凡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他的领导风范更体现在对待部下和家人的关怀与平等。对于丁宝林而言,这份信任和亲切,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激励。
1987年5月,中央批准周希汉离休,经过几十年戎马生涯的老将军终于可以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安稳,一天周希汉正坐在客厅里看报,突然听见门外响起了脚步声。他抬头一看,正是女儿周晓红回来了,不过这次她身后还跟着一位不速之客——一位年约六七十岁的老农。
“爸,我刚到大门口,碰到这位老农,他说是您老部下,专程来找您有事。”周晓红说着,带着老农走进屋。老农见到周希汉后,立刻上前,目光充满期盼,“首长,您还记得我吗?1942年,您在太岳担任旅长时,我曾在您手下当过通讯员。
周希汉微微皱眉,认真打量了老农一阵,摇了摇头:“我不认识你。”老农的语气显得有些急切,他继续说道:“我真的是您的通讯员。当时有一次敌人袭来,我急着去牵马,结果一颗炮弹突然飞来,把我胳膊打伤了。从那以后我便伤残离开了部队,回家务农。周希汉并未立即相信眼前这位老人。他静静地看着老人,沉默片刻后,老人慢慢卷起破旧衣袖,露出那道深深的伤疤,那是他在战争中受伤时为救周希汉的马所留下的痕迹。老人开始回忆那个战火纷飞的夜晚。
作为通讯员,他的职责是保障队伍的通信和照料旅长的马匹。当敌人突然袭来,炮火四散,他不顾自身危险冲向马匹,结果右臂被炮弹炸伤。那次伤势严重虽然经过治疗,但始终未能痊愈。
回到平凡的生活后,老人并未得到任何特别照顾,生活艰难妻子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他逐渐褪色的记忆。今天他带着曾经的荣耀和伤痛,来到了周希汉面前,想要一份证明,以便能增加一点补助,缓解困境。
周晓红看不下去,父亲对下属一向关怀备至,可现在竟对这位曾经的战友如此冷淡。她感到不解和愤怒。可周希汉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并不否认老人的艰辛,但为了遵守党的原则,他不能轻易开具证明,尤其是在自己并不确定的情况下。
周希汉明确表示:“我不能因为你是我的旧部,就违背原则。如果凭关系开证明,那么以后所有人都会来找我。”经过一番劝说,周希汉最终给老人开了一个非常模糊的证明,这并没有实质帮助。老人拿着证明离开时,心中有些不甘,却也明白周希汉的决定并非出于冷漠,而是基于对党的忠诚和责任。
后来周晓红开始逐渐理解父亲的做法。她明白父亲坚守的是一种原则——不清楚的事情不能轻易答应,也不能因为感情的驱使而做出让国家和社会承担风险的决定。正如父亲所说,自己有那么多下属,如果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都来找他帮忙,凭一纸证明就能改变待遇,那最终将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1988年11月7日突然终结,周希汉病逝,享年75岁。去世前一个月,周希汉便感觉到身体的某些不适,虽然他一生训练有素,身心历经岁月磨砺,仍难逃衰老之痛。面对日渐衰弱的身体,他未曾向家人透露太多,但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将自己多年积攒的所有储蓄捐给了残疾人联合会,用以购买书籍和学习材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整理周希汉的遗物时,家属却发现,除了少量的国库债券外,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这一发现让家属感到既惊讶又无法理解。作为一位曾掌控过数十亿资金、参与过中国海军建设和装备的顶尖将领,周希汉的财富与地位本应为他带来丰厚的积蓄,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位曾经的海军司令,却将财富看得如此淡泊,以至于家属几乎未能从他的遗物中找到任何显赫的物品。
事实,周希汉一生都以简朴、清廉著称。在他的心中,国家和人民始终是最重要的,他从未将财富看作是个人成功的标志。即便是身居高位、掌控数十亿经费,他依然能保持一种与金钱和名利绝缘的生活态度。周希汉的清廉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克制,更体现在他一贯的行为准则上——无论是做事还是待人,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那就是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
在他去世后,许多人不禁感叹,这位曾经历无数战斗的将军,最终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一生。周希汉留给后人最珍贵的,不是他的财富和权势,而是他坚守的原则与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