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当官后为了归宗复姓,写下一千古名联,皇帝一读便答应

长风文 2024-12-30 10:04:36

说起范仲淹,大家免不了想起《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范仲淹是这么说的,也是按此去做的,并不是社会上常见的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范仲淹他布衣时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是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之人。

他内心装满了天下和百姓,并为此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所作所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死后获得了文臣第一等的谥号“文正”,即使很多人拥有过这个谥号,可说起这个谥号,首先想起的便是范仲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写给别人的赞语,可用在他自己身上一点都不违和。

因为他的大爱思想和德行节操,令人肃然起敬,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人,是无数人的楷模。

很多人只知道范仲淹走上仕途之后的事,庆历新政、西北戍边,文韬武略,诗词文章……

其实范仲淹早年的命运异常的曲折和悲惨。

范仲淹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祖上是世代为官,父亲范墉是吴越官吏,钱俶归降宋朝后,他成了宋朝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本来范家在那时算是家境不错,可是在范仲淹一岁多时,范墉就留下孤儿寡母撒手人寰了。

家中男人去世了,这对母子俩很快就被范家其他人吃绝户,还被赶出家门。

母亲谢氏本想一死了之,但看着自己还什么都不懂的儿子忍住了,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她只好抱着儿子改嫁一位姓朱的男子,范仲淹也就成了朱家人,有了朱说的名字。

继父对这孤儿寡母比范家之人好多了,但谢氏仍然对儿子的身世守口如瓶,只是从小就教育他要刻苦、勤劳、简朴。

范仲淹在母亲严格的教导下,从小对自己也严格,不仅刻苦读书,而且还养成了节俭良好的品德。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仲淹也长大了,当时朱家其他子弟和范仲淹的节俭的生活作风完全不同,花钱大手大脚,生活奢侈浮华。

对此范仲淹有时也看不下去,为了尽到兄长的职责,便会出面好言相劝。

朱家兄弟平时也敬重这位兄长,可念叨多了也会烦,有次双方就互相争执了起来,朱家兄弟气不过说了一句:“我们用的是朱家自己的钱,和你有什么关系,管这么多干嘛?”

范仲淹多么的聪明,怎会不知道话里有话,因此便多方设法打听,终于知道自己的身世,为此一度伤感不已。

可他毕竟不是一般人,既然知道事情的原委,好男儿岂能郁郁终生,因此存了自立门户之心的他,毅然和母亲告别,独自去到应天府读书,发誓“学不成名誓不还”。

在应天府学习的日子,他只顾苦读,有次当时的天子驾幸应天府。得见天子那是天大的荣耀,因此全城的人都去看皇帝了,就连书院里的读书人也抛却书本瞻仰龙颜去了。

只有范仲淹一个人不为所动,仍旧埋头苦读。事后就有人不解的问他,看天子的机会这么少,你怎么不去。

范仲淹对此却淡然回答:“以后在朝堂相见也不晚!

就这样在应天府节俭苦读的范仲淹,在第二年参加科举就考上了。按惯例,天子都会亲自接见新科士子,范仲淹也就大大方方的和皇帝见面了,这年他27岁。

蟾宫折桂的范仲淹不久后被任官,现在有了俸禄,第一时间便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亲自奉养。

两年的为官生涯,让范仲淹收获了不少官声,于是经过百般思量,决定向皇帝上表,表中引经据典,诚意恳恳,说了自己的身世和苦恼,希望能够归宗复姓。

其中还有一千古名联:“志在投秦,入镜遂称张禄;名非伯越,乘舟偶效陶朱。”

这里上联是用了战国时期范雎的典故。当年善辩的范雎,曾在东方六国活动,但在魏国被人陷害,差点被打死,后受郑安平之助易名张禄逃难到秦国,不久后成为了秦国丞相,为秦王出谋划策,建立了不世功勋。

而下联则是用了春秋范蠡的典故,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灭吴后,激流勇退,和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同时还从事商业,世称“陶朱公”。

范蠡范雎都是历史上更名换姓的著名人物,和自己一般都姓范,因此被他用在此处,表达自己想复姓的愿望。

这联让皇帝激赏不已,也对范仲淹的经历感到同情,因此同意了他的请求。范仲淹这才正式归宗复姓。

END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