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沦落至印尼教书,老蒋对顾祝同说:叫他回来,别在外面丢人了

新霖谈历史 2025-03-18 11:04:43

1953年的一个午后,顾祝同手里捏着一份泛黄的报纸,快步走向老蒋的办公室,神情略显紧张。

这份报纸上,刊登着一篇关于“流落印尼的将军教师”的报道,而报道的主人公,正是老蒋曾经的“五虎上将”之一——刘峙。

“报告总统,有……刘峙的消息了。”顾祝同的声音有些发颤。

老蒋正埋头批阅文件,听到“刘峙”二字,手中的笔微微一顿,仿佛被定格在了空中。他没有说话,只是示意顾祝同继续说下去。

顾祝同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下来:“总统您看,刘峙……他现在在印度尼西亚,当……当起了小学老师,听说……还教得挺好,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他本以为,老蒋会像往常一样,听到“刘峙”的名字就大发雷霆,毕竟,当年淮海战役的惨败,刘峙作为总指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这一次,老蒋却出奇地平静。他接过报纸,仔细地看着那篇报道,目光在那张有些模糊的照片上停留了许久。照片上的刘峙,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站在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中间,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

那笑容,让老蒋想起很多年前的刘峙。那时候的刘峙,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是北伐战场上的一员猛将,也是他最为倚重的“八大金刚”之一。

刘峙,字经扶,189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4年,22岁的刘峙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在保定军校,刘峙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深受教官的赏识。毕业后,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在保定同窗陈继承的引荐下,刘峙被任命为军校战术总教官。

在黄埔军校,刘峙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军事素养。他讲授的战术课程,深入浅出,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刘峙是一个胆小怕事、贪生怕死的庸将。但实际上,早年的刘峙,绝非如此。他在黄埔军校的发迹,靠的不是溜须拍马,而是真刀真枪的战功。

1925年,广东的局势动荡不安。军阀陈炯明起兵叛乱,对革命政府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黄埔军校的师生,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却是革命政府手中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棉湖之战,成了决定双方命运的关键一役。这一仗,如果打赢了,革命政府就能转危为安;如果打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刘峙当时担任黄埔军校的教官,同时也兼任第一团第二营营长。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刘峙脱去上衣,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最终,黄埔军校的师生以少胜多,击溃了陈炯明的部队,赢得了棉湖之战的胜利。这一仗,让刘峙在军中声名大振,赢得了“猛将”的称号。

当时,在黄埔军校内部,还流传着“陈诚的大炮,刘峙的大刀”的说法。陈诚后来成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深受老蒋的信任。刘峙能够与他相提并论,足见他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棉湖之战的胜利,为刘峙的军事生涯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紧接着,北伐战争拉开了序幕。

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北上,一路征讨各路军阀。刘峙也随军出征,参与了北伐的全过程。

在北伐战争中,刘峙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他不仅作战勇猛,还逐渐展现出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

龙潭战役,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战例。

孙传芳,是北洋军阀中的一位实力派人物。他的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号称“五省联军”。

刘峙在龙潭战役中已经是第二师师长。当时,孙传芳率部偷袭龙潭。刘峙即令副师长徐庭瑶率部迎击,自己率第四团从杭州赶往镇江参战。行军途中,刘峙因火车相撞负伤,他指挥部队就地转入防御。

刘峙正准备改守为攻时,孙传芳先一步发动全线进攻,国民革命军阵地被突破,刘峙带伤率部反击,在援兵帮助下将孙军全部歼灭。此役结束后,刘峙擢升为第一军军长兼第二师师长,率部驻防上海。

龙潭战役的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刘峙的声望。人们普遍认为,他不仅有勇,而且有谋,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

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内部爆发了中原大战。各路军阀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激烈的混战。

刘峙在这场混战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一会儿协助老蒋攻打这个军阀,一会儿又协助老蒋攻打那个军阀。哪里有仗打,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而且,他还总能“化险为夷”,这使得他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就这么一路征战下来,刘峙的官职也越做越大。到了1935年,他被国民政府授予二级陆军上将军衔,同时还兼任了河南省政府主席。这一年,他年仅43岁。

在当时的国民党军界,43岁就能够晋升为二级上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一时间,刘峙成为国民党军政界的风云人物,备受瞩目。

当时,国民党内部有五位二级上将,被外界称为“五虎将”。刘峙因为在作战中常常能够转危为安,被称为“福将”,并且位列“五虎将”之首。

然而,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刘峙的人生,从这一刻开始,却逐渐走向了下坡路。这就像一个人,历尽艰辛爬上了山顶,本以为可以一览众山小,却不料一脚踏空,跌入了深谷。

西安事变,成为刘峙命运的转折点。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老蒋。

刘峙当时正在外地带兵。得知消息后,他立即赶回徐州。按常理来说,此时他应该保持冷静,设法营救老蒋。

然而,他却表现得异常冲动,积极主张采取军事行动,准备率兵进攻西安。

当时,宋美龄、宋子文等人,为了确保老蒋的安全,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力劝刘峙,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激化矛盾,危及老蒋的生命。

宋美龄甚至还亲自飞抵洛阳,找到刘峙,恳切地对他说:“当前局势非常微妙,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委员长的安危高于一切,务必慎重行事!”

但刘峙对这些劝告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他坚称:“夫人放心,我一定设法将委座营救出来!”

刘峙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将老蒋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后来,西安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老蒋安全返回南京。但是,刘峙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也让老蒋对他产生了看法。老蒋认为,刘峙虽然忠诚,但政治上不够成熟,缺乏大局观。

时间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负责防守平汉铁路沿线。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关系到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战形势。

但刘峙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面对日军的进攻,他所指挥的部队溃不成军,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娘希匹!这个刘峙,简直是无能之辈!”老蒋在重庆的官邸内,怒斥道。

民间对刘峙的批评和嘲讽更是铺天盖地,“长腿将军”的绰号不胫而走。

至此,刘峙的形象一落千丈。他从昔日的“黄埔教官”、“北伐名将”,变成了人们口中的“败军之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峙从一位“猛将”蜕变为一位“庸将”呢?

当时,国民党军界高层对刘峙在抗战初期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几点原因:

一种观点认为,刘峙的军事才能有限,他最多只适合指挥一个师的兵力。一旦指挥更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他就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刘峙随着官职的不断提升,逐渐变得骄奢淫逸。他开始贪图享乐,不愿再像过去那样,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

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更深层次来看,恐怕还是刘峙自身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早年的刘峙,或许还怀有“报效国家”的理想。然而,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他逐渐变得患得患失,将个人的权位和安危看得高于一切。

这种心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奋勇当先,而是变得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与刘峙私交甚好的李宗仁,对此看得更为透彻。他曾这样评价刘峙:“我与刘峙相识多年,深知其人。他身居高位却胆小怕事,着实令人费解。观其外貌,肥头大耳,看似忠厚老实,实则‘庸人多厚福’之辈。”

李宗仁的评价虽然尖刻,却也一语中的,点出了刘峙的性格缺陷和人生境遇。他的“福气”,并非源于自身的军事才干,而是源于他的“听话”和“顺从”。

刘峙的这种变化,甚至引起了宋美龄的关注。据载,她曾向老蒋进言:“目前外界对刘峙的议论颇多,普遍认为他已不适合继续担任军事指挥职务。”

老蒋对此心知肚明。他深知刘峙在军事指挥上存在明显不足,但他依然选择继续任用他。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刘峙的“绝对服从”。

时间来到1948年的淮海战役,这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大战役。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老蒋竟然将指挥这场关键战役的重任,交给了刘峙。

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淮海战役,国民党输了个精光。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老蒋的“家底”也基本赔了个干净。作为“总指挥”的刘峙,自然难辞其咎。

不过,刘峙可不是那种“束手就擒”的人。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提前就给自己找好了退路。淮海战役一结束,他就带着家人,脚底抹油,溜到了香港。

刘峙琢磨着,香港是英国人的地盘,老蒋的手再长,也伸不到这里来。到了香港,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过上安稳日子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躲过了老蒋,却没躲过手下的那些人。

原来,跟着刘峙一起逃到香港的,还有不少国民党的残兵败将。这些人,没了军饷,没了靠山,一个个穷困潦倒,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他们一想,刘峙是“总司令”,肯定有钱。于是,就纷纷找上门来,向刘峙“借钱”。

说是“借”,其实就是变相的勒索。他们知道,刘峙胆小怕事,不敢得罪人。

这些人,今天来一个,明天来两个,把刘峙搞得焦头烂额。他知道,这些人就是一群无底洞,给多少钱都填不满。而且,他还担心,这些人要是逼急了,说不定会干出什么事儿来。

思来想去,刘峙决定,还是得“跑”。他可不想在香港这个“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于是,刘又带着家人,偷偷地跑到了印度尼西亚。

到了印尼,刘峙的日子更难过了。他本想做点儿生意,东山再起。可他哪是做生意的料啊!没过多久,就把带来的钱都赔了个精光。

这下子,刘峙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一家老小,总得吃饭啊!

关键时刻,还是刘峙的妻子黄佩芬站了出来。黄佩芬是个有文化的人,她找到当地的一所小学,当起了老师。

虽然工资不高,但好歹也算是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有一天,黄佩芬因为有事,需要回香港一趟。她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学校的工作没人做,会丢了饭碗。于是,她就想到了刘峙。

“经扶啊,我得回香港一趟,学校那边的工作,你能不能帮我顶几天?”黄佩芬试探着问刘峙。

刘峙一听,有点儿懵。他一个堂堂的“二级上将”,去给小学生上课?这传出去,还不让人笑掉大牙?

但转念一想,自己现在都落魄到这个地步了,还讲什么面子啊!再说了,给小学生上课,总比在家里闲着强吧!

于是,刘峙就答应了黄佩芬的请求,去小学“代课”。

别说,刘峙还真有当老师的天赋。他年轻的时候,在黄埔军校当过教官,口才那是没得说。再加上他肚子里也有点儿“墨水”,讲起课来,头头是道,把那些小学生们唬得一愣一愣的。

才上了两节课,刘峙就成了学校里的“明星老师”。孩子们都喜欢他,围着他问这问那。就连校长,也带着其他老师,来听刘峙的课。

校长一看,这刘峙可真是个人才啊!得想办法把他留下来。

于是,校长就找到刘峙,跟他商量:“刘先生,您看您能不能长期在我们学校任教啊?我们学校正缺您这样的好老师!”

刘峙一听,心里乐开了花。但他表面上还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校长啊,这事儿我得好好考虑考虑。毕竟,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校长一看刘峙这架势,就知道他是在“待价而沽”。于是,就直接开出了一个很高的工资。

刘峙一看这工资,比他老婆的工资还高出好几倍,立马就答应了。

黄佩芬从香港回来后,还以为刘峙还在家里闲着呢。她就跟刘峙说:“经扶啊,我回来了,你不用去学校代课了。”

刘峙一听,得意地笑了笑,说:“谁说我不去学校了?我现在可是学校的正式老师了,工资比你还高呢!”

黄佩芬一听,愣住了。她没想到,自己这个“落魄”的丈夫,竟然还能找到一份这么好的工作。

看着丈夫那一脸得意的样子,黄佩芬心里既高兴,又有些心酸。她知道,刘峙这是放下了“架子”,开始适应新的生活了。

“经扶,真是难为你了。你一个‘二级上将’,却要委屈自己去当一个小学老师……”黄佩芬说着,眼圈都红了。

刘峙连忙安慰她说:“这有啥难为的?只要能养活你们,让我干啥都行!再说了,给孩子们上课,我也挺开心的!”

就这样,刘峙和黄佩芬,每天一起去学校上班,一起回家。他们过起了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

这种日子,一过就是三年。

刘峙在当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当地华人都知道有个从中国来的“将军”,在小学里教书,而且教得特别好。

后来,有当地的报纸还专门报道了刘峙的事迹。这篇报道,漂洋过海,传到了台湾。

刘峙的好友顾祝同看到了这篇报道,赶紧拿着报纸,去找老蒋。

“总统,您看,有刘峙的消息了!他现在在印尼的一所小学里当老师呢,听说还挺受欢迎的!”顾祝同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老蒋的表情。

他本以为,老蒋还会对刘峙当年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耿耿于怀,会大发雷霆。

可没想到,老蒋听了以后,却沉默了。

过了好一会儿,老蒋才缓缓地开口说道:“唉,堂堂一个民国的二级上将,竟然流落到海外去给小学生当老师……这传出去,让别人怎么看我们?怎么看我这个‘总统’?你给刘峙寄点钱,叫他回台湾来吧,别在外面丢人了!”

顾祝同一听,连忙点头称是,心里暗自佩服老蒋的“大度”。

1954年1月,刘峙终于结束了他在海外的“流浪”生活,回到了台湾。

回到台湾后,老蒋还给他安排了一个闲职。刘峙呢,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