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的会晤以激烈争吵告终,双方因乌克兰矿产协议和安全保障问题争执不下,泽连斯基和乌克兰代表团被轰出了白宫。

这件事不仅暴露了美乌关系的裂痕,也让欧洲国家成为焦点。
然而,就在欧美关系紧张之际,泽连斯基连夜飞抵伦敦,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会晤。斯塔默再次重申了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坚定地站在了乌克兰这边。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英国已更换了四任首相——从约翰逊、特拉斯到苏纳克,再到如今的斯塔默。
尽管英国面临总统更迭、财政破产,但是英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却始终如一。这种坚定态度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逻辑?

英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历史承诺与地缘政治的双重驱动。
上世纪末,英国与美国、俄罗斯共同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承诺在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后保障其主权与领土完整。尽管俄罗斯的行为早已违背了这一承诺,但英国依旧把这个协议视为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然已经失去了全球霸主的地位,但是外交政策中仍保留着强烈的“帝国残影”。
支持乌克兰不仅是对俄罗斯扩张的遏制,更是英国重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正如一位英国外交官所言:“在乌克兰问题上,我们不仅是在捍卫一个国家的独立,更是在捍卫欧洲的秩序。”

英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并不是单纯的“慷慨解囊”,而是与本国经济利益深度绑定。
BAE系统公司等军工企业,借助向乌克兰提供军援订单,让本身的市值猛涨。他生产的“风暴阴影”导弹,在乌克兰战场上大显身手。此外,英国通过军援协议中的“武器服务化”模式,将乌克兰变成了长期客户。例如,捐赠的导弹需定期返厂升级,坦克必须使用英国润滑油,这种模式为英国军工企业带来了持续收益。

更重要的是,英国通过支持乌克兰成功嵌入东欧能源网络。北海油田的原油通过英国炼化后,以航空燃油的形式输送到乌克兰,这不仅巩固了英国的能源霸权,还为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尽管英国自己的政局动荡,脱欧之后,经济下行严重,但是对乌克兰的支持却成为跨党派共识。从约翰逊的“新丘吉尔”姿态到斯塔默的务实外交,四任首相无一例外地将支持乌克兰视为核心政策。这种共识的背后,有民意基础,但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算计。

根据英国的民意调查显示,超过60%的英国民众支持对乌军援,尤其是在媒体报道乌克兰平民伤亡时,这一比例会显著上升。
此外,支持乌克兰也成为英国转移国内矛盾的“安全阀”。在脱欧后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对乌强硬立场不仅提升了政府的国际形象,还缓解了国内的不满情绪。

前几天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争吵暴露了乌克兰的最大隐忧——美国不能保证会对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英国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成功将自己塑造为欧洲安全的“关键支柱”。
斯塔默在就任首相的第一天便与拜登、泽连斯基通电话,重申英国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这不仅是对美国的“战略对冲”,也是对欧洲领导权的争夺。所以即使在美国站在俄罗斯一边之后,英国依旧坚持支持乌克兰。

英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是一场设计出来的战略豪赌。通过历史承诺、经济利益和政党共识的多重驱动,英国成功在欧美裂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这场豪赌也充满风险。俄罗斯已经把英国列为“特别威胁目标”,北溪管道爆破案的调查矛头现在转向伦敦,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在帝国残梦与现实困境之间,英国的选择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赌注。这场豪赌的结局,或许将决定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最终命运。

参考资料
《英首相表示英国将始终与乌克兰站在一起 坚定支持获重申》 新华社 2025-03-02 14: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