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特朗普对外高挥“关税大棒”,除了对我国加征了高达145%的“报复性关税”,其他国家也没能幸免,即便曾经是和美国合作关系密切的“盟友”们,特朗普也没有手下留情。
美方的滥用关税,对全球贸易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场“经济浩劫”,他们也受到了国际社会多方的指责,可就是这样蛮横无理的“关税霸凌”,竟然还受到了某些国家的跪舔。
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就扬言称,这场贸易战是一个“大好事”,只能怪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扰乱了全球贸易。
他本人更是无理“炮轰”我国取得的贸易成就,表示印度未来将会替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可谓是表现得信心十足,不过这番豪言真的能如他所愿吗?
印部长口出狂言,甩锅中国
美国这次的关税动作,在各个国家闹出了不少动静,他们为了保护所谓的本土商品,不惜打乱了全球的贸易秩序,充当其冲的就是我国,美方“恐惧”我国的贸易崛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特朗普再次回到白宫后,就把贸易战升级了“2.0”。
除了我国,欧盟、加拿大、日韩和印度等国家也在这次制裁清单上,就在各国忙着如何应对美国来势汹汹的关税时,印度的立场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就在4月7日,在印度孟买举办的一场经济论坛上,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就语出惊人,表示道:“美方的关税战是对世界利好的,尤其是印度,我们是完全有能力应对此番挑战的,中国加入WTO后,导致了全球贸易混乱,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
此外,他还对在印度发展的中国企业进行了轮番指责,更是拉高踩低,将美国等西方企业的在印投资吹上了天,贬低中国企业为印度GDP做出的贡献,相比较而言,他说印度更青睐于美国和欧洲的投资,不欢迎中企继续在印度大规模投资“占便宜”。
如果将来有必要的话,印度方面会计划出台一些限制措施,用于严格控制来自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和质量。
而对于这次特朗普单方面发起的“贸易战”,戈亚尔更是把“黑锅”甩到了我国身上,将全球贸易陷入困境的根源强加给了我国,是因为我们加入WTO的这一行为才导致了贸易危机,在他看来,美国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错就错在我们身上。
戈亚尔的话一出,就引起了海内外的不少争议,随后一些美国政客也在一旁帮腔,对他的说法表示称赞。
中国入世利全球,印度眼红抹黑
很显然,印度方面的表态不过是想要迎合美方的胃口罢了,幻想着通过这种方式来搏一搏美方的好感,说不定能换来美方的松口,减少对他们的商品征收更多关税。
印度官员如此抹黑我们,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眼红我们取得的贸易成果,眼看着中国不断崛起,同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印度,着急了。
众所周知,近些年印度在各方的发展上一直在和我国暗暗较劲儿,虽然两国在人口和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印之间的发展差距就逐渐拉开了。
我国乘上了全球贸易合作的“快车”,增强了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更多国家加强了贸易往来,逐渐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反观印度,没有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基础设施依旧落后,在吸引外资合作上缺乏明显的优势。
中国入世之后,对世界制造业和贸易合作交流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出口的商品涉及了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的贸易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我们的“朋友圈”也不断扩大,在发展机遇中积极寻求产业转型,和这些沿线国家都达成了紧密的合作。而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不断努力奋斗出来的,是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的,结果到了戈亚尔的口中,却成为了“危机的根源”,实在荒唐可笑。
印发展遇困境,强大自身才是正途
印方对我国贸易的态度如此背离事实,也恰恰暴露了他们在发展上的焦虑和无力感,只能通过愤怒的情绪和荒谬言论来宣泄。
归根结底,印度的发展困境主要还是来源于自身,他们想要像中国一样实现快速崛起,在发展模式上模仿我们,但是却忽视了国情和背景的不同。
想要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关键,印度想要跨过这一环,一口吃个胖子不太现实,直到如今,他们的基础设施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很难吸引到外资进入的。
再加上印度政府官僚利益关系根深蒂固、政府在劳动法的推行中缺乏灵活性,导致印度工人在工作上产生懈怠心理,生产效能低下,让很多外国企业望而生畏,不敢在印度境内进行大规模地投资。
而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几年前富士康来到印度投资建厂,本想着依靠印度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创造更多利润,没想到在这里受到了各种限制,当地政府处处为难,工人效率低,产品不合格率占比高,最终损失了不少海外订单。
为了将印度拉出发展困境,莫迪却是把希望寄于美国身上,在今年2月份,莫迪在访美期间就和特朗普商量了关税问题,当时虽然双方承诺会给对方好处,进而达成了不少协议,结果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还是打到了印度头上。
在贸易战面前,没有国家是赢家,印度如果想要发展,就应该强大自身,多方寻求积极合作,而不是一味地将矛盾转移,把责任推给别人。
参考资料:
印高官竟称贸易战是“大好事”,怪中国加入WTO导致贸易混乱.--2025-04-09 15:34·海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