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上色老照片:四川广元皇泽寺和摩崖造像;袁世凯与同僚合影

历史小破 2024-10-15 10:33:01

这是一组珍贵无比的清末上色老照片,它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充满故事的时代。这些照片经过精细的上色处理,使得原本黑白的世界变得色彩斑斓,仿佛为历史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清末时期,天津大沽口炮台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战场上遗留下了众多散落的炮弹。这些炮弹均为实心铁制,外观笨重,缺乏爆炸威力。它们散落在战场上,宛如一块块沉重的铁疙瘩,未能直接命中目标,因此并未展现出显著的破坏力。

清末之际,四川广元的摩崖造像,这些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隋唐、宋元,直至清代,跨越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广元地区乃至整个巴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广元摩崖造像,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自然之中,每一尊造像都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从北魏晚期的粗犷豪放,到隋唐的细腻温婉,再到宋元的古朴典雅,直至清代的精致繁复,不同朝代的造像风格各异,却又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广元摩崖造像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卷。

清末时期,四川广元的皇泽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蜀道之畔,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这座寺庙,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见证了广元乃至整个四川地区的变迁与发展。

皇泽寺,位于广元市城西的嘉陵江畔,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修葺与扩建,逐渐形成了如今宏伟壮观的规模。在清末,皇泽寺依然保持着其古朴典雅的风貌,寺内古木参天,香火鼎盛,吸引着无数善男信女前来祈福求安。

在清朝的某个宁静村落,一对母子正合力推动着古朴的石磨,将一颗颗饱满的小米籽细细研磨。母亲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她的双脚稳健地踩在地上,没有丝毫裹足不前之态,这在那时的农村妇女中实属难得。她的儿子身材壮硕,正用力地协助母亲推动着磨盘,两人的配合默契无间。

随着磨盘的缓缓转动,小米籽在粗糙的石面上逐渐化为细腻的小米面,这是当时农村家庭餐桌上的主食之一,承载着一家人的生计与希望。每一粒小米籽的研磨,都凝聚着母子二人的汗水与辛劳,也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亲情与相互扶持的力量。

清末年间,一座古朴而庄严的火车站静静地坐落在广袤的大地上,此时,火车站的站台上聚集了一群身着长袍马褂的随从和仆役,他们正焦急地等待着一位尊贵客人的到来——官老爷。

在站台的另一侧,一座精心搭建的彩棚尤为引人注目。这座彩棚以红绸为主色调,四周挂满了五彩斑斓的灯笼和吉祥图案的旗帜,它们在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喜庆与荣耀。

1859年清末,作为岭南地区的政治中枢的两广总督衙门后花园内,四位幕僚围坐凉亭。两人正全神贯注地对弈围棋,黑白棋子交织,策略尽显;另两人则作为旁观者,低声讨论,时而赞许时而惊讶,被棋局深深吸引。桌上茶香袅袅,为这场智力的较量增添了几分宁静与雅致。在这方寸棋盘间,他们不仅争夺胜负,更交流智慧,忘却外界纷扰,享受心灵的交流与共鸣。

在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中,袁世凯与他的两位同僚并肩站立,共同定格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照片中央,身材虽不伟岸却透露出不凡气质的,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袁世凯。他身着清朝官服,面容庄重,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坚定与深邃,仿佛预示着他即将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掀起波澜。

紧挨着袁世凯右侧,站立着一位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官员,那便是深受慈禧太后宠信的重臣那桐。那桐曾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会办大臣、军机大臣等一系列要职,他的一生,几乎见证了晚清政治的风云变幻。

在袁世凯的左侧,则可能站着他的另一位重要盟友——徐世昌。徐世昌与袁世凯同为河南籍人士,两人自幼相识,情同手足。作为袁的谋士和亲密伙伴,徐世昌不仅在军事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更在政治斗争中多次为袁出谋划策,助其度过难关。自从小站练兵时期起,徐世昌便始终追随袁世凯左右,成为了袁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溥仪,清朝末代皇帝,1906年生于北京。1909年继位,年号宣统。1911年清朝被推翻,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居紫禁城至1924年。同年被冯玉祥逐出,迁居天津。1932-1945年任日本控制下的满洲国皇帝,年号先为大同后为康德,二战期间成为日本宣传工具。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试图逃往日本但被俄俘虏,后被送至西伯利亚。1950年被遣返回中国,关入政治犯集中营,1959年获赦免,1960年恢复公民权,回北京生活。他在植物园机械修理厂工作,后成为政协文史研究员。1964年出版自传,1962年结婚,直至1967年去世。

这些清末上色老照片,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它们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