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也会“吃软饭”?听起来很荒唐对吧?然而这就是深海中一种叫鮟鱇鱼的生物的真实写照。
它们那见不得人的“吃软饭”方式,甚至在动物界也是登峰造极的。
别看这些家伙长得丑陋,它们可是深海中的捕食高手,利用身上的诱捕器,边发光边张大血盆大口,只要吸引来的小鱼儿稍有不慎,就会被它们活活囫囵吞下,连骨头都不剩。
就这么一个捕食高手,在繁殖问题上居然也要靠吃软饭度日,实在有损它们的形象,然而这一切都源自它们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绝佳表现。
鮟鱇鱼那惊世骇俗的“食物链”,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深海丑陋的捕食高手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位“软饭先锋队长”——鮟鱇鱼的底细。
鮟鱇鱼,又被称作海蛤蟆或老头鱼,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南极洋海域2000-3000米的深渊中。
据记载,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曾在南大洋深处发现这类生物,被它们惊悚的相貌吓了一大跳,直呼“这是什么鬼东西”。
它们的体型不大,最大的也就1米左右,最小的只有30厘米。
但就是这样一种不起眼的小鱼,却拥有着超乎寻常的外表——扁平宽大的头部,配上两只白而发亮的眼睛和一张大到夸张的血盆大口,活脱像个深海版的“青蛙王子”。
有趣的是,鮟鱇鱼的这张大嘴除了用来捕食外,还有“社交”的功能。
成年鮟鱇鱼会通过嘴部咿咿呀呀的叫声与同类交流,这种声音酷似人类老年人的咳嗽,因此它们还有一个外号叫“老头鱼”。
想必在幽深又寂寞的海底,这些嘶哑的“咳嗽声”会是它们最好的陪伴。
为什么这些小鱼会长得这么怪异呢?这其实是它们适应深海环境的结果。
严酷的深海条件使鮟鱇鱼进化出了扁平的身体,可以更轻盈地游动;突出的大眼睛可以捕捉稀薄光线下的移动物体;大嘴巴不仅可以一次吞食较大猎物,还可以提高叫声的距离。
所以说,鮟鱇鱼的相貌其实是深海生存的专业“装备”,并不真的是为了凹造型或吓唬谁。
它们也不介意自己长得丑,反正深海黑灯瞎火的,臭美有何用?能吃饱饭才是真理。
话说回来,深海里长得好看的生物也不多。
那里光线昏暗,缺乏食物来源,许多鱼类为了生存都进化出了怪异的外形。
比如那些体型巨大嘴巴长牙的鱼,与鮟鱇鱼相比也就正常了几分。
所以,当你在深海探险时遇到一条丑陋的鮟鱇鱼,也不必太惊讶。
反正在那里,鲨鱼、章鱼、鮟鱇本就是一家,谁还在乎美丑呢?它们全都忙着在黑暗中觅食填饱肚子,然后努力生存下去。
不过,这些丑陋的“青蛙王子”可不是善茬,它们性情凶残,是深海中的头号捕食者。
利用身上的发光腺体,鮟鱇鱼会发出幽幽的蓝光,如同海底的路灯一般,吸引猎物主动上钩。
这种发光方式极为先进,深海生物学家花了好几年才弄清它的原理。
原来,鮟鱇鱼头顶有一个特殊的肉球构造,里面富含可以发光的腺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在一定的化学反应下,释放出神秘的蓝光。
而头顶第一背鳍上的短而硬的鳍条,可以像触手一样来回挥动,进一步吸引猎物靠近那团蓝光。
可以说,配合肉球传出的信息素,这根肉棒状的第一背鳍就是鮟鱇鱼版的深海“门神”,发挥着重要的生物诱捕功能,是它们猎食的最佳“招牌”。
有记录显示,一些鮟鱇鱼甚至会装死,完全僵硬身体,用背鳍的蓝光慢慢把食物“诱导”到血盆大口边,然后一个箭步弹跳起来,大快朵颐的享用来之不易的美食。
可以说,在深海的伏击战中,鮟鱇鱼的战术造诣已经炉火纯青,借助这些狡猾的捕食手段,鮟鱇鱼获得了深海食物链中顶端生物的地位。
如此“守株待兔”式的狩猎行为,使它们拥有强健的身体,并源源不断地积累能量,变得无比强大。
如果让鮟鱇鱼参加奥运会,它们一定会光荣地摘下深海百米飞人的金牌。
这精壮的身板,配上突出的大眼睛和夸张的大嘴,游动起来格外有力,绝对是深海中最优雅(或者也可以说最恐怖)的造型。
然而就在这样的捕食高手、深海霸主身上,却出现了一件极其匪夷所思,颠覆认知的事——它们在繁殖问题上居然软弱无力,非要寄生在雌鱼身上才能交配生存。
然而身为食物链霸主的它们,在繁殖问题上却莫名其妙地软了力气,非要靠雌鱼来“养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雄性的寄生生活
原来,鮟鱇鱼的雌雄个体发育得天差地别。
相比雌性体型魁梧的鮟鱇鱼,雄性就像深海版的“小矮人”——它们的体长一般只有8-16厘米,通常不到雌鱼体长的十分之一。
这导致刚出生的小雄鱼非常虚弱,完全就是深海中的弱势群体,在环境下根本无法独自生存。
面对残酷的现实,小雄鱼并没有选择直接逃生投降。
相反,它们生来就很机灵,知道在这黑暗的深海中,只有靠雌鱼这座“大山”才能获得庇护与食粮。
所以,小雄鱼刚出生不久,就开始发挥它们灵敏的嗅觉,像护卫队员一样开始搜寻雌鱼的下落。
等它们与雌鱼身上散发的特殊信息素产生共鸣,建立起生物雷达定位,小雄鱼就会毫不犹豫地飞速游过去,紧紧抱住雌鱼宽厚的身体,开始它的吃软饭生涯。
这种“娃娃抱大腿”的寄生行为,在第一时间就为小雄鱼赢得了安全感。
一开始,它们会非常机智地选择隐蔽的部位附着,如雌鱼的鳃盖或身体侧面,靠近循环系统,然后径自吸食养分,获取生存必须。
为了获得足够养分,小雄鱼会在雌鱼皮肤表面毫不留情地咬出一个小口子,然后直接插入注入血管,与雌鱼的循环系统连通成一个整体。
可以类比为人体皮下注射的过程,只不过这次是强制的,且注射针直接通向了雌鱼的主循环管道。
于是,雌鱼就不得不在食物链的高位,勉为其难开始担任小雄鱼的“自助餐”角色。
它们像自带血包的大型“饭盒”,被迫与小雄鱼共享自己辛苦获取的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雄鱼的身体会与雌鱼融为一体,像寄生虫般地埋入皮肤,继续吸食养分。
最终,它们所有的器官除了精巢,都会退化消失。
可以说,这就是雄性鮟鱇鱼的写照——一条完完全全靠雌鱼养活,以交配为使命的“软饭怪”!
绝佳的环境适应性
面对这样一番荒诞的软饭场景,我们不禁要问,“软饭”行为是否真的必要?弱小的雄鱼为何不能凭借自身努力去独自生存、变强,非要寄生在雌鱼身上呢?
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它们绝佳的环境适应性。
鮟鱇鱼生活的深海之处,光线稀薄,食物缺乏,简直就是海底版的撒哈拉沙漠。
那里黑暗、冰冷、荒芜,视线所及之处除了偶尔飘浮而过的浮游生物,再无其他食物来源。
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如果离开了母鱼的庇护,单是找到食物,小雄鱼的成功率就像沙漠撒哈拉中寻找绿洲一样渺茫。
更别说它们必须面临巨型深海生物随时出现的生命威胁——那将是雄鱼力量远不能抵御的恐怖洗礼。
而寄生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它们的生存率。
毕竟,谁也不会主动去啃食一条体型庞大、攻击性十足的大鮟鱇,只为吃下一条小雄鱼。
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找到同类交配也极其困难。
所以雄鱼索性牺牲自我,化身为配偶的一部分,以“内部受精”的方式完成交配任务。
可以说,在残酷的深海环境下,这种互利共生的寄生方式,是雄性鮟鱇鱼适应环境、延续基因的不二选择。
就像诺奖获得者泰勒在研究深海生物时所言:“在光线昏暗的海底,许多动物都是通过妥协、互助与共生获得生存机会的。”
鮟鱇鱼超越性别的软饭生活,便是这一生存法则的最佳诠释。
结语
从鮟鱇鱼的软饭生态里,我们能够窥见自然界那无处不在的残酷与奇妙。
为了适应各种极端环境,生物可以不惜牺牲、妥协、进化,最终获得新的生存可能。
人类也好,鮟鱇鱼也罢,其实都在奔波于一定的“生存空间”中,我们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都在与环境博弈,争取最大化地延续基因。
当你再次抨击路边那些“吃软饭”的男性时,也许可以想想这些鮟鱇鱼。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软饭,更是“自然选择”的智慧与残酷。
参考资料
寄生在“妻子”身上的鱼[J].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21,(07):14.
卢兆盛.打着“灯笼”捕食[J].成才与就业,2019,(09):29.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农业出版社.199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