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孙立人和妻子张晶英最后一次合影,两人深情相望,眼神中透露出留恋和不舍。这时的孙立人已经90岁高龄,身体状况堪忧,两人结婚60年,一路走来,历经了太多的艰难和不易,孙立人为妻子的付出而感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孙立人便去世了,时隔2年张晶英也去世!
孙立人和张晶英相识于南京,当时孙立人从美国回国不久,在南京担任一名青年军官,张晶英是南京汇文女子中学的学生。两人通过朋友介绍相识,彼此都很满意,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于1930年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之后,张晶英跟随孙立人工作的调动,辗转去了许多地方,夫妻之间感情甚好。然而,在张晶英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自己,她在检查中发现没有生育能力,很是困恼。她把这事情告诉孙立人,尽管孙立人也有遗憾,但也没有责怪她。
反倒是,张晶英自己内心愧疚,决定再为孙立人寻找一位伴侣。经过多方了解,张晶英选择了家庭护士张美英。1950年,张美英嫁给了孙立人,先后为他生育4个孩子,弥补了张晶英的遗憾,随后张晶英选择皈依佛门。
就在孙立人一家其乐融融之际,1955年,他被以“密谋犯上”,纵容部下武装叛乱等罪名逮捕,尽管孙立人向蒋中正做了详细的解释,但他依然失去了自由,时间长达33年之久。孙立人也因此称为“第二个张学良。”
蒋中正之所以这样对待孙立人,是担心孙立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夺取自己的权利。蒋中正在1951年至1955的的日记中,始终认为孙立人恃美以自重,产生了对他的厌恶。
孙立人被幽禁后,蒋中正在日记里这样写到“此人既无丈夫气,亦无军人魂,可说毫无人格,只知恃外凌上、实为张学良之不如”,由此可见,蒋中正对孙立人的不满情绪。
蒋中正认为孙立人恃美以自重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早在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时,孙立人作为新一军军长,在缅甸与美军合作对抗日军,孙立人的表现受到了史迪威的称赞。孙立人早年在美国佛吉尼亚军事学院深造,熟悉美军的练兵方式,得到美国的喜爱。
因此,在解放战争后期,国军节节败退,让美国很失望。美国方面有意让孙立人来领导国军部队,甚至要阻止蒋中正来台。当然,孙立人没有答应美国的提议,而且在从日本回去后,把麦克阿瑟和他的谈话内容告诉了蒋中正,蒋中正表面上称赞孙立人如实上报,内心已经产生对他的怀疑和不满。
孙立人在幽禁期间,生活过得很艰难,为了养活一家人,他和妻子张晶英,张美英一起参加劳动,种植蔬菜和农作物。
1988年,蒋经国去世,孙立人看到了恢复自由的希望。果然没过多久,孙立人被解除了限制,他的心情很激动,他表示感谢为他恢复自由而奔走的亲友和同僚。孙立人已从意气风发的中年人,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不禁令人感慨。
此时的孙立人还有一件心事没有完成。1988年,他刚恢复自由不久,部潘德辉回乡探亲,孙立人嘱托他到安徽庐江金牛镇代为祭祖。潘德辉来到庐江后发现,孙立人的祖坟早已被挖掉了,他还是替孙立人举行了隆重的祭扫仪式,并拍照带回去给孙立人看。孙立人看到照片后,激动地要向潘德辉行跪拜大礼表示感谢。
孙立人一直想要回到大陆安葬,但他也知道,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于是,1990年,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孙立人再次委托潘德辉回乡洽商墓地迁葬事宜,然而等到潘德辉回来后,孙立人已经处在昏迷状态。他突然醒来问潘德辉“为什么才回来?我等你好久啊”,话音刚落,孙立人再次陷入昏迷,于同年11月19日去世,终年90岁。
孙立人的家世很不简单,根据《龙舒孙氏宗谱》和《重印龙舒孙氏宗谱序》记载,孙立人祖上起源于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孙立人的曾祖父孙观是清末淮军的重要将领,曾担任直隶布政使;孙立人的大伯孙浤泽是巡抚刘铭传的幕僚;孙立人的父亲孙熙泽举人出身,曾担任登州知府,国会议员等职务。
根据荣民总医院医生沈瑞隆的回忆,孙立人去世前留下的遗言是“我对得起国家,我是冤枉的。”至于孙立人的安葬之地,他希望能够葬于广州马头岗新一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和当年的牺牲在缅甸的部下安葬在一起。
按照孙立人生前留下的安排,他的棺椁没有入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大陆下葬。每年都有会人自发为孙立人敬献鲜花。孙立人的儿子孙安排曾公开提出,将来会把父亲安葬回家乡。2015年,孙立人次子孙天平受邀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孙立人去世2年后,即1992年,张晶英去世。2016年,孙立人另外一位妻子张美英也去世了。
魂兮归来。
孙将军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