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欧耶!
那时的波导手机呼风唤雨,几乎垄断了手机市场。
创始人徐立华与他的团队早,为中国手机行业的巅峰奋斗过无数个日夜。
他们带领波导从无到有,从一无所有到销售出1175万部手机。
只可惜这个曾经创下连续7年销量第一的手机巨头,却已是英雄落幕......
从“无到有”的创立之路
如果回顾徐立华的创业历程,你会发现,他的成功几乎注定是一个传奇故事。
1991年,年仅28岁的徐立华,凭借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前瞻性的眼光,在当时的通讯领域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当时深圳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科技中心,尽通讯设备市场却依然少不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的市场。
徐立华敏锐地意识到,市场上存在巨大的空缺,那就是中文寻呼机。
他曾经在深圳的公共电话亭排队时,看到一位急匆匆的外国人拿着传呼机(BB机)与家人联系,心生一计:
如果能研发出一款能显示中文信息的传呼机,这样的市场需求绝对巨大!
于是他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与校友蒲杰共同开始了这个项目。
尽管市场并未完全认可这种新的概念,徐立华和团队并没有放弃,反而以这个想法为起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波导公司的创立也由此开始,政府的支持和当地领导的帮助让这项技术迅速得到了落实;
1993年,波导中文寻呼机问世,迅速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寻呼机。
销售1175万部的奇迹
随后的几年中,波导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
2000年,波导手机的年销量已达到243万部;
而到了2003年,波导的销量爆发,销售了1175万部手机,这一数字几乎是当时所有外国品牌手机销量的总和。
波导手机一度成为国内市场的“霸主”,也让徐立华从一个普通的创业者,变成了科技行业的巨头。
这一切的背后,是波导的精准市场策略:
另一方面,波导的价格策略也非常成功,凭借比国际品牌便宜一半的价格,波导手机迅速打破了市场的价格壁垒。
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波导几乎垄断了市场,成为最受欢迎的手机品牌。
但这一切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转型失误与市场冲击
尽管波导手机在销售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徐立华却没有意识到,市场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2004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波导手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虽然波导在传统功能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随着智能手机和山寨机的涌现,波导面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更为致命的是,波导在手机技术上的滞后。
徐立华未能及时将公司资源投入到智能手机的研发上,也未能提前布局触控屏、安卓系统等新兴技术领域,导致波导在市场的技术竞争中落后了。
波导也试图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挽救局面,徐立华开始进军汽车制造,甚至希望通过建立波导汽车品牌来增加公司的收入。
这一转型却是个巨大的失败,在面对汽车市场巨大的竞争压力时,波导不仅资金投入巨额;
且未能及时掌握行业规律,最终导致投资失败,数亿资金打了水漂。
从巅峰到没落
到了2007年,波导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那一年,波导首次报告了巨额亏损5.94亿元,员工流失严重,公司前景堪忧。
智能手机的市场逐渐被苹果、三星等外国品牌占领,波导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最终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再加上山寨机的崛起,更是让波导雪上加霜。
那些便宜、功能齐全的山寨机迅速占领了市场,波导的价格优势不再,品牌竞争力也大大削弱。
波导公司不仅错过了智能手机的黄金机会,甚至未能顺利完成技术更新,错失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启动。
2008年,波导宣布将重点发展智能手机业务,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制约,波导的智能手机尝试最终失败,产品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徐立华的遗憾
如今,波导公司已然不再是那个风头无两的手机巨头。
波导如今的主营业务已转向老年机市场,但依然面临发展瓶颈,几乎已经被遗忘在了科技的浪潮中。
徐立华本人,虽然依旧执掌着波导,但他与曾经的辉煌已经渐行渐远。
回望波导的辉煌历史,徐立华无疑是中国手机行业的开创者之一,但他的失败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科技行业,只有不断创新和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徐立华如果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波导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
文/编辑:小阳咩咩咩
信息来源:
波导手机彻底沦为非主流 四成利润靠放贷 2012-08-02 09:03 来源:IT商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