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少年到革命统帅:朱德的崛起与决心,主席一语道破他的成就

小博大史儿 2024-12-25 17:20:06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困的佃农家庭。在晚清时期,佃农家庭的生活水平极其贫困,家境的窘迫让他从小便早早体验了生活的艰难。朱德的童年充满了辛劳与困苦。尽管身处贫困,朱德却从未屈服于命运,反而将这份艰苦化作了推动他奋发图强的动力。在少年时期,朱德便树立起远大的抱负,他立下誓言:“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青年时期的朱德,渴望摆脱贫困的枷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1909年朱德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当时国内最具声望的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进入讲武堂后,朱德在思想上不断成熟。此时的他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独立。就在这时年仅23岁的朱德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坚定地投身于反清起义的队伍中。

朱德

朱德的军事才干早在青年时代便开始显现,他在反清战争中屡立战功,逐渐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指挥官。之后朱德又参与了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为推翻帝制、保卫共和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在1917年,他成为一名旅长,并在滇军中的地位逐步升高。随着他个人的成长,朱德的权力和影响力也迅速扩大,后来他先后担任了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以及省会警察厅长等重要职务。

尽管朱德身居高位,且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显赫的成绩,他并没有被荣华富贵所迷惑。相比许多地方军阀,他并不满足于做一方霸主,享受地方权力。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要拯救百姓疾苦,挽救即将陷入深渊的中华民族。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众疾苦,朱德的内心深处一直燃烧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火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朱德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朱德做出了一个震撼的决定:他放弃了所有的官职和权力,毅然选择放下个人的利益和荣华,远赴德国,寻找更多关于社会变革的真理。朱德在德国柏林遇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他讲解了中国革命的前景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正是在周恩来的引领下,朱德逐渐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22年正式加入了这一革命力量。

朱德

1927年的南昌起义,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教训,那就是:没有强大的革命武装,就无法抵御反动势力的镇压,更无法保障革命的存续和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国内局势,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加紧镇压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再次行动,寻找新的突破口。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对革命策略进行改组,决定发动新的起义,将部分国民革命军调往南方,与当地的革命力量合流,发动新的北伐。而这次起义的地点选择了南昌,时间定为8月1日。

为了确保起义顺利进行,党中央在筹备阶段特别找到了朱德,给了他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的任务——利用他在国民党军队内的关系和声望,拖延南昌守军的行动。朱德此时并没有犹豫,尽管任务充满了风险,但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他的回答简洁而坚定:“请党放心!

朱德

8月1日凌晨2点,南昌城内突然响起枪声,南昌起义正式拉开帷幕。当起义军冲进城内,突破了各个战略要点时,南昌城内的守军将领们还在朱德家中享乐,席间酒宴、牌局未曾停歇。当敌军开始察觉到异样时,起义军已经迅速占领了所有重要位置。经过一夜激烈的交战,到天亮时,南昌的守军被彻底击溃,起义大获全胜。尽管取得了胜利,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到来。

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庞大的反扑力量,起义军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放弃南昌,继续南下以寻求新的战略机遇。为了确保主力部队的顺利撤离,党中央决定留下部分兵力,掩护主力部队退却,而这一艰巨的任务正落在了朱德肩上。

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决定在三河坝展开激烈的防守战。起义军兵分两路,周恩来、贺龙等人率领主力部队前往潮汕,而朱德则带领一支约四千人的队伍留守三河坝,准备挡住敌军的追击。这一战役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经典战斗之一,被称为“三河坝阻击战”。朱德指挥的部队在三河坝坚守了三天三夜,面对敌军源源不断的攻击,他们几乎全员出动、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尽管最终成功拖延了敌人的进攻,为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朱德的部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阵亡人数超过一半,剩下的战士士气一度低落。

朱德

就在朱德准备带着剩余的部队继续前进时,他接到了令人绝望的消息——主力部队在南下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围堵,已经损失殆尽。面对这一消息,朱德的内心并没有崩溃,尽管形势严峻,但他深知革命尚未失败,关键时刻必须挺身而出。

朱德没有让战士们陷入深深的绝望,而是振作起精神,面对眼前的队伍,他坚定地说道:“中国革命虽然暂时失败了,但这只是短暂的挫折,革命并未结束。只要我们保全实力,继续坚持,胜利的时刻终将到来。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而失去信心,历史不会停止前行。”朱德的话语充满了力量与信心,激励着全体将士重新振作起来,士气开始恢复,斗志也再次焕发。

此后朱德带领起义军余部,开始向赣粤湘边境转移,并进行游击战。他在过程中一边继续组织部队进行军事作战,一边着力进行思想整顿,加强纪律管理,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朱德深知,只有保持队伍的战斗力与团结力,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占据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逐渐恢复了生气和战斗力,南昌起义的火种得到了保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8年朱德带领着这支全新的部队挺进湘南,在当地发起了湘南起义。凭借这次起义,朱德成功地保存了南昌起义的火种,革命的旗帜得以继续高扬。

随着湘南起义的胜利,朱德逐渐开始意识到,革命的道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战略。他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决定将队伍转移至井冈山,在那里朱德与毛主席会师,共同领导这支逐步壮大的革命军队。

1930年8月朱德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担任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成为这支逐渐壮大的人民军队的核心人物之一。到了1933年5月中央又一次给予他更高的责任,任命他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并兼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从这一时刻起,朱德便几乎贯穿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所有军事领导职务,无论名称如何变化,他始终是革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带领这支铁血之军从困境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路

1935年在四方面军的一个重要会议上,朱德曾郑重其事地发表了令人铭记的言论:“人家都叫‘朱毛,朱毛’,我朱德怎么能反毛泽东?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朱德接受了党中央的指派,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这一职务后来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带领八路军奔赴华北前线,与国民党军队携手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

抗战的胜利并未让朱德停下脚步,解放战争开始后,他再次承担了极为重大的任务。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朱德与毛泽东共同策划和指挥了这些战略决战,为推翻蒋介石的国民党统治、解救人民百姓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949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一道发布了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作战命令,这一命令让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胜利阶段,彻底打破了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朱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朱德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继续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朱德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并在随后的几届全国人大会议中,持续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5年朱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在晚年的岁月里,朱德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朴素和坚定。1976年7月6日,90岁的朱德因病辞世。在临终时,他依然心系党和人民,特意嘱咐将自己积攒的两万元存款作为党费交给组织。他说道:“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这些朴实的言辞,透露出朱德一生的廉洁与忠诚。他始终坚信,个人的财富和名利在革命事业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革命的火种永远比一切都更加珍贵。

朱德的去世,带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一位无畏的军事指挥官。正如许多人所说,朱德的伟大并非体现在单纯的胜利上,而是体现在他如何通过长期的建设与努力,为这支军队注入了坚不可摧的革命精神和无畏的斗志,正是这种基因,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在无数的战斗中所向披靡,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参考资料:为何朱德是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澎湃新闻

“朱毛”不可分---中共新闻网

追忆,朱德元帅的“为将五德”--中国军网

3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