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我本托孤重臣,文武傲才,你就让我当个运粮官?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2025-01-15 01:29:59

李严一开始并不是蜀汉的臣民,他年轻的时候,是在荆州牧刘表手底下打工的,后来荆州被曹操占据。爱国(爱戴汉朝政权)的李严不愿意屈身事贼,所以曹操前脚刚来,李严后脚就溜了。天大地下,但是他并不知道去哪儿,听说蜀中(四川)人杰地灵,于是他一路西行,投奔蜀中的刘璋。

游戏《三国志12》中的李严形象

刘璋是蜀中列强,势力很大,盘踞在益州,正愁自己和刘备打仗没有将领可用,一看李严来了,立刻安排李严做了护军(古代军事高级长官),没想到李严走马上任,直接来了个倒戈投降——也许是他和刘备有缘分,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他这样的举动,深深得到了刘备的赏识。

古代益州的面积很大,包含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

刘璋当初放颠沛流离的刘备进入蜀中,是希望联合刘备来抵抗北方曹操的军队,没想到刘备并不像他看上去那么忠厚老实,请君帮忙变成了引狼入室,没过多久,刘备反客为主,和刘璋兵戎相见。刘璋军心离散,再加上他本人比较平庸,没几天就被刘备打败了。

刘备入蜀,是诸葛亮和庞统为刘备量身打造的计划,目的就是吞并刘璋的势力,取而代之

刘备成了蜀中新的主人,而李严这位曾经阵前倒戈的将军,刘备当然不会忘记,他任命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乐山市委书记,军委书记)。在太守的任职上,李严展示出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他修路(凿通天社山)修桥修水坝(修筑沿江大道),造福百姓,颇有好名,《水注经》中记载,他在健为任太守期间,重修蒲江大堰,整治水利工程,对当时的生产建设和后世的水利基础做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李严兴修水利,后世南宋进士李心传表扬其 “眉州通济堰,建安间创始”

以前的蜀中,在刘璋的治理下,法治松弛,德政不举,可以说是乱七八糟,刘备一看小李同志原来这么有本事,又让他和军师诸葛亮、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刘巴一起参与制定《蜀科》,而《蜀科》,在后来成为了蜀汉治国制法和法律体系的标准。

《蜀科》的制定,大大的推进了蜀势力国家化的进程,为蜀国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政绩上卓有成效的他,在军事方面也很有建树。郪县(今四川三台县)的盗贼马秦和高胜起兵造反,别看是两个小毛贼,拉大鼓扯大旗,居然纠结了上万人的队伍,当时刘备带兵在汉中,蜀地山路崎岖,没等刘备发兵支援,李严带着自己本部五千人马就直接和人家一万多人干起来了,虽然以少抵多,但李严作战骁勇,杀的这帮盗贼大败而归。不仅如此,新道县被敌军围困,他带兵支援,把敌军头目高定打的落花流水。刘备一看挺好,觉得李严真是个人才,加封他为辅汉将军。什么叫辅汉将军?说白了就是辅佐汉室的将军,刘备对他的看重,可见一斑。

李严不仅擅长文政,领军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堪称文武全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已经坐拥蜀中广袤土地,拥有了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李严联合朝中十一位大臣,写下了著名的“汉中王劝进表”,表面上是让刘备封个王位,做“汉中王”,其实言下之意不言而喻,大家希望刘备当皇帝。

也许刘备真的是人心所向,也许群臣真的是爱戴主公。但更重要的一个事实是,刘备当了皇帝,这帮老臣重臣不就是开国功勋,大大有赏?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汉昭烈帝

虽然李严可以和大臣们联合起来劝进刘备,但是私底下,他并不愿意和满朝文武来往,究其原因,是因为李严的性格。他是个很孤傲的人,孤傲的人,就很难和人相处,和他一起共事的郡功曹(相当于今天的省委秘书长)杨洪和他政见不合,觉得李严这个人实在是令人讨厌,于是主动辞职,辞官不干了。牙门将(相当于现在的警卫连连长)王冲和李严闹了点矛盾,他害怕李严报复,竟然潜逃到北方,投降了魏国。

性格的孤傲导致了李严在社交和工作的弊端,那就是四处树敌,虽有才干,但无同僚待见‍

公元221年,为了给自己的好兄弟关羽报仇,也为了开疆拓土,实现复兴汉室的大业,刘备起兵讨伐自己的邻居国吴国,但没想到只过了一个年就因为轻敌冒进而宣告失败,他返回蜀国,觉得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开始着手提拔他觉得值得信任的人才,为了蜀国的以后做打算。李严被他征召入宫,任命为尚书令(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不久之后,刘备病危,李严和诸葛亮受遗诏命令,辅佐少主刘禅,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李严变成了托孤忠臣,也成了蜀国上下举足轻重的人物。

刘备临死之际,钦命诸葛亮和李严辅佐少主刘禅,李严身负皇命,越发骄肆

刘备一死,蜀国的命运就落在了诸葛亮和李严的身上,诸葛亮想要北伐,北伐就是讨伐北方的曹魏势力,但他自己倾巢而出,诺大的蜀中也需要有人看守和管理,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能文能武的李严,没想到李严并不乐意干这看家的差事,一是他觉得管理国家很累,二是他觉得自己和诸葛亮都是先帝的托孤重臣,地位相同,我凭什么听你指挥?于是百般推诿。不仅不想担负起留守的重任,他还向诸葛亮提出了两个请求。第一,他希望诸葛亮可以划分五个郡给他,让他偏安一隅,做五郡刺史。第二,他觉得既然小皇帝刘禅年幼,诸葛亮就应该进爵称王,把自己的权利地位来提升一步。

诸葛亮心性平和,赏识李严的能力,一直对其容忍有加,希望二人能通力合作

看似合理的要求,其实暗藏祸心,第一个要求展示出了李严志不在国,而在自身的特点,他只想在乱世中稳妥的生活下去,却不愿意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而第二个要求,更显示出他的心术不正,身为臣子,不想着如果为国分忧,只想着如何加官进爵,今日诸葛亮封了王爵,那么明日是不是李严也要封王爵?

聪明的诸葛亮自然没有答应李严的请求,蜀中的文武百官也对李严都有意见,大臣们议论纷纷,说李严这个人“腹中有鳞甲”,觉得他为臣不效不端,不是什么好人。但当时的蜀汉,根基未稳,其实是很需要像李严这种其实很有才干的大臣的,所以虽然李严有些劣迹,但诸葛亮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和李严摒除间隙,通力合作的。

公元230(建兴八年),没等诸葛亮北伐,曹魏大司马曹真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兵分三路进攻汉中了,诸葛亮为了加强汉中防务,要求李严率兵到汉中阻击曹魏军队,一贯推诿的李严又拿出了自己不愿意合作的姿态,他不想离开自己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所以广播谣言,说魏国的司马懿已经安排了高官厚禄准备招降自己。他的意思很简单,你不是想派我去带兵打仗么,现在敌方要招降我,我看你还能不能放心让我去。诸葛亮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了李严的心思,他深知先主刘备对李严有恩,他是绝对不会投降曹魏的。于是诸葛亮采用“哄着求着”的战术,上书皇帝,升他为骠骑将军,又安排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管理江州。李严一看竹杠敲的差不多了,这才答应北上御敌。

北伐是诸葛亮复兴汉室的第一步,他亲率领大军出兵岐山,李严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军事行动中担任了一个既重要又辛苦的职务——粮草押运官,这可把一向孤傲的李严气坏了。我可是先帝指定的托孤重臣,你诸葛亮算老几,凭什么让我押运粮草?于是他在运粮这件事上很没有积极性,一不配合,二不认真,赶上蜀中夏秋季节交替,阴雨连绵,山路湿滑,崎岖难行,他又不想办法解决,导致运粮成了大问题,但他不慌不忙,派人送信给诸葛亮,意思我这边粮草到不了位,你也别打仗了,赶紧退兵吧。

北伐是诸葛亮为蜀国制定的发展计划,他举国之力,目的就是以蜀中为跳板,攻取天下‍

诸葛亮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重要性。没办法,他只好鸣金收兵,返回蜀中。没想到李严非常鸡贼,他听说诸葛亮的军队已经撤退,又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惊讶的说,哎呀,我这粮食供给的好好的,军粮充足,怎么还退兵了呢?他闹这么一出骚操作,没有别的用意,就是想把自己督办军粮不力的责任推卸出去。光推卸还不算,李严跑到少主刘禅面前打报告,说诸葛亮贻误军机,不战而退,应该处罚。没想到诸葛亮不是吃素的,掏出李严派人送给诸葛亮的信。李严一看见信,怂了,铁证如山,清楚的事实证据面前,李严理屈词穷,只好叩头认罪。

刘禅平庸年幼,但也有着基本的是非观念,决定严惩李严‍

知道自己犯错的李严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但这一次,事情比他想象的更加严重。他贻误军机,颠倒黑白的行为,彻底的惹怒了诸葛亮。心怀北伐大业的诸葛亮可以允许一个只顾自己的人每天偷奸耍滑,因为至少这个人对国家还算忠臣,还有可以用得到的才干,所作所为,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一些蝇头小利。但他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人,在面对那些真正可以改变国家大事时出现任何的松懈和错误行为,连他心爱的将领和学生马谡他都可以因为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而被处斩,何况一个和他处处做对,拒不合作,甚至今天还想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李严呢?

马谡是诸葛亮悉心栽培的人才,北伐中作战失利,被诸葛亮处斩‍

诸葛亮上书皇帝,噼里啪啦的说了一堆李严的过错来弹劾李严。小皇帝刘禅年纪尚小,一向对诸葛亮的话言听计从,于是削去李严所有的官职,贬为庶民,流放梓潼郡(今四川江油安县)。

位极人臣的李严坠落为布衣百姓,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他上过蜀国的朝政大殿,也再也没有见过诸葛亮。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很久很久,公元234(建兴十二年),他闲居在家,一事无成,听闻老对手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居然仰天长啸,发病而死。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半生戎马的文武傲才,深深的知道自己过去的行径让蜀国的官员们对他都嗤之以鼻,只有那个曾经对他包容理解的诸葛亮还有再次启用他的可能,于是他一直默默等待,但现在,诸葛亮去世,他连最后一丝指望也没有了,信念崩塌,悲愤而终。

纵观李严的一生,他忠孝爱国,不肯屈身曹贼,有着卓越的政治管理才能,做健为太守时,造福一方百姓。有勇有谋,平定叛乱、大破贼盗。他是蜀国法律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深得刘备信任的托孤重臣,最后却因为自己的孤傲自私而在官场斗争中落得一个惨败的下场。如果他能和诸葛亮携手同心,一内一外,共营国家,蜀国的结局也许尚未可知。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