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父亲原本要提干,却因支书一片好意被搁置,退伍迎来人生转折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2024-04-17 06:33:50

口述:李成华,编辑:旧时光

声明:文章为原创,全网监控,请勿洗稿搬运!

俗话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我看来,这过程中,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只有在生活亏待了你,能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才能抓住那一扇窗的机会,我父亲的经历做了很好的诠释。

父亲的大半生,尤其是童年,是苦难、坎坷的。

1938年,父亲出于辽宁营口的一个小山村,年幼时,其母亲便因长年操劳,积劳成疾,早早离开了人世。爷爷一人独自拉扯着父亲和叔叔二人长大,靠着同别人合伙种地谋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在这样的家庭出生,上学对于父亲来说,原本是遥不可及的梦。可爷爷虽说穷困潦倒,但还是不遗余力送父亲读书,虽说最后只上了两年学,是父亲一生中唯一的学业,但父亲并未就此中断自己的学习,靠着自学,算是摘了文盲的帽子。

8岁那年,父亲开始帮家里劳作,除此之外,还给人家挑水、锄地、背炭等,只要能干的活,什么都干,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图顿饱饭。

小小年纪,肩挑手扛,经历着本该欢愉却饱受磨难的童年和不该承载的重担。父亲尚且如此,爷爷自不用多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日没夜的奔波着,可即便如此,家里常常是捉襟见肘,难以维持生活。

为了能养活父亲和叔叔,最终爷爷不得以忍痛将叔叔过继给了一直未有子嗣的大爷。

自此,爷爷和父亲相依为命,爷俩可谓是历经了苦楚。

听父亲说,每年到了寒冷的冬天,生存更为艰苦,爷爷便会带着父亲,背着篓、挑着筐,东走西窜,翻山越岭去捡破烂。

拾取的旧书废纸,事后则会徒步几十里,到一家造纸厂换点零钱,然后买些大麦,磨成面,回家捡点能吃的树皮树叶,麦糠、野菜、搅拌在一起熬成粥,以此过活。

每每回忆起这些,父亲总会愣神一会,然后告诫我们:你们生活在这幸福的年代,要懂得知足,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虽然点着头,但世间并无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切身体会过艰苦,才能体会父亲说这话的感受吧!

然而,苦难并未因此而停止,正应了那句俗话:“屋漏偏逢连夜雨,苦难专挑苦命人”,即便父亲和爷爷的日子过得如此艰苦,命运还是没有给他们一丝喘息的机会。

1955年,家乡一场灾害,导致那年颗粒无收,这年秋,为了谋生,爷爷便领着父亲走出山沟,外出求生。

接连投奔了几个远门亲戚,可他们自己家都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父亲爷俩,他们的现状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还因长期奔波,父亲感染了伤寒病。

爷爷害怕传染给别人,于是就背着父亲往家赶,可回到家里,爷爷也病倒了。

父亲急得不行,不得已拖着病体找到大爷求助,这也给这个深陷寒潭的家,带来了一丝温暖,后来,父亲身体好转了,但爷爷由于长期劳累,身体虚弱,加之感染伤寒,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一直在加重,最终还是没能熬过那年的冬天,撒手人寰。

爷爷的后事,还是在大爷的帮助下,得以料理。

为此,父亲一直感念大爷的恩情,可谁也想不到这份恩情,会成为给之后促使父亲错失提干的起因。当然这是后话了。

爷爷去世后,自此父亲一个人孤苦伶仃,之后一段日子怎么熬过来的,父亲并未和我们提及,或许也不愿想起。

而父亲的人生,也在1956年年底迎来了转机。

那年年底,村里传来征兵消息,不同于旧时代农村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自解放后,尤其是历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后,人们的观念变成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故而农村子弟,能参军入伍,那是一种荣耀,更是走出山村的一次机会。

可普通人要想参军也不容易,很多人在经过大队商讨时,就被淘汰了,更别说之后的兵检了。

当时父亲一心想改变现状,于是找到大队陈玉华支书表决心,陈支书体恤父亲苦难的身世,也看父亲如此有决心,最后力排众议推荐父亲去参军,也因此父亲顺利报上了名。

在之后通过体检、政审后,顺利应征入伍。

1956年年初,父亲怀抱着对未来的憧憬,从家乡启程,乘着“闷罐车”(集装箱式火车),来到了河北某部驻地。

当时部队的生活其实并不轻松,除了军事训练,还兼军工、军农等任务。

三个月新兵训练一结束后,父亲所在的部队就被派去参加砸铺铁道用的碎石,在机械化还未被大范围使用的年代,单靠人工碎石,其辛苦程度自不必说。

可就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几个月后,父亲所在部队又遭遇一场考验。

部队所在地区由于接连大雨天气,引发了灾情,军人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父亲他们当天接到命令,投入到了抢险救灾工作中。

官兵们齐心协力,在齐腰深的水中与洪水猛兽战斗:搬沙袋、抱石块、抬木料,抢修和搭建桥梁。

由于铁路、公路运输的中断,部队的粮食运不进来,他们每天只能吃6两粮。为添饱肚子,保证救灾,他们就自力更生,采野菜、打橡子,掺进面粉里做成馍。

就这样历经一个多月的奋战,控制住了灾情。

在这期间,他们吃睡都在河边,可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也没有人叫苦叫累。

而对于这段艰苦的经历,父亲牢记终生, 不过父亲记住的不是艰苦,而是那份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勇气。

故而每当说起此事,父亲总是一脸自豪。

事实上,也因为这份磨砺,让父亲成长了很快,在之后更是靠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部队成长的很快。

入伍第一年底,父亲就升任了副班长,第二年入党,担任班长,期间由于训练表现突出,还获得过两次三等功。

1960年,也是父亲入伍第5年,部队准备让父亲提干,当时照片都送上去了,就等政审结果了,没想到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却政审时出了岔子。

原来就在父亲服役第4年的时候,他申请了一次回家探亲,由于家里没人,在父亲入伍后一年东西都入了社。

父亲去感谢大队支书时,大队支书当时也是一片好意,要把这些东西折合20多块钱,交给父亲。

原本父亲是不想要的,但想着把这笔钱留给大爷会对他一家有很大的帮助,最终便接受了。

可往往没想到,正因为这个举动,后来导致父亲错失了提干的机会。

当时提干都很严格,部队派人来到父亲家乡调查,在知道父亲接受了大队的那20多元钱,部队认为父亲这么做,私心杂念重,因此提干的事情就被搁置了。

此事,父亲从未对大爷和大队支书提过,他们后来问起父亲为何最后没提干的事情,父亲只说差了点运气。

他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不能让他们这些恩人因此背上心理负担。事实上,父亲从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后来每年逢年过节,父亲都会去探望他们,他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之后的他,人要懂得感恩。

而未能提干的缘由,也并不是父亲的臆想,其实是1961年教导员告诉他的。

当时,教导员出于对战士未来的考虑,找父亲谈话,告知了此事,之后教导员询问父亲的意见,父亲明白教导员的好意,于是在那年年底选择了退伍。

就这样,旧棉袄换新棉袄,父亲拿了几十元退伍费,离开了军营。

但很庆幸,临别时,团政治部考虑到父亲的情况,给父亲写了一封介绍信,大意就是希望地方能给予照顾,安排工作。

也正因如此,在之后给了父亲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到了县城,其他退伍战友都走了,父亲和另一个也有介绍信的战友来到了人武部,工作人员看了介绍信后,最后告知他们可以选择去农场工作。

当时那个战友想着去农场也是干农活,媳妇又在老家,为此选择了回老家。而父亲想着老家的房子早已破败,哪还有家,于是选择服从了安排。

就这样,父亲来到了营口新生农场,也因为这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

事实上,农场的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艰苦。

新生农场在辽河口的渤海湾湿地,到处是碱滩和芦苇塘,当地有一句有打油诗:“辽河口,太稀奇,一碗水,半碗泥,蛤蟆敲鼓点儿,蚊子唱大戏。”

因水土碱性大,井水无法喝,用的都是地表水,简单加上明矾粉杀毒、沉淀,便取用。肠胃不好的人,经常闹肚子。

相比于喝水的问题,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蚊虫的叮咬。

蚊子唱大戏,绝非夸大其词,那里的蚊子是出了名的大,当地人戏称“四个蚊子一盘菜”,除此之外,而且很密集,成群结队,可穿透衣服盯出大包。

还有些小咬虫,常爬进脖子里,弄得浑身发痒。

无疑,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叫做既累体又累心。但正如父亲所说,所有的苦难都是来磨练自己的。在部队便就不怕苦难的父亲,到了农场也毫不逊色。

在之后凭着军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不屈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靠着实干一路做到了农场管理岗,期间,娶妻生子,终是苦尽甘来,获得了幸福的人生。

回望父亲的一生,是励志的一生,而他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其实,在我看来,和父亲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要我们无惧生活的雨雪风霜,一往无前,一步一个脚印勇敢地走向未知的远方,就终能否极泰来,守得云开见月明!

(注:配图选自网络,整理编发时,为提高阅读感受,部分内容有演绎情节!)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