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钼股份作为全球钼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纯钼专业供应商,在钼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收集金钼股份的最新资料,以帮助个人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这家企业。
企业概况与股东背景金钼股份是中国钼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从事钼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及贸易业务,覆盖钼炉料、钼化工、钼金属深加工三大系列二十余种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冶炼、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公司以“打造中国钼工业航母”为目标,已形成钼“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贸易”相融合的业务经营模式,市场份额全球占比约11%,国内占比26%(2019年数据),近年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成本管控,市场地位持续巩固。
金钼股份实际控制人为陕西省国资委(通过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持股72.02%),属地方重点国企。国资背景赋予公司两大优势:
资源获取能力:依托陕西钼矿资源(金堆城钼矿为全球六大原生钼矿之一),截至2024年,公司钼资源储量达140万吨,国内占比约23%;
政策支持:受益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及陕西省“新材料产业升级”专项政策,2023年获得政府补助1.2亿元,占净利润的4.3%。
主要业务公司主要从事钼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及钼相关产品贸易经营业务,已形成钼“自产+自营+贸易”相融合的业务经营模式,拥有钼采矿、选矿、冶炼、化工、金属加工、科研、贸易一体化全产业链。其主要产品包括涵盖钼炉料(占比61.4%)、钼金属(21.2%)、钼化工(12.4%)三大系列,应用于钢铁冶炼、航空航天、新能源及半导体等领域。2024年上半年,钼金属制品产销量同比激增55.86%,显示高端产品拓展加速。
核心业务亮点:
资源自给率高:矿山年产能2.2万吨(钼金属量),自给率超80%,成本优势显著(2024年H1采矿成本同比仅增3.5%)。
高端化进展:2024年钼靶材销量同比增10.58%,应用于半导体、光伏领域,毛利率达35%(高于传统产品10-15个百分点)。
财务数据从财务数据来看,金钼股份近年来表现出色。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31亿元,同比增长20.99%;净利润为30.99亿元,同比增长132.19%。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营收135.6亿元(+16.7%),净利润30亿元(-4.2%)。尽管2024年净利润有所下降,但公司的营业收入仍保持了稳定增长,显示出其业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5.8亿元(+108%),但资本开支增至18.2亿元(同比+40%),主要用于矿山技改及新材料产线建设,自由现金流承压。
公司的毛利率也较高,2023年为41.19%。这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公司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也表现良好,显示出其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水平。
产业链话语权作为世界领先、亚洲最大的钼业公司,公司掌控金堆城钼矿(储量5.74亿吨)和汝阳东沟钼矿,权益钼资源超110万吨,资源自给率超80%。参股沙坪沟钼矿(全球最大单体钼矿)10%权益,进一步强化资源储备。
全球钼资源集中度高(中国占比43%),公司作为国内龙头,产能利用率常年超90%。
金钼股份的主要客户包括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如太钢集团、宝钢集团等,前五大客户占比约28%,工业客户占比超70%。这些客户的稳定合作为公司提供了持续的收入来源。然而,从被无偿占用款项占营收比率来看,金钼股份的年均比率为3.62%,高于行业均值2.08%,这表明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有待提高。
投资逻辑资源护城河:自有矿山支撑长期成本优势,行业集中度提升下龙头受益。
产品结构升级: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2022年靶材收入+222%),对冲周期波动。
钢铁行业升级:钼作为合金钢添加剂,需求随高端特钢占比提升而增长(中国特钢渗透率约15%,较发达国家30%仍有空间)。
新兴领域拓展:钼靶材用于光伏薄膜电池、半导体芯片,2024年国内半导体用钼需求增速超20%(行业估算)。
国产替代政策:公司4N级高纯钼粉(纯度99.99%)2024年量产,打破海外垄断,获国家重点工程采购。交通用特殊结构钼粉实现国产化替代,2024年10月批量交付。
价格周期:2023年钼价均价35万元/吨(同比+50%),2024年回落至28万元/吨,但仍高于近五年中枢(20万元/吨)。长期看,全球钼矿供给增速不足(年增约2%),需求端高端应用渗透率提升或支撑价格。
风险与挑战价格波动风险:钼价与国际大宗商品周期高度相关,受宏观经济及铜矿副产影响显著,钼价每下跌10%,公司净利润预计减少约8亿元(按2023年数据测算)。2024年钼价已较2023年高点回落。若需求走弱或影响业绩。
下游依赖风险:钢铁行业贡献超60%营收,若行业景气度下滑(2024年同比-1.8%),可能拖累需求。
环保政策加码:矿山开采环保标准趋严,同时钼冶炼属高污染行业,2024年环保投入同比增加22%,环保成本上升可能挤压利润空间。
技术替代风险:海外企业(如日本Plansee)在高端钼材领域技术领先,国产替代仍需时间。钨、钛等材料在部分领域对钼形成替代,但核电、半导体等高端场景暂无可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