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儿上,我看到几个误区,且个个踩雷。
第一,目标不对。
如果刚入职一家公司,
在第一个发薪日,发现到手的工资与事先约定不符。
你必须考虑该找谁解决问题。
当然,与你敲定工资的人事,应该被首先考虑,他们是始作俑者。
但既然你已经入职,还干了至少一个月工作,
你就有了除人事之外的更理想沟通对象。
那便是自己的直接领导。
首要沟通目标,就是领导,不是人事,更不是同事。
领导是你工作及相关问题的直接干系人。
找准沟通目标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敲门砖!
第二,思路不妥。
直接领导离你最近,是可以明确讨论工资待遇的人。
同事反而离你最远,跟你自己的私人问题完全不着边际。
不仅是工资待遇问题,
所有职场内的事情,矛盾,甚至冲突,你的首选求助对象,都不应该同级别同事。
应当找同事协调的,只有正常并确定的工作和彼此配合上的需要。
同事没义务替你,帮你,助你解决仅仅属于你自己的问题。
而且,如果有误会,存猫腻,你领导才是最可能的知情者。
没必要跟领导藏着掖着,直白谈,尽快找出问题根源。
直接领导解决不了,或者无意于此,去找人事也大概率无济于事。
理清沟通思路对于问题的解决,是出发点!
第三,动机不纯。
自己工资数目不符,与同事根本无涉。
你因为如此私密隐晦的问题,找同事寻求答案。所为何求?
试问,
你到底是对自己的遭遇不满,
还是对同事的态度更有兴趣,
甚或借着对自己问题的探寻,打着一探虚实的小九九。
就算要商量,为同情,寻共鸣,找平衡,
也应该把自己的情况说出去,
而不是立足于打听别人的详情,并以此为契机,寻求心理安慰。
那么,你到底想不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或者你说的话其实压根就不靠谱!
端正沟通立场对于问题的解决,是大方向!
第四,方法不当。
其实,忙着沟通,找人去谈,都不是上策。
先别急于情绪上头,也别随意推定结论。
不着急!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马上下手,找找有关当初约定的书面记载。
比如合同,比如录用通知等等。
它们才是真正的帮手,而非带着主观立场的人言和判断。
找到真凭实据,
用以确认是不是自己错记,或者理解有误。
找到证明材料,
如果你真的陷进某种上不得台面的局。
综上,
解决问题,需明确思路。有条理,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主张权利,需手握证据。要肯定,忌左顾右盼找平衡。
毕竟有问题才是职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