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一直都有殉葬制度和陪葬的习俗。在古人眼中,他们深信,人死亡之后,灵魂仍会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墓葬则是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所以会将一些贵重的陪葬品一起下葬,身份愈发尊贵的人家,其陪葬品便会更加豪华和奢侈。
比如,我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在死前命令70余万人修建秦始皇陵,还将制作了大量的秦兵马俑陪葬其中,已达到秦始皇去另外一个世界也可以统治天下的目的。在他的墓葬中,其陪葬品涵盖了秦朝大部分文化,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秦朝发展状况。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加残忍的殉葬制度,便是“活人殉葬”。这些人通常都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臣子等,为了方便死者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能继续享乐,古人会将他生前伺候他的人,以强迫或鼓励的方式,将这些活生生的人葬于墓中,任由她们饿死或者病死其中。那么,这些人能在墓葬中存活多久呢?
要知道,秦始皇陵在完工之后,为了防止皇陵被盗,秦二世将那些负责设计、修建皇陵的工匠都残忍的封入皇陵之中。在皇陵内,没有水没有食物,这些工匠们最多也撑不过3天时间。而除了被活活渴死外,秦始皇陵中还环绕着水银之河,一些工匠实在忍受不了饥渴时,反而不如喝下水银死得痛快些。
也因此,因墓葬中不会有食物和水,通常一个大活人,最多只能活三五天,就会死亡。这种殉葬制度,在现代人看来无比的残忍,不通人性,但在古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人分三六九等,因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很多人一出生就无法自由活着,其命运被掌握在他人之手,最后结局也令人唏嘘。
据记载,这种陋习自7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就已经出现,在商周时期到达鼎盛。只是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人殉制度慢慢衰退,后来才慢慢消失。一直到清圣祖康熙时期,才下令废除人殉制度,此后历代皇帝再未曾下令大规模活人殉葬。
不过,在这之后,依旧有一些大户人家,会私自实行人殉制度。这种陋习实际上,到了民国时期才真正被废止。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极其残忍的丧葬方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