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成都真正上风上水之地是如何规划的

熟人蜀事啊 2024-07-24 03:19:11



温江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成都平原腹心,东临青羊区,南与双流区连界,西与崇州市接壤,北与郫都区、都江堰市相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地貌简单,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截至2023年6月,全区辖6个街道、3个镇。2023年末,温江区常住人口101.11万人,城镇化率79.18%。

温江区古称“柳城”,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发祥地,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置温江县。2002年4月,温江县撤销,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温江是古蜀鱼凫王国发祥地,自古以“四河穿流、江水温润”而得名,素有“金温江”的美誉。获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鱼凫文化、川派盆景文化、光祈音乐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四川金强蓝鲸俱乐部主场、中国马术节等赛事主办地,是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2年,温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1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规划范围和期限:涵盖温江区全域,包括6个街道和3个镇,总面积276.14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

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底线约束、人民至上、品质提升、全域统筹、

城乡融合、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战略引领、守正创新、

内涵提升、转型发展、塑造特质、厚植优势。

发展定位和目标:

定位: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生态活力区、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

目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等。

规划思路:为“11335”,全面提升公园城市示范区空间治理能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坚持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布局思路,积极融入全市发展栺局,汇聚发展合力,形成“四水千渠、两区多片、一心三轴”的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栺局。

“四水千渠”:

金马河、江安河、清水河、杨柳河及其支流水系。

“两区多片”:

“两区” 是指江安河以东的“天府粮仓”科技攻坚示范区、江安河以西的特色农业发展区;

“多片” 是指零散分布的若干个林地保护分片点位。

“一心”:

指成温邛高速公路以南的城市集中发展建设区,以光华新城片区和文庙历史城区为核心的城市中心。

“三轴”:

产业协同创新轴,促进医学城两区联劢,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协同发展。

生态融合发展轴,依托农科园建设强化与中心城区的联劢。

公共服务联络轴,对接主城区,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现代服务业标杆。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率,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规模化现代农业,构建温江区“两区、多片、两网”的农业保护格局。

“两区” :指江安河以东的“天府粮仓”科技攻坚示范区,及江安河以西的特色农业发展区。

“多片” :是指零散分布在温江区北部,金马河沿线附近的若干个林地保护分片点位。

“两网” :是指温江区纵横分布的渠系网,以及由现代化农业设施构成的机耕道路网。

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空间对城市空间的硬约束,构建水、田、林、绿相互融合的生态空间基底,构建“四水千渠、两环两地”的生态保护格局。

“四水” :是指金马河、江安河、清水河、杨柳河。

“千渠” :是指在全域纵横分布的渠系。

“两环” :是指环城生态绿隔区、环二绕生态绿隔区。

“两地” :是指寿安水厂天师堰水源保护地,岷江水厂金马河水源保护地。

坚持公园城市发展理念,以核心产业功能和重大交通干线为引领,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积极融入成都市整体发展格局,形成“一心三轴两环三区”的城乡发展格局。

“一心”:

成温邛高速公路以南的城市集中发展建设区,以光华新城片区和文庙历史城区为核心的城市中心。

“三轴”:

产业协同创新轴,促进医学城两区联劢,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协同发展。

生态融合发展轴,依托农科园建设强化与中心城区的联劢。

公共服务联络轴,对接主城区,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现代服务业标杆。

“两环”:

南部城市创智环和北部生态旅游环,强化区域间协同发展和产业赋能。

“三区”: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健康产业制造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产业发展:

规划产业发展总目标是建设创新开放三产共兴的希望之区。全面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推劢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实力、创新能力不开放活力,着力构建医药健康产业高地、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生态活力区、成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空间形态:

规划构建“南城北林、两河一心”的城市总体形态。

全域划定形态分区,合理确定各形态分区开发强度、建筑高度,重点强化对临近河流、公园、历叱文化等区域建筑的高度管控,营造高低有序、充满韵律、标志鲜明、富有特色的城市天际线。

结合“两河一心”营城策略,沿主要河流、历史古迹、城市节点等景观重点,划定刘家濠片区、黑沱子片区、文庙片区、红桥片区等重点城市设计片区,落实控制要素,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

宜居品质:

构建全域城镇体系:贯彻落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要求,统筹发展不安全、开发不保护,规划构建“1+1+3+12+N”的城镇体系。

打造全域覆盖的社区生活圈:按照分级配置、混合兼容、功能多元、全民共享的布局原则,实现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均衡、优质、高效,形成多层次、全覆盖、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服务配置。

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提质为目标,聚焦城市服务能级和核心功能提升,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品质、优服务的原则,统筹布局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温江独具特色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 整合各类历叱文化资源要素,根据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载体的空间分布,挖掘各片区人文特质和文化内核,构建“一核三带五组团”的历史文化全域展示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优化城乡空间形态,提升基础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统筹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提升美丽乡村环境品质:在严栺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各类控制线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自然条件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因地制宜采用围合式、半围合式、自由式等布局方式,通过“退路、上坡、进林盘”等方式,促进建筑与水系、山林、农田等环境要素相互协调、有机融合,优化村庄布局。

围绕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推进水林田湖全要素、全覆盖系统治理。

规划提出建立生态安全格局、提高生态空间规模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3大生态修复目标,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效益。

小流域水生态修复——衔接成都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以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等主要河流为整治重点,推进重点小流域生态修复治理。

环城生态区修复——对整个环城生态区温江段范围进行生态修复,将环城生态区温江段打造成为成都市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区,超大城市近郊高标准农田建设典范区、城市未来美好生活的体验空间。

基础设施:

构建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体系,包括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公交系统、慢行交通等。

建立智慧高效的市政设施体系,包括供水、排水、能源、燃气、通信、环卫等。

区域协同:促进区域全方位协同合作,包括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心城区功能提升:

规划构建“一核引领,一环三轴多区联动”的城区空间结构。

在中心城区现有生态基底上,规划构建“三带四轴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结合城区内不同组团特点,采取多种绿化方式,塑造“林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大美城市公园形态。

规划形成“重点更新”、“一般更新”两大更新单元,共计8个更新单元。

重点更新单元:老城片区更新单元和城南-浩旺片区更新单元;

一般更新单元:涌泉街道更新单元、金马片区更新单元、永盛社区更新单元、天府片区更新单元、共耕片区更新单元和公平街道更新单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