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冬,寒风凛冽,枯枝在风中摇曳。
山东临沂市东盘石沟村。
方大娘的小屋里,几个饿了好几天的八路军战士正围坐在桌旁,大口喝着大娘给熬的小米粥。
屋内的气氛十分温馨。
柴火在土灶里噼啪作响,散发出阵阵热气。
驱走了屋内的寒意。
几个战士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大娘的粥虽然清淡,但对他们而言已经是难得的美味。

战士们感激地说:
“大娘,谢谢您的粥,真是太好喝了。”
方大娘微笑着点点头。
但班长敏锐地察觉到,她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似乎有什么心事。
班长放下碗,若有所思地看着碗里的小米粥。
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脸色微变。
“大娘,这小米......不对劲啊!”

他的话音刚落,其他战士也都纷纷放下了碗筷,面面相觑。
这究竟怎么回事?
方大娘的家方兰亭,一位出生于1898年山东临沂市。
20岁时,嫁给了山东汉子周振苍。
尽管生活清贫,但小两口之间的感情却十分要好。
随着时局的变化,方兰亭开始秘密为共产党做地下交通员。
然而,在一次任务中,周振苍不幸被日伪军抓捕。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咬紧牙关。
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方兰亭悲痛万分。
她望着小屋墙上丈夫的遗像,泪水模糊了双眼。
屋外,寒风凛冽,似乎也在为这位坚强的女性哀悼。
但方兰亭深知,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悲欢离合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她慢慢擦干眼泪,收拾好心情。
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

她明白,只有革命的胜利,才能让千千万万像周振苍一样的人免于苦难。
这小米是哪来的?1940年寒冬,抗日战争陷入最艰难的时期。
日寇为了切断八路军的给养来源,开始疯狂掠夺老百姓的粮食。
饱受战争蹂躏的村民们,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方大娘的家,成了八路军的一个驻地。
她看着战士们每天出去和敌人周旋。
回来时个个都又饿又累,瘦得脱了形,心里十分不忍。

但自己家中也是食不果腹,实在拿不出更多粮食,接济这些可怜的娃娃兵了。
无计可施的方大娘,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她把一些野菜和草根。
用水煮烂了,全当饭食给战士们果腹充饥。
但这些粗糙的食物营养甚少,远不能满足需要。
一些战士走路时都直打摆子,看着让人揪心。
方大娘坐在土灶旁,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地喝着寡淡的野菜汤,眼中满是不舍与心疼。
她多希望自己有通天的本事,变出满桌的山珍海味啊!
但现实条件如此有限,她只能一次次熬煮这些野菜充数,期盼战士们挺过难关。

寒风凛冽,枯枝在风中摇曳。
一天,方兰亭的小女儿周庆兰。
一大早就哭喊着要吃饭。
方兰亭心如刀绞,但她却强忍泪水,微笑着对女儿说:
“小兰,别哭,跟娘走,咱们到山上给八路军叔叔挖点野菜去。”
娘俩走在山路上,周庆兰还不时啜泣几声。
方兰亭一边安慰女儿,一边四处张望,寻找着可以充饥的野菜。
然而,入冬时节,山上早已被挖得光秃秃的,哪里还能找到什么食物。
方兰亭的心渐渐沉了下去。
她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感到一阵绝望和无助。
心想,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帮助八路军战士们。

他们正在为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自己再苦再难也不能退缩。
没过多久,方兰亭带着一袋米回家了。
回到家中,方兰亭赶紧生火,用小米给战士们熬粥。
八路军战士们已经饿了好几天。
闻到粥香,个个两眼放光。
当方兰亭端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时,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狼吞虎咽起来。
一时间,屋内只听见“呼噜呼噜”的喝粥声。

班长一边喝粥,突然想到,方大娘家里早就没粮食了,这小米是哪来的?
班长放下碗筷,问道:“大娘,小兰呢?她怎么没来吃饭?”
方兰亭心里“咯噔”一下。
但她强装镇定,打着岔说:“你们快喝,别凉了!”
班长的话,提醒了其他战士。
他们这才发现小兰不在。
大家纷纷放下碗,关切地说:“我们大人吃饱了,孩子们还饿着,像什么话啊!”
方兰亭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泪水决堤般涌出。
她哽咽着说出了实情。
原来,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方兰亭听说村里有户人家想收养一个孩子。
她犹豫再三,终于狠下心来。
把小女儿周庆兰送了人家,换回这二十斤小米。
好给八路军战士们做顿像样的饭食。

她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但她更不忍心,让这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饿肚子。
在这个艰难的年代。
老百姓和八路军就是一家人,同甘共苦是理所当然的。
战士们听完都愣住了,屋内一片寂静。
只有方兰亭抑制不住的抽泣声。
过了片刻,战士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和感激。
他们“扑通扑通”跪在地上,朝着方兰亭深深地磕头,泣不成声地喊着“娘啊”。
过了好一阵,屋内的哭声渐渐低了下去。
班长擦干眼泪,快步走出屋外,他要立即向首长报告这件事。
不一会儿,班长带着首长和一群战士回来了。
大家七手八脚,掏出自己仅有的一点儿积蓄。
在首长的带领下,他们风风火火地奔向那户人家,要把小兰赎回来。
半个时辰后,战士们带着小兰回来了。
他们兴高采烈地围在小姑娘身边。
笑着安慰她,逗她开心。
方兰亭紧紧搂着失而复得的女儿,泪水打湿了小兰的衣襟。
屋内的气氛,从悲愤转为喜悦。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感激的笑容。
他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喝着热粥。
先苦后甜,这一餐饭吃得格外香甜。
屋外,寒风依旧在呼啸,但屋内,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了一团火。
像方大娘一样的“红嫂”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沂蒙山区,涌现出许多像方大娘一样的“红嫂”。
红嫂们对待八路军战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们把仅有的食物送给战士们,却舍不得自己孩子多吃一口;
把八路军战士们留在身边,视如己出。
红嫂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牺牲。
正是因为她们知道,八路军是她们的亲人,是她们的希望。
战士们亲切地称呼她们“娘”,就像呼唤自己的母亲一样。
一声声“娘”,饱含着战士们的感激和敬意。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千千万万个像方兰亭一样的普通人。
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名字虽然平凡,但永远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