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魏名将,有“八虎骑”、“五子良将”两大集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7f5e1b6cf8efe60807671d0e9c40a84.jpg)
咱们用史料、数据说话,来看曹仁的征战史:
193年,匡亭之战:太祖之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详见这篇:匡亭大败后,袁术是如何在淮南立足的?
193年,徐州之战:从征徐州,仁常督骑,为军前锋。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谦军。从攻费、华、即墨、开阳,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详见这篇:兖、徐首次交锋,刘备为何可以脱离公孙瓒,加入徐州军序列?
注意,徐州之战曹仁已经开始独当一面。
195年,兖州之战 :太祖征吕布,仁别攻句阳,拔之,生获布将刘何。详见这篇:兖州内战,曹操战胜吕布的密码是什么?还有谁在背后给予他助力
吕布手下的骁将各个赫赫有名,无论是射杀或者击杀难度已经很高,更别提擒拿,想象下曹仁的个人武勇!
195年宛城之战:太祖征张绣,仁别徇旁县,虏其男女三千馀人。太祖军还,为绣所追,军不利,士卒丧气,仁率厉将士甚奋,太祖壮之,遂破绣。详见这篇:宛城之战:男人管不住裤腰带的惨重代价,曹操为何弃张绣攻吕布?
宛城之战曹操打的非常狼狈,关键时刻是曹仁鼓舞了曹军士气。
195年,官渡之战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濦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详见这篇:官渡之战(4):袁绍是不是被低估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d42103957df8cad6c35cef23e01539.jpg)
此战曹仁充分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也凸显其极佳的骑兵作战指挥能力。
195年,壶关之战 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於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详见这篇:高干复叛,却遇到独自上任、日后成为曹魏第一太守杜畿的阻击!
知道围城必阙,说明曹仁谋略水平相当了得。
在赤壁大战前,曹仁几乎保持了全胜的战绩,而他的对手袁术、陶谦、张绣、吕布、袁绍无一不是当时的枭雄,战绩是有足够含金量的。
直到曹仁遇到他一生的苦主,不败神话才被终结。
赤壁大战后,曹操留曹仁守江陵,与周瑜对峙一年后,曹仁主动弃城北撤。
撤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弹尽粮绝。
从江陵到襄阳,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荆襄大道,还有一个路线是先走汉水,然后从陆路直达江陵。
因为赤壁惨败,曹军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对汉水、长江的控制权,因此这条水道他们不敢走,只能依赖襄阳和江陵的五百里北道来运输粮食。
从襄阳到江陵这条通道地势并不险峻,平原居多,曹操追击刘备时,虎豹骑一日一夜就急行三百里,可见路况极佳,更何况北道全程都在曹操的控制区,当阳还有曹魏三朝老臣、后来的东部战区大神满宠镇守,按说曹军的这条补给线并不容易被切断。
只是他们碰上了最难对付的关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47467585d43f7e661a2e49e6f85b14.jpg)
关羽针对当地的地理水文情况,发明了一套水路两栖战法。溯汉水而上后,关羽沿线留军控制诸渡口,然后持续骚扰曹军的补给线。曹军要是出动主力,就上船跑路,如果是小部队就一口吃掉。
这种战法给曹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04d603560cb7069a8380ce63630281.jpg)
满宠肯定没防住,因为曹操又出动江夏的文聘、汝南的李通来打通补给线。
李通最后力战而竭(通道得病薨)
江陵的补给在持续一年的围城战中消耗极大,所剩无几,襄阳的粮食又送不过来,曹仁缺粮了,他只能选择撤。
即便如此,在围城初期,他还上演了孤军挑战江东大军的好戏:
瑜将数万众来攻,曹仁意气奋怒甚,披甲上马,左冲右突,领数十骑救出牛金,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
陈矫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周瑜的统兵能力肯定是超过孙权的,曹仁能在周瑜的大军中来回冲杀,且全身而退,他的突击力会比张辽差?
对此,曹营内部也有一个判断: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这或多或少有恭维的成分,但也从侧面证明,曹仁的武力是大家公认的。
江陵撤退后,曹仁马上又牛了。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
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
就在曹仁重回巅峰时,他又和关羽对上了。。。。。。
刘备在汉中干掉夏侯渊后,曹操自长安出斜谷,支援被困的汉中军团。结果刚入汉中不久,曹操又不得不分兵就救曹仁(秋七月,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
刚收服宛城的曹仁,几个月的时间,其主力就被关羽全部吃掉(仁人马数千人守城)
因为晋续曹魏,胜利者总会篡改史料,关羽是怎么打的,这段记载已经被遮掩。
但是回想江陵战役,曹仁是多么意气风发,带数十骑就敢在周瑜的数万大军内左突右闪,夺吴军士气。
樊城那时候可没有发大水,武勇出众的他有没有可能去突过关羽的军阵了?只是效果不佳,被别人反推回来,最终打的只剩数千兵马。
曹仁许是忘了关羽在白马渡口的壮举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50c68f1b0f675bd8c5b2e0002f67797.jpg)
之后的樊城保卫战,曹仁打的比江陵还惨。
面对周瑜的围攻,他至少能保持进退有度,说撤就能撤。但在关羽的包围下,曹仁被彻底围死(城不没者数板;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曹营诸将的一致意见是放弃樊城,乘船溜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
贲、育弗加的曹仁这时候又变成力所难敌了。
这是要闹军变的信号!
好在曹仁统兵有方,城快破的时候尚能拢住军队,没把他献给关羽(仁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
最后靠了徐晃的外围突击,曹仁才得以突围出去(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
襄樊大战后,以骑兵见长,侵攻如火,战必胜,攻必取,所战皆克的魏大司马曹仁似乎被打掉了心气,再无建树。
最后的出场仅仅是为了给儿子铺路。
222年9月,也就是夷陵之战结束仅仅一个月后,曹丕调集了三路大军向孙吴发起全面进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b11c6b1d078c70b4cab574198834d5d.jpg)
曹仁率数万人马来攻濡须口,他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扬言要进攻濡须口以东的要地羡溪。吴军主将朱桓中计,派出主力去增援羡溪。
打不过关羽,但面对孙吴,曹仁又展现出名将的水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7906129f273f334c65818773301b2b7.png)
曹仁见吴军中计,迅速率主力进抵濡须附近,令先锋常雕、诸葛虔围攻濡须中洲!
吴军将士的家眷都在这个小岛上,拿下中洲,吴军士气必然溃散,关羽再强,江陵失手,不也瞬息而溃。
想法不错,但率偏师攻打羡溪的蒋济之前曾提醒曹仁: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危亡之道也。
江东敢将家眷安置在中洲,自然是对自己的水军优势有恃无恐,曹操之前两次攻打濡须口失利,就是因为水军屡败于江东水师。
被关羽教育过的曹仁当然知道敌军占据水军优势的弊端,他真正的攻击目标并不是濡须中洲岛,而是孙吴重金打造的超级堡垒:濡须坞。
曹仁的计策已经成功,朱桓发现魏军主力围攻濡须坞后,马上急召大军回援(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问。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024ce4022bd317c029949d7d3257790.png)
大军尚未赶回,曹仁已经开始攻城,濡须坞仅有五千人,诸将十分惧怕(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
朱桓为鼓舞士气,发表了战前动员:
曹仁的用兵,怎么能和我朱桓比呢?(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
这话说的有点不要脸了,你被别人调动,都中计了,还好意思这么说?!
朱桓接着继续给曹仁泼脏水,曹仁既没有指挥才能也不勇猛,他的士卒也十分胆怯(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
说那么多,无非是为了鼓起已经快丧失斗志的吴军士气,真正能抵御魏军的其实得靠濡须坞的城墙: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
曹仁把攻城的重任交给其子曹泰,自己率一万多人驻扎在濡须口以西的橐皋,做曹泰总后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92cb8036e13bd9405818a3baa70685.png)
濡须坞城坚难摧,曹操都打不动,更何况曹泰。攻城半年,曹军毫无建树。
吴军熬过最危险的时刻,开始反攻,利用强大的水师围攻濡须中洲岛,魏军缺乏后援,主将常雕、副将诸葛虔均被枭首,副将王双生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
得知濡须中洲失利后,曹仁知道此战已经毫无意义,遂烧营而退。
同年,曹仁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如果这一生没有遇到关羽,如果当时让他去守合肥,那该多好,曹仁就可以当之无愧的坐上曹营第一战力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