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江桥的一个建设工地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工程。
负责该区域施工的张海明,一如往常在高温下指挥打桩作业。
然而,这一天注定不同寻常。
一台具备500吨压力、能够穿透普通岩石和钢板的打桩机,在钻孔时突然遭遇阻力,无法继续深入地下。
为了探究问题所在,张海明调遣了一台挖掘机对打桩点进行挖掘。
随着泥土被逐渐移开,一个巨大且白色的物体显露出来。
从远处看,它像是混凝土,但近观之下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糯米灰浆质感。
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张海明迅速意识到这可能是古代遗迹的一部分,并立即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通知了相关文物部门。
上海市考古队接报后迅速抵达现场,展开了紧急抢救性发掘工作。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揭开了覆盖在墓葬表面的一层厚达一米的糯米灰浆,发现了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墓以及两块墓志铭——“明奉议大夫登州府同知李君墓志铭”和“明故奉议大夫登州府同知李新斋配程宜人墓志铭”。
考古学家们注意到,虽然第一块墓志铭明确指出这是明朝登州同知李汝节及其夫人的合葬墓,但在第二块墓志铭中,他的妻子被称为“李新斋”,这引起了一些困惑。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原来“李新斋”是李汝节的别号,而这一称呼也出现在其棺盖上的刻字中。
根据《南翔镇志》和《嘉定县志》等地方史籍记载,李汝节出身于安徽歙县的富裕商人家庭,家族后来因家道中落迁至嘉定定居。
在他的父亲李文邦的努力下,家族再度兴盛,同时重视教育,培养后代读书入仕。
作为长子,李汝节不负众望,在1565年考取进士,成为家族首位科举成功者。
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十分出色,曾担任安吉知州、刑部员外郎及登州同知等重要职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登州任上,他积极整顿海防,对抗倭寇,为当地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遗憾的是,由于健康原因,李汝节不得不提前结束职业生涯,并最终因病去世。
当考古学家打开这两座古墓时,他们原本期待着看到大量的金银财宝,但实际情况却让他们感到惊讶。
墓中随葬品主要由文房四宝构成,如堆积成山的宣纸,而非预期中的贵重物品。
专家解释说,这种现象反映了明代江浙地区盛行的文化风尚——轻视奢华葬礼,更看重文学艺术的价值。
因此,即便像李氏这样的名门望族,也会选择以这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理李汝节夫人墓的过程中,一件小巧精致的银香盒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这件文物不仅因其外形酷似现代啤酒瓶盖而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还因为它承载的历史意义而显得尤为珍贵。
银香盒分为上下两部分,顶部略大于底部,边缘设计成齿轮状,方便使用时不滑落。
尽管有人戏谑地认为这是“古代版啤酒瓶盖”,但实际上它是用来存放胭脂水粉的小盒子,专为女性外出时携带所用。
2019年,上海博物馆与嘉定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一场展览,期间这件银香盒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面对网友们的调侃,专家们详细解释了银香盒的真实身份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强调了它作为明代文物的重要性。
银香盒盖面上刻有一个“香”字,而且它的褶皱数量(19个)也不同于现代啤酒瓶盖(21个),这些都是证明其真实性的关键特征。
这件小小的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细节,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风雅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