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就看到了乌军在库尔斯克发动反击的消息,但是当时的信息太少,不敢确定。而到了昨天,各路信息纷至沓来,连俄罗斯国防部也承认了:乌军在苏贾东南部动用了两个机械化营。
当然,俄罗斯国防部又说他们赢麻了,不仅打退了乌军的进攻,还击毁了6辆坦克、3辆爆破车、3辆步兵战车和14辆装甲车。
对于俄罗斯国防部的消息,除了“时间”、“人物”可信之外,剩下的规模以及战斗情况,就当没看见一样,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而与他们的信息相反,其他方面的消息显示俄军十分不妙。
ISW的消息称,乌军已经整体向前推进了5公里。乌军还使用了迂回包围战术,俄罗斯第11空降师第177海军陆战队和第9步兵团在库尔斯克地区处于严重危险之中。据可靠的乌克兰电报频道称,一名朝鲜特种部队军官也被捕,他为乌军提供了宝贵情报。
那么,乌军有没有能力一下子吞下这两支俄军呢?纵观此次俄乌战争,除了哈尔科夫大捷之外,无论是乌军,还是俄军,都没有能力全歼对方一支部队。更何况,这一次还是在俄军的本土作战。而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初,乌军半包围了3000俄军,最后也没有吞下。所以,这两支俄军应该会顺利突围。但是,想要全身而退不太可能,必然遭遇大量伤亡。
上边的信息,还有一个关注点:朝鲜军官被俘。之前各路消息称,朝鲜军队退出了库尔斯克战斗。那么这一次,怎么会出现朝鲜军官?难道,他们休整之后,又重新投入战场了吗?
此次行动,是乌军在特朗普上台前后的第二次反击,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军事意义。众所周知,特朗普想要调解俄乌战争,必然要根据双方的实力来定基调。乌克兰此举,无疑是告诉特朗普:他们有实力继续打下去。反过来,也证明俄军当下战场上的主动权,并不是绝对性的。只要乌军愿意,他们也可以成为进攻的一方。
而与进攻同时间发生的事情还有,乌军总参谋部公布了库尔斯克6个月的战果:俄军总损失为4万人,其中超过1.6万人当场死亡,牵制大量俄军兵力和战争资源。
不知道这4万人当中,有没有包括朝鲜的4000人。如果没包括,那么这个数字将更加恐怖。损失了如此多的人,到现在还无法将对方赶出去,而且人家还有余力发动反击。再傻的人也能够看出来,俄军是多么力不从心了吧。
而这一切,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为泽连斯基访美造势。
当地时间7日,特朗普表示:他预计将于下周在华盛顿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并“可能”会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话。他希望讨论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向乌克兰提供的财政和军事支持,并将要求泽连斯基确保所有资产的安全。
之前各方消息显示,包括特朗普自己的表述,他会先见普京,后见泽连斯基。现如今,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特朗普,这是怎么了?说实话,猜不透。如果非得有个理由的话,只能归咎于特朗普的性情之多变。
真正让人感兴趣的是,特朗普提到“向乌克兰提供财政和军事支持”。那么,双方能够达成协议——用稀土换武器——以及这个援助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会超越拜登政府时期吗?
对此,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特朗普这个人,还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也是在同一天,特朗普宣布,立即取消前总统拜登获得机密信息的访问权限,并停止他的每日情报简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这一消息,并称,不能把敏感信息交付给拜登。“我将永远保护我们的国家安全——乔·拜登,你被解雇了。让美国再次伟大!”
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是:当初拜登上任之后,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他只说出了果,却不说原因。当时的特朗普,是涉嫌煽动美国民众冲击国会,还将机密文件带到家中去。这一切非法之行为,自然要被制止。而拜登呢,做了什么?
还记得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吧,他让泽连斯基调查拜登的儿子在乌克兰的“罪行”,结果遭到了拒绝。由于这件事,他还被国会弹劾。这个仇,特朗普是一直记得的,并且在日后多次提及。再联想一下他在三年间关于俄乌战争的总体言论,所以对于他援助乌克兰,不要抱多大的希望。
当然,苍蝇也是肉,能援助总比不援助好。泽连斯基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来让特朗普打开武器库。而要想打动特朗普这号人,道义是没有用的,只有呈现出实力来。所以,乌军在库尔斯克的第二次反击,也正是要配合泽连斯基对美国的访问。
除了库尔斯克之外,战场上还发生了新的情况。据《福布斯》报道,当地时间6日,俄罗斯向基辅发射了第二枚奥列什尼克(榛树)超音速导弹,但导弹出现故障并在俄罗斯某处爆炸。
没装核弹头的榛树导弹,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它能否再次成功发射,并不多么让人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有消息称,乌军在扎波罗热,首次击落了俄军的制导炸弹,用的是一种新研发的装备。
而泽连斯基之前透露,乌克兰正在研发对抗俄罗斯制导空投炸弹的武器。看样,这种武器已经进入到了实验中。
目前,俄军有几个不对称的优势,制导炸弹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对乌军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如果这一优势被消弭掉,那么俄军进攻所要付出的伤亡,将更加巨大。很有可能还会出现,战场上之态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战场上的力量对比,一直是在发生变化的。只要特朗普“敢”大规模援助乌克兰,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快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