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修道之谓教,5个字,说透教育真谛

三自国学 2025-01-24 18:13:29

每天分享国学智慧。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教育的问题就一直被广泛探讨,可至今,依然没有一个定论。

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

很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功利化思想泛滥,人们要么得过且过,要么醉心追逐功名利禄。

这一切,都源于对教育错误的理解。

实际上,古人早就讲透了教育的实质。

让们先来了解下这句话吧。

《中庸》开篇首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古人讲话极其精炼,这符合“大道至简”的原理。

不过这也给我们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什么是天命?什么是性?修道又指什么?如何理解教?

中庸明明是儒家经典,干嘛又扯什么修道?

这里的“天命”,并无迷信色彩。儒家提倡积极入世,认为生而为人,是有着天赋使命的。

这个天赋使命,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写入基因的,与生俱来。

率性就是遵循本性做事。

儒家认为,天地生生不息,承载万物,是世间君子应该效法的道德准则。而这种天地精神,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本性中,人与天地,原为一体。

修道,就是效法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古人对自我修养的最高标准,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这个至善,简单说,就是已经到达道德的极限,好到不能再好。

重点在于最后五个字,修道之谓教。做到了上面这样,就叫做教。

很多人对这个“教”字,都理解为教育的意思。

个人存有不同观点。

修道是谁来修?显然是学习者自己。

《中庸》并不是一本教师培养手册,而是一本引导人们提升修养的指南。

这个“教”,理解成教育,不如理解成自我教育。

那么这句话可以理解成:

每个人都是带着天赋使命来的,它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

遵循自己的本性,就是在实践道的法则。

效法天地,按最高的道德标准来修养身心,这就叫做(自我)教育。

今天的教育,问题出在哪?

关键在于这个“自我”。

教育的主体究竟应该是谁?

如果要把教育之责,归于老师、归于家庭,归于社会,都是不对的。

但同时,这几者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原因在哪?就在于,任何高明的老师、家长,都无法代替学习者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成长。如果不能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教育始终只是一种低效率、低水平的“填鸭”。

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真正应该追寻的是什么。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更多精彩:

国学智慧:自欺要不得,但对缺爱、缺钱的人,有一种自欺必不可少

国学智慧:学好传统文化,抓住2点,秒杀心理学

北大教授林小英谈教育问题,阳明先生:3字、3步搞定​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