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全球平均气温达到了惊人的 16.91 摄氏度,这一数字仅次于 2023 年 7 月,位列自 1940 年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位。
回顾历史数据,2023 年 7 月的平均气温为 16.95 摄氏度,2024 年与之相比仅低了 0.04 摄氏度,差距微乎其微。然而,这微小的差距背后,却是气候变暖趋势的强烈信号。
与过去多年同期气温相比,2024 年 7 月的气温明显异常偏高。例如,在 2010 年 7 月,全球平均气温约为 16.5 摄氏度;2000 年 7 月则约为 16.2 摄氏度。这样的对比清晰地展现出,2024 年 7 月的气温在历史长河中显得格外突出。
这种气温的异常不仅体现在与个别年份的对比上,更是整个气候变化趋势的一部分。从长期来看,全球气温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而 2024 年 7 月的高温无疑是这一趋势的最新体现。
这一系列的数据对比充分表明,2024 年的气温异常绝非偶然,而是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一个显著表现。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
二、持续打破月度温度纪录从 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每个月都在刷新着同月的温度纪录,这一现象令人震惊。
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在这期间,全球气温持续攀升,毫无下降的趋势。例如,2023 年 6 月的平均气温超过了以往该月的历史纪录,而接下来的 7 月、8 月等月份也相继打破各自的历史最高值。
这种连续破纪录的现象背后,气候变化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厄尔尼诺现象作为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其平均每 2 至 7 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 9 至 12 个月,对全球气温产生了显著影响。此外,人类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大气中形成了保温层,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尽管国际社会采取了一些减排措施,但温室气体的排放仍处于较高水平。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是重要因素。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耗和热量排放不断增加,建筑物、道路和交通工具吸收和储存太阳热量,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气温高于周边地区。
大气环流的变化同样可能导致气温异常。高压系统的增强会带来晴朗、少云的天气,让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进一步推高了气温。
这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全球月平均气温连续打破纪录的现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气候持续变暖的警示6月17日麦加大清真寺周边的气温达到51.8摄氏度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主任伯吉斯明确指出:“整体环境没有改变,我们的气候正在继续变暖。”这一言论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若 2024 年余下时间气温不大幅下降,那么它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的可能性将极大增加。根据已有的数据和趋势,这种可能性不容小觑。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气温的上升趋势在短时间内很难逆转。
一旦 2024 年成为最热年,其带来的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极为严重的。首先,极端高温天气将更加频繁和强烈,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中暑、热射病等病例可能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可能上升。
在农业方面,高温和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安全问题将进一步凸显,部分地区可能面临严重的饥荒。
水资源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更加严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
生态系统也将遭受重创,许多动植物物种可能因无法适应高温环境而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可能加快,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风险,众多城市和基础设施将受到威胁。
总之,2024 年若成为最热年,将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严峻形势,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气候变暖。
四、应对气候变暖的思考(一)当前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及不足当前,全球为应对气候变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际上,如《巴黎协定》的达成,众多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碳市场建设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成效。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政策执行方面,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减排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存在“口号响亮、行动迟缓”的现象。一些地区的减排目标设定不够科学,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
技术研发方面,虽然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发展,但在储能、氢能等关键领域仍有待突破,成本较高也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公众意识方面,尽管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民众对气候变暖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日常行为中的节能减排意识仍较为薄弱。
(二)个人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的行动个人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如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饮食上,减少肉类消费,尤其是高碳排放的牛肉,增加本地水产和蔬果的摄入。
培养绿色消费观念,购买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三)社会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的努力社会组织和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加大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环保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
媒体加强宣传引导,传播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和应对方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政府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的方向政府应制定更为严格和明确的减排政策,加强对重点排放企业的监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转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气候问题。
总之,应对气候变暖需要个人、社会和政府齐心协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