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朱载垕驾崩。太子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万历,是为万历皇帝,也称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只有10岁,别说是治理一个庞大的大明帝国,就是奏折也看不明白,所以根据明穆宗的遗诏,由大学士、内阁首辅张居正辅政,大明帝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了张居正的手里,张居正借此开始了大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是为张居正变法,此次变法为期十年,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一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改革让大明帝国重新焕发了生机,那支强悍的大明军队也得以恢复往日的活力。借着张居正改革的成果,大明帝国进入了他最后的辉煌时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万历三大征”运动。
所谓“万历三大征”,即明朝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宁夏之役: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蒙古部降将、宁夏镇副总兵官哱拜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在宁夏发动叛乱,叛军占据宁夏,并以此为基地,攻取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长城沿边要塞,大明西北边防陷入崩溃状态。哱拜还联络蒙古各部,一起袭扰内地,一时间,西北震动。朱翊钧得悉宁夏叛乱后,迅速以大同总兵麻贵率部出击草原,阻断草原各部与哱拜的联系。四月,以辽东边军名将李如松为宁夏总兵官,率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10余万前往宁夏平叛。九月,李如松收复宁夏,哱拜全家被灭,哱拜之乱遂平,大明西边重归安宁。

朝鲜之役。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以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等日军名将率25万日军侵略朝鲜,试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大明。在日军的大举入侵下,朝鲜全境朝鲜八道沦陷七道,朝鲜国王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欲举家到大明避难。李昖向宗主国大明求援,朱翊钧从国际关系(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有义务保护朝鲜)和国家安全(朝鲜是大明的屏障,如果日本占领朝鲜,大明的东北将永无宁日)上着眼,下诏明军援救朝鲜,于是一场长达7年的万历援朝战争打响。最终,在李如松、麻贵、邓子龙等明军将领的打击下,日军被明军赶下大海,日本企图侵略亚欧大陆的计划推迟300年。

播州之役。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占据四川、贵州、湖北交界处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所部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劫掠。消息传到北京,朱翊钧震怒,他早就想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解决这些土司国中之国的问题,只是因为那里地势险要,大军征讨不利。如今杨应龙主动叛乱,朝廷没有再坐视不管的道理,朱翊钧遂任命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明军名将会同讨伐杨应龙。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对杨应龙进行合围,各路明军分进合击,于当年六月,攻入播州,杨应龙自焚死,播州乱遂平。战后。朝廷将播州分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两省管辖,并在其境内实行改土归流,此后再无叛乱。

万历三大征,是大明帝国在行将覆灭前最后的辉煌,也是大明军人最后的荣光,但也正是因为这三次庞大的军事行动,极大地透支了大明的国力,使得张居正改革的成果被消耗一空,正如《明史》记载:
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其中利弊也只能任后人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