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唯一黄种人地区,居民有中国傣族血统,为何想脱离印度?

环球情报员 2024-11-02 16:10:52

印度如今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但该国内部却十分散装。数以亿计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矛盾频发,印度全国各地在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印度面临着形形色色分离主义的威胁。

阿萨姆地区是分离主义活跃、冲突激烈的区域,当地人对印度政府的认同感普遍不高。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地区)

阿萨姆人是印度东北族群规模最大的民族,人口约1600万。自上世纪60年代起,该族成立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等武装团体,意图通过武力手段从印度独立。

阿萨姆人与阿萨姆地区的曼尼普尔、特里普拉等族分离武装一道,每年对对印度政府、军事人员及设施发动数十起袭击。如2008年10月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在阿萨姆邦制造的爆炸,造成百余人伤亡。

印度阿萨姆地区为什么有独立倾向?印度为稳定控制东北地区又做了哪些事情?

▲南亚宗教地图

一、印度唯一的“黄种人”

印度东北部由6个邦构成,因阿萨姆邦人口最多,且其余各邦多是1972年从阿萨姆邦分离出去的,所以印度东北地区也可被泛指为阿萨姆地区。

阿萨姆地区与印度本土之间仅通过平均宽度23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连接,在世界地图上如果不仔细观察,甚至可能感觉印度东北部并不属于印度。

▲西里古里走廊

阿萨姆地区位于恒哥三角洲以东,总面积17.9万平方公里,约占印度总面积的6%。布拉马普特拉河自东向西横穿该区域,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阿萨姆地区余下70%土地为山地。

该地地缘位置重要,印度的6个陆上邻国中,有4个与阿萨姆地区相邻,即中国、缅甸、不丹、孟加拉国。

如今印度的人口主体是雅利安人(印欧白色人种)和达罗比荼人后裔,他们在南亚次大陆上繁衍了两千余年。

▲雅利安与达罗比荼

而作为文化、人种最独特的地区,阿萨姆地区的人口是以阿萨姆人为主体的黄色人种,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云贵高原,和现在印度本土的主体民族毫无关联,在历史的长河中,阿萨姆人和印度本土在政治文化层面存在巨大差异。

▲着印度服装的阿萨姆人

在古代,北印度的恒河、印度河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自西亚而来的雅利安人入侵北印度,将世居于此的达罗比荼人赶到南印度。

公元前2世纪后,雅利安人在北印度先后建立孔雀、笈多、戒日等大型王朝。

▲雅利安人入侵

7世纪后,印度教取代佛教成为印度半岛的主流宗教。伊斯兰教则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脚步在孟加拉、印度河流域扎根。

就在印度半岛快速印度教化、孟加拉伊斯兰化的时候,阿萨姆地区正在另外一个轨道上发展,反倒是来自东亚的黄种人对这里产生巨大影响。

▲阿萨姆人具有部分傣族的长相特点

13世纪初,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傣泰民族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以及蒙古入侵等诸多威胁,傣泰民族大规模外迁,其主体向南进入中南半岛,融合形成泰、老等民族,另有小部分西迁进入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今印度东北部)。

▲云贵高原

1228年,原住云南保山的一支傣泰部族在首领苏卡法率领下,在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建立政权。

傣族王国被当地土著称为Ha-Siam,“Ha”意为“傣族的土地”。后来Ha-Siam演变为Ahoms(阿洪姆),成为傣泰政权为人熟知的国名,即阿洪姆王国。

▲阿洪姆王国

阿洪姆没能征服整个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在他的周边,还散布着贾因提亚、特里普拉、那加、曼尼普尔等族政权。

山脉隔绝了阿洪姆与云贵高原上以佛教为主的文化母体的联系,反倒是北印度的恒河流域能够更便捷的到达阿洪姆。

北印度人口众多,印度教在这里占据支配地位,14世纪后,印度教文化如决堤洪水般冲入阿洪姆。

▲印度化席卷阿萨姆

在印度化浪潮下,信奉佛教的傣泰族人构成的Ahoms(阿洪姆人),逐步被同化为印度教主导Assam(阿萨姆人)。对于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傣泰族人来说,印度化进程是不可抗拒且不可逆的。

在高山的阻隔下,阿洪姆人注定无法从文化母体上汲取任何文化养分。在印度化浪潮的冲击下,阿洪姆人的民族特性日渐消磨。傣泰民族使用的阿洪姆语被边缘化,印度语言渗透到阿洪姆社会。

进入17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了大半个印度半岛。1615-1687年,莫卧儿接连17次入侵阿洪姆。阿洪姆人拼死抵抗,迫使莫卧儿确立两国边境。

▲17世纪的阿洪姆

到17世纪末,以傣泰语言为基础形成的阿洪姆语使用人数越来越少。基于北印度印地语、孟加拉语形成的阿萨姆语成为当地的主流语言。

面对外部强权的威胁,阿洪姆与周边的曼尼普尔、特里普拉、那加等小型政权之间形成独特的政治生态。

这些民族的祖先不尽相同,但在文化交流、民族通婚、印度教文化冲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相对一致的身份认同,即基于印度化文化底色,却又不同于印度民族的“阿萨姆认同”,而保留傣泰底色的阿洪姆人逐渐被印度化的阿萨姆人同化。

▲印度化的阿洪姆贵族

18世纪,莫卧儿帝国陷入衰落,英国人以孟加拉为基地在印度半岛全力扩张。阿洪姆王国及周边的曼尼普尔、特里普拉、那加等族政权都感受到了英国人强劲的实力。

1792年,阿洪姆因内乱向英国求助,英国趁机获得在阿洪姆的驻军权。

与此同时,阿洪姆以东的缅甸愈发强大。在吞并阿洪姆以南的曼尼普尔王国后,1817-1821年,缅甸三度征伐阿洪姆,几乎控制阿洪姆全境。

▲英国缅甸向阿萨姆地区诸国扩张(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缅甸的扩张威胁到英国的利益,英国扶持阿洪姆流亡王族对抗缅甸。随着冲突加剧,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

战败的缅甸被迫割让大片领土,阿洪姆、曼尼普尔等王国沦为英国势力范围。

▲英国在南亚的殖民扩张

1839年,英国废黜阿洪姆国王,将阿洪姆、曼尼普尔等地整合成印度殖民地的阿萨姆省,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首次与印度半岛被整合进同一政权下。这一点此前任何一个印度王朝都未能做到。

英国在南亚的殖民地域广阔,殖民者无力也无心对英属印度进行全方位开发建设。英国对阿萨姆省的定位是向东控制缅甸和中国西藏的重要节点,为此英国修通了连接印度半岛与阿萨姆省的西里古里铁路。

▲西里古里小火车

但除此之外,英国在阿萨姆省的投入十分有限,阿萨姆省始终是英属印度经济落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1873年,英属印度颁布《内线管理条例》,规定阿萨姆省除部分平原地带(茶叶种植园、工厂等)外,山地部分严禁印度人进入。阿萨姆省成为英属印度的“东北边疆”,维持着落后封闭的社会状态。

▲英属印度

20世纪初,大量孟加拉劳工进入阿萨姆省从事茶叶生产。阿萨姆人在当地的人口比重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五位,信奉印度教的阿萨姆人面临穆斯林移民的巨大冲击。

在英国的放任政策下,印度人把黄种的阿萨姆人看作印度教世界的异类,甚至产生了“阿萨姆人比印度贱民还低贱”的歧视性看法。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

阿萨姆政府系统被英国人、高种姓印度人、孟加拉穆斯林精英占据,1930年,阿萨姆省的273名正副校长中,只有3名阿萨姆人。至于当地的警察、卫生、农业等部门中更是一个阿萨姆人也没有。

阿萨姆人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沦为二等甚至三等公民,压迫之下阿萨姆人的民族意识被强化。在阿萨姆人的民族基因中,驱逐外来者,收回属于自己的土地成为全体阿萨姆人共同的追求,也是阿萨姆运动的滥觞。

外族移民迁入、族群歧视、缺乏经济建设投入……英国殖民时期一系列的政策导致了阿萨姆省族群关系紧张、经济产业滞后,这些毒瘤不断增大,最终在印度独立后破裂。

▲阿萨姆在英国殖民体系中可有可无

二、对抗蜂起—印度东北地区政策调整

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开始逐步撤出海外殖民地。1947年,根据蒙巴顿计划,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占主体的巴基斯坦。

阿萨姆省是黄种人的聚居地,但因印度教徒居多最终被划归印度,但阿萨姆省与印度本土之间被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分隔,两地仅通过20余公里宽的西里古里走廊连接。

▲西里古里走廊

印度将阿萨姆地区作为渗透中南半岛、中国西藏的平台。印度继承英国殖民遗产,非法占领并继续蚕食中国西藏东南部领土。

印度独立之初,印度东北部除曼尼普尔、米佐拉姆两个较小的直辖区,其余地区均归阿萨姆邦管理。

▲50年代的印度东北行政区划

因殖民时期大量穆斯林迁入阿萨姆地区,w造成当地动荡。为防止阿萨姆地区变成印度的政治包袱,印度在阿萨姆地区实行“尼赫鲁-艾尔温政策”,即承认东北地区在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印度本土的差异,强调保护当地的独特性。

1952年,生活在印缅边境的那加人发动叛乱,印度于1963年同亲印的那加人签订条约,从阿萨姆邦划出土地建立那加兰邦。

阿萨姆人认为在划界中那加人多占了土地,两族武装人员的冲突一直延续至今,印度借此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

▲阿萨姆地区少数民族

对阿萨姆人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孟加拉移民。孟加拉人多为穆斯林,在宗教、语言等方面与信仰印度教的阿萨姆人差异巨大。

从殖民时期到印度独立,穆斯林源源不断移入阿萨姆地区,阿萨姆人与穆斯林移民在土地、教育、经济资源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印度独立时,阿萨姆邦人口约800万,外来移民约占20%。阿萨姆在地理上邻近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受印巴分治、宗教冲突、就业困难等影响,孟加拉穆斯林持续向邻近的阿萨姆移民。

▲孟加拉地区聚居着穆斯林

1951-1961年,22.1万孟加拉人非法移入阿萨姆,几乎与同期阿萨姆人的自然增长率相当。印度政府对此很少干预,阿萨姆的族群冲突日益激烈。

1962年,印度在中印战争中被击败。印度意识到东北地区民族整合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为此废弃了实行11年的尼赫鲁-艾尔温政策,不断增加在东北的驻军并增建基础设施,实行“安全优先”政策。

▲向中国投降解放军

新政策把维护东北部稳定和安全放在首位,但印度驻军的非法枪击、肆意逮捕、殴打平民的举动让阿萨姆等东北地区民族更为反感印度政府。

“安全优先”忽略了经济发展,因得不到资源倾斜,到70年代,东北各邦人均收入仅为印度本土的60%。东北各族大量组建武装团体,试图反抗印度的统治。

▲印度成立阿萨姆步枪队协助执勤

1971年,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肢解巴基斯坦,帮助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1972年,印度出台《印度东北部重组法案出台》,从阿萨姆邦分离出特里普拉、曼尼普尔、梅加拉亚三邦,试图分化当地民族力量。

▲拆分阿萨姆

东北地区的矛盾不断堆积,外来移民问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三次印巴战争后,约180万孟加拉难民涌入印度东北,多数滞留在阿萨姆邦。

▲第三次印巴战争战前态势

印度为“开发”其非法占领的中国藏南土地,从尼泊尔引入劳工,一部分尼泊尔人定居在阿萨姆。

到1972年,外来移民人口占到阿萨姆总人口突破30%。孟加拉、尼泊尔移民跨越国际边界进入东北地区的阿萨姆邦后,与当地人在土地资源、青年就业和教育、政治和语言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和冲突。

▲孟加拉人口稠密

印度政府与阿萨姆地方政府展开协商,阿萨姆邦政府要求将1951年后来到阿萨姆的孟加拉等族群定为非法移民,需要将其驱逐出阿萨姆。

印度政府只同意以1971年为限,这意味着阿萨姆邦必须接纳1951-1971年迁入阿萨姆的超过200万非法移民,需要给予他们土地、选举权等。

▲阿萨姆人要夺回被移民占领的土地

印度政府与阿萨姆邦政府的谈判破裂,一系列的矛盾引发阿萨姆邦激烈的政治动荡,“阿萨姆运动”愈演愈烈,即阿萨姆人意图通过武力驱逐外来移民并脱离印度,建立独立的阿萨姆国家。阿萨姆运动是阿萨姆邦暴力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主要根源。

▲阿萨姆茶场里的孟加拉工人

三、自由之战—愈演愈烈的阿萨姆运动

一部分阿萨姆人不满运动的“民主化”和“非暴力”原则,认为这意味着向印度政府妥协。

这部分激进分子从运动中分离出去,于1979 年4月成立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自此阿萨姆人迈上了武装独立的道路。

▲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制造袭击

1979年6月,阿萨姆人将非法移民从选举名单中删除的要求被印度选举委员会拒绝。 大批阿萨姆人走上街头,这场规模空前的游行增强了阿萨姆人的内部凝聚力,“ 阿萨姆运动”日趋激进。

▲被民族主义凝聚起来的阿萨姆人

1984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要求在给予孟加拉穆斯林选举权的基础上强行举行邦选举, 引起了阿萨姆人和外来人的大规模种族冲突,最终造成约3000人死亡。

1984年,英迪拉·甘地被暗杀,拉吉夫·甘地被选为新一任印度总理,局势的严重性使得联邦政府只得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英迪拉.甘地

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在1985年12月同运动领导人签订《 阿萨姆协定》。根据协议,1971年3月25日以后进入阿萨姆邦的外来移民都将被驱逐出境。

再有,1966年后进入阿萨姆邦的孟加拉非法移民的公民权被剥夺、1961年至1971年进入阿萨姆邦的孟加拉移民除剥夺投票权外享有其他一切公民权利。印度政府还承诺将在边界设防, 防止外国非法移民继续涌入。

▲印孟边界

《阿萨姆协定》让阿萨姆武装组织内部发生分裂,温和派转向合法的政治活动并组建了阿萨姆人民委员会,亲印的库马尔·马汉塔当选阿邦首席部长。

▲阿萨姆在印度东北位置重要

解放阵线中的激进派进入缅北,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武装取得联系并获得训练基地。

1986年,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武装分子达到3000人规模。该组织通过敲诈商人、茶叶园主和抢劫银行的方式获取资金并购买武器。

阿萨姆邦还生活着大量波多人,他们是阿萨姆邦主要土著民族,定居于此的时间比阿萨姆人还早。1988年,波多民族民主阵线(NDFB)成立,标志着波多人武装分离主义运动的开始。

▲印度的东部信仰

阿萨姆局势不断恶化,1990年11月,印度政府宣布阿萨姆邦为“动荡地区”,次月又宣布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为“非法组织”。

1990至1991年,印度接连发动“ 巴加朗行动”、“犀牛行动”,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遭到沉重打击。

▲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号召起来的

1991年12月,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宣布单方面停火,印度政府开始与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谈判。

随着阿萨姆地区局势趋缓,印度于1991年实行“东向政策”,旨在以东北六邦为平台,建立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借助经济发展,遏制东北地区毒品、走私以及民族冲突问题。

但印度东北地区缺乏基建,且阿萨姆人最关心的移民问题没能得到解决,阿萨姆运动的火焰并未熄灭。

▲阿萨姆人与军警关系紧张

1992年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对印军及政府目标发动袭击,印度于1995年同缅甸联合发起“金鸟行动”,打击藏身于两国边境的阿萨姆武装人员。

2004年,缅甸加入东盟。印度政府将东亚、南太平洋岛国纳入东向政策范围,但阿萨姆地区的动荡依旧持续。

▲借助平台,向东看齐

因为孟加拉国人口膨胀,至2011年突破1.5亿。过量的人口开始外溢,孟加拉穆斯林利用印孟边境复杂的地形,继续向阿萨姆等地迁徙。

2012年,孟加拉移民与阿萨姆邦的波多人爆发冲突。造成78人死亡,约400个村庄被毁,超过40万人流离失所。

▲暴力袭击不断

2014年,莫迪上台。印度开始加大力度推动东向政策,同时进一步增加东北6邦的基建数量,加大镇压反抗组装的力量。

最近10年印度政府在阿萨姆地区的行动取得一定成效。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东北6邦的冲突烈度有所下降。

印度避免国内其他族群非法涌入阿萨姆地区,通过与孟加拉国的合作,印度正在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最大限度减少非法移民入境。

▲阿萨姆邦

但数百万计的穆斯林移民已在阿萨姆站稳脚跟,甚至在个别地区掌握了经济、政治优势,阿萨姆人反倒居于从属地位。

在此背景下,为了凝聚力量对抗穆斯林,阿萨姆人的族群认同将得到强化,文化差异巨大二者将陷入持续对抗。

▲阿萨姆的语言独树一帜

印度统治阿萨姆地区不过70余年,这很难让黄种人的阿萨姆人认同这个国家。印度将阿萨姆作为战略踏板,疏于建设投入的做法,也时刻警醒着阿萨姆人。

阿萨姆地区的暴力活动有弱化迹象,可核心矛盾未能解决,纵使印度的防波堤修筑的再牢固,阿萨姆人要求独立的浪潮还是会不停的拍击而来。

▲冲突对抗加剧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