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的来源?

深圳风水师苗策 2023-02-20 15:13:25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晚年痴迷于易”。韦编三绝就是形容孔子对《周易》的痴迷程度。孔子为了方便后学者研读《周易》,站在儒家的角度,对《周易》做了讲解。由于孔子著述的习惯是述而不作,所以孔子去世后,他的后传弟子们,把孔子对《周易》讲解的内容梳理成书,共计七种文辞。

战国中后期孔子的后学者,把这七种文辞中的《彖》《象》《系辞》,一分为二,加上另外四种文辞,共计十篇文章,合在一起取名《十翼》,后来又更名为《易传》。取名《十翼》的寓意,是为了给《周易》加上十个翅膀。让周易飞起来,广传天下。改名《易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让《周易》划归到儒家经典中。

为什么战国中后期,儒家那么重视《周易》的归属权。原因有两个:

一是战国中期,道家的庄子写了一本《南华经》,又名《庄子》。在《庄子·杂篇·天下》中对方术一词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方术是方技和术数的统称。其中方技是指医经、经方、神仙术、房术等;术数是指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而《周易》里面虽然没有五行生克制化,但是他有阴阳数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间接性的把《周易》归类为术数。当儒家的儒生们知道后,肯定不愿意了,因为孔子对《周易》做过解说,后传弟子还留有七种文辞的著作。站在儒生的立场来讲,《周易》应当属于儒家的才对呀!你庄子倒好,直接把周易归类为术数。

二是百家争鸣至战国中期后时,已经把儒家弄的很尴尬了。比如道家,道家有很多方技和术数,上至君王,下到黎民百姓,都能切身受用。法家,只要那个国家能变法成功,就能称为一时的霸主,如商鞅变法使秦国有实力,一统六国。兵家,行军打仗对于国家生死存亡至关重要,实用性更强。更典型的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墨子本来是儒家弟子,后来他发现儒学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再后来他另立新说,创立了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成为了一名科学家。所以墨家的实用性也不差。

墨子舍掉儒学,另立新说,对战国中后期的儒生们打击是很大的。因为儒家的学说,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于国于民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那些大道理在当时只会空谈误国。儒学面临的境地是,随时有可能被社会给淘汰掉。

当《庄子》一书问世,当时的儒生们知道《周易》被归类为方术后。开始想起了,孔子晚年痴迷《周易》,对《周易》做过七种文辞的讲解,后来被弟子们梳理成书。这时他们开始对《彖tuan》《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进行细加工,分成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后更名《易传》。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周易》的归属权。因为《周易》里面有个占卜算卦的功能。这个功能实用性很强,只要你学的好,比如,明天你去谈个生意,这个生意成不成,算一卦就知道了。

这个算卦功能,是唯一支撑,儒学传承下去的经济来源。如果你带不来好处,谁还会学你的东西?没有后学者,你拿什么去传承?任何学说、学术只要你没有实用性,没有价值,经不起检验,注定被社会给淘汰掉。比如失传的《连山》《归藏》。

以上就是《易传》的来源。欢迎大家点赞、收藏、留言,加关注。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