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崛起可谓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变数,哪怕是现代人都很难相信一个在十二世纪前还保持着游牧习俗的落后民族,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蒙古人引以为傲的骑兵就像是一支无往不利的尖锥,不但横跨漠北直插欧亚大陆,还一路南下抵达遥远的安南。只不过,谁都没想到战无不胜的蒙古人竟在小小的安南吃了大亏,先后三次落败。
公元1252年,横扫了中原西北的蒙古大军主力自甘肃重整旗鼓,沿着川西高原南下,企图征服西南大理。蒙古人迅速适应了西南地区潮湿的环境,用吹足了气的尿泡当作泅渡工具,成功横跨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深入云南地区。
蒙古征服云南的战争不值一提,就像是击败欧洲诸帝国一样,蒙古人靠无往不利的闪击战迅速击败大理主力,轻而易举地俘虏了大理国王段智兴。自此,云南自唐朝以来便脱离中原政权统治的格局画上了句号。
为何蒙古要绕这么大一个弯远征大理呢?
从当时蒙古帝国的战略部署来看,拿下大理完全是为了构成针对南宋的战略合围,这番部署在大理被蒙古击败后成功完成,使南宋在大陆上的领土几乎全部被包围,仅剩西南地区与安南(越南)的边境尚存。
作为侵略者而言,蒙古人自然不会留给南宋喘息的机会,所以夺取安南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战略计划的下一步。随着蒙古使者招降安南国王遭拒,这场战争已变得不可避免。在蒙古皇室的安排下,大将军兀良合台率领三万名精锐士兵南下,远征陈朝。
可以说,这是安南陈朝自建国以来遭遇的最强大的敌人,因为当时的蒙古帝国的军事实力堪称世界第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如日中天的蒙古铁骑抗衡。作为西南国家,陈朝拿出了极具特色的步兵、象兵、骑兵混合组成的战阵,然而这丝毫无法阻碍强势的蒙古铁骑。
没过多久,蒙古军队便深入安南地区,来到陈朝的首都升龙。但是,让蒙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所夺取的竟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城池,居住在首都的安南军民早已将所有的粮草军备全部转移。蒙古人扑了个空,在空荡荡的升龙城内虚耗了十天时间。
由于当地的气候极其炎热,加上蒙古人所携带的军粮不多,所以兀良合台不得不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北上的过程中,蒙古大军遭到地方武装的偷袭,竟死伤惨重。至此,疲惫不堪的蒙古军队只能加速撤退,连路过的城镇都不敢劫掠,生怕再次遭遇偷袭。
看着蒙古人远去的步伐,陈朝人知道自己打赢了这场堪称奇迹的战争。后来的陈朝仁宗用一句诗来形容这场战争,诗云:“白发老头兵,常谈元丰事。”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蒙古人一直致力于蚕食大宋的领土,分兵乏术,并没有抽出兵力对付陈朝。等到南宋覆灭中原统一后,忽必烈下定决心重整旗鼓,打算远征安南一雪前耻。公元12852年,蒙元军队兵分六路,从六个方向南下远征陈朝。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西南战场吃了一次瘪的蒙古人这次派出了擅长当地环境的前南宋将领,例如曾在崖山一战中担任张弘范副将的李恒等人。由于此时的蒙元已完成了对南宋的征伐,所以蒙古人有足够的兵力组建一支大军。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当时蒙古人总共出动了五十万兵力。在正面战场上,绝对的人数优势使蒙古人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陈朝的主力军顺理成章地落败了,升龙城再次沦为蒙古人的占区。
不过,蒙古人奇怪地发现,安南主力虽一败涂地,但他们在撤退的过程中竟“虽数败散,然增兵转多”,在接下来的追击战中,蒙古人“军困乏,死伤亦众,蒙古军马亦不能施其技”。为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蒙古主帅脱欢不得不下令撤军。
没想到,这次安南人再次实施了反击,地方武装与主力军合为一路,追击了撤退的元军,在这场战争中竟一举击杀了蒙古军队里的汉将李恒,大获全胜。
已将自己当成“世界之主”的忽必烈怎会甘心如此落败?
遭受了奇耻大辱的蒙古人迅速调集了江西、江淮、湖广等地的兵力,总共集结了七万人,加上六千名云南士兵、一万五千人黎族士兵,对安南发动了第三次侵略。
公元1287年,忽必烈任命脱欢为主帅,发动了第三次南征。这次,蒙古人将主力分为三个部分。脱欢万万没想到,此前的两次战争已让安南军队有了丰富的对蒙作战经验,所以这次他们再次放弃了首都升龙,坚壁清野,与蒙古人打起了持久战。
就在安南与中原边境的白藤江上,安南军提前在树林中砍伐了大量木桩,将木桩的一头削尖后插入江水。当蒙古军队故技重施,利用战船泅渡时,正赶上江水退潮,所以全部蒙古战船搁浅在白藤江中。
这时,陈朝人事先插好的木桩起到了作用,绝大多数蒙古战船撞上木桩被摧毁。看到蒙古人的战船多半被毁,安南士兵迅速杀出,给予蒙古人致命一击。在这场战争中,安南人几乎全歼了前来侵略的蒙古士兵,史称白藤江大捷。
时间已经过了近八百年,当我们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审量这场战争,便会发现蒙古人的失败实乃情理之中。从这三场战争爆发之前说起,蒙古人缺乏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不争的事实,连西方的史学家都发现了这一情况。
《多桑蒙古史》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为:
蒙元首次入侵陈朝时,因为蒙古人无法适应西南地区燥热的环境,以至于士兵们“热不能堪”,几乎丧失了作战能力,所以不得不折戟而归;
第二次入侵陈朝时正值盛夏,虽然蒙古人调集了能够适应西南作战的兵种,但此时瘟疫流行,在战争爆发以前蒙古人就已死伤惨重;
第三次入侵安南时,蒙古人没有找到应对瘟疫的良方,再次遭到瘟疫的洗劫,以至于“军中将士多被疫不能进”。
安南,也就是越南地区,这里的气候条件属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比较高,且湿度比较大,每年除冬季和旱季外长期降雨。安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在五月至十月这段期间都会迎来雨季。由于元军调遣的士兵大多来自处于温带或寒带的北方地区,所以他们选择入侵的时间往往在下半年。
可以说,蒙古人选择的时机是比较聪明的,因为在冬季或旱季期间,这里的气候比较适合蒙古人作战。不过,安南人选择的对策也比较直接,那就是将战争拖到雨季,为瘟疫的蔓延提供温床。就这样,蒙古人不得不被陈朝人牵着鼻子走,吃够了瘟疫的苦头。
虽然说,蒙古人在此前有一定的南方作战经验,且顺利入侵了与安南有同样气候条件的岭南,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蒙古人已精通热带作战。
此外,不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平原、高原地形,西南地区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
除了山地和高原之外,这里的河流数量极多,且极少出现一望无际的平原。就连元朝军队里的将领也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样的地理环境“蒙古军亦不能施其技”。所以,蒙古人根本没有出动他们惯用的骑兵,而是选择了能适应各种地形的步兵。
我们知道,蒙古人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了骑兵。如果打得是以步兵为主的战斗,也就是传统中原形式的列阵作战,蒙古人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此外,蒙古人已经习惯了依靠牛羊、马匹提供的机动性以战养战,解决后勤供给的策略。
鉴于蒙古人三次断粮来看,这三次入侵安南的行动蒙古人极有可能只带了极少的辎重,甚至像其他战争时期一样放弃辎重轻装上阵,所以蒙古人自然无法获得补给。
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忽必烈同样缺乏“人和”。
我们知道,忽必烈是个非常好战的统治者,“内用聚敛之臣,视民财如图苜,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这种皇帝放到其他朝代无疑是与商纣、董卓一样的暴君。常年
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崛起可谓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变数,哪怕是现代人都很难相信一个在十二世纪前还保持着游牧习俗的落后民族,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蒙古人引以为傲的骑兵就像是一支无往不利的尖锥,不但横跨漠北直插欧亚大陆,还一路南下抵达遥远的安南。只不过,谁都没想到战无不胜的蒙古人竟在小小的安南吃了大亏,先后三次落败。
公元1252年,横扫了中原西北的蒙古大军主力自甘肃重整旗鼓,沿着川西高原南下,企图征服西南大理。蒙古人迅速适应了西南地区潮湿的环境,用吹足了气的尿泡当作泅渡工具,成功横跨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深入云南地区。
蒙古征服云南的战争不值一提,就像是击败欧洲诸帝国一样,蒙古人靠无往不利的闪击战迅速击败大理主力,轻而易举地俘虏了大理国王段智兴。自此,云南自唐朝以来便脱离中原政权统治的格局画上了句号。
为何蒙古要绕这么大一个弯远征大理呢?
从当时蒙古帝国的战略部署来看,拿下大理完全是为了构成针对南宋的战略合围,这番部署在大理被蒙古击败后成功完成,使南宋在大陆上的领土几乎全部被包围,仅剩西南地区与安南(越南)的边境尚存。
作为侵略者而言,蒙古人自然不会留给南宋喘息的机会,所以夺取安南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战略计划的下一步。随着蒙古使者招降安南国王遭拒,这场战争已变得不可避免。在蒙古皇室的安排下,大将军兀良合台率领三万名精锐士兵南下,远征陈朝。
可以说,这是安南陈朝自建国以来遭遇的最强大的敌人,因为当时的蒙古帝国的军事实力堪称世界第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如日中天的蒙古铁骑抗衡。作为西南国家,陈朝拿出了极具特色的步兵、象兵、骑兵混合组成的战阵,然而这丝毫无法阻碍强势的蒙古铁骑。
没过多久,蒙古军队便深入安南地区,来到陈朝的首都升龙。但是,让蒙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所夺取的竟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城池,居住在首都的安南军民早已将所有的粮草军备全部转移。蒙古人扑了个空,在空荡荡的升龙城内虚耗了十天时间。
由于当地的气候极其炎热,加上蒙古人所携带的军粮不多,所以兀良合台不得不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北上的过程中,蒙古大军遭到地方武装的偷袭,竟死伤惨重。至此,疲惫不堪的蒙古军队只能加速撤退,连路过的城镇都不敢劫掠,生怕再次遭遇偷袭。
看着蒙古人远去的步伐,陈朝人知道自己打赢了这场堪称奇迹的战争。后来的陈朝仁宗用一句诗来形容这场战争,诗云:“白发老头兵,常谈元丰事。”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蒙古人一直致力于蚕食大宋的领土,分兵乏术,并没有抽出兵力对付陈朝。等到南宋覆灭中原统一后,忽必烈下定决心重整旗鼓,打算远征安南一雪前耻。公元12852年,蒙元军队兵分六路,从六个方向南下远征陈朝。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西南战场吃了一次瘪的蒙古人这次派出了擅长当地环境的前南宋将领,例如曾在崖山一战中担任张弘范副将的李恒等人。由于此时的蒙元已完成了对南宋的征伐,所以蒙古人有足够的兵力组建一支大军。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当时蒙古人总共出动了五十万兵力。在正面战场上,绝对的人数优势使蒙古人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陈朝的主力军顺理成章地落败了,升龙城再次沦为蒙古人的占区。
不过,蒙古人奇怪地发现,安南主力虽一败涂地,但他们在撤退的过程中竟“虽数败散,然增兵转多”,在接下来的追击战中,蒙古人“军困乏,死伤亦众,蒙古军马亦不能施其技”。为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蒙古主帅脱欢不得不下令撤军。
没想到,这次安南人再次实施了反击,地方武装与主力军合为一路,追击了撤退的元军,在这场战争中竟一举击杀了蒙古军队里的汉将李恒,大获全胜。
已将自己当成“世界之主”的忽必烈怎会甘心如此落败?
遭受了奇耻大辱的蒙古人迅速调集了江西、江淮、湖广等地的兵力,总共集结了七万人,加上六千名云南士兵、一万五千人黎族士兵,对安南发动了第三次侵略。
公元1287年,忽必烈任命脱欢为主帅,发动了第三次南征。这次,蒙古人将主力分为三个部分。脱欢万万没想到,此前的两次战争已让安南军队有了丰富的对蒙作战经验,所以这次他们再次放弃了首都升龙,坚壁清野,与蒙古人打起了持久战。
就在安南与中原边境的白藤江上,安南军提前在树林中砍伐了大量木桩,将木桩的一头削尖后插入江水。当蒙古军队故技重施,利用战船泅渡时,正赶上江水退潮,所以全部蒙古战船搁浅在白藤江中。
这时,陈朝人事先插好的木桩起到了作用,绝大多数蒙古战船撞上木桩被摧毁。看到蒙古人的战船多半被毁,安南士兵迅速杀出,给予蒙古人致命一击。在这场战争中,安南人几乎全歼了前来侵略的蒙古士兵,史称白藤江大捷。
时间已经过了近八百年,当我们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审量这场战争,便会发现蒙古人的失败实乃情理之中。从这三场战争爆发之前说起,蒙古人缺乏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不争的事实,连西方的史学家都发现了这一情况。
《多桑蒙古史》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为:
蒙元首次入侵陈朝时,因为蒙古人无法适应西南地区燥热的环境,以至于士兵们“热不能堪”,几乎丧失了作战能力,所以不得不折戟而归;
第二次入侵陈朝时正值盛夏,虽然蒙古人调集了能够适应西南作战的兵种,但此时瘟疫流行,在战争爆发以前蒙古人就已死伤惨重;
第三次入侵安南时,蒙古人没有找到应对瘟疫的良方,再次遭到瘟疫的洗劫,以至于“军中将士多被疫不能进”。
安南,也就是越南地区,这里的气候条件属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比较高,且湿度比较大,每年除冬季和旱季外长期降雨。安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在五月至十月这段期间都会迎来雨季。由于元军调遣的士兵大多来自处于温带或寒带的北方地区,所以他们选择入侵的时间往往在下半年。
可以说,蒙古人选择的时机是比较聪明的,因为在冬季或旱季期间,这里的气候比较适合蒙古人作战。不过,安南人选择的对策也比较直接,那就是将战争拖到雨季,为瘟疫的蔓延提供温床。就这样,蒙古人不得不被陈朝人牵着鼻子走,吃够了瘟疫的苦头。
虽然说,蒙古人在此前有一定的南方作战经验,且顺利入侵了与安南有同样气候条件的岭南,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蒙古人已精通热带作战。
此外,不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平原、高原地形,西南地区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
除了山地和高原之外,这里的河流数量极多,且极少出现一望无际的平原。就连元朝军队里的将领也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样的地理环境“蒙古军亦不能施其技”。所以,蒙古人根本没有出动他们惯用的骑兵,而是选择了能适应各种地形的步兵。
我们知道,蒙古人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了骑兵。如果打得是以步兵为主的战斗,也就是传统中原形式的列阵作战,蒙古人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此外,蒙古人已经习惯了依靠牛羊、马匹提供的机动性以战养战,解决后勤供给的策略。
鉴于蒙古人三次断粮来看,这三次入侵安南的行动蒙古人极有可能只带了极少的辎重,甚至像其他战争时期一样放弃辎重轻装上阵,所以蒙古人自然无法获得补给。
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忽必烈同样缺乏“人和”。
我们知道,忽必烈是个非常好战的统治者,“内用聚敛之臣,视民财如图苜,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这种皇帝放到其他朝代无疑是与商纣、董卓一样的暴君。常年的穷兵黩武,让各地百姓愁容满面,江南一带四民废业,易子而食。
公元1289年,长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暴乱,这种暴乱直接影响了在外作战的蒙古军队,以至于原本用于支援安南的援军被调配到江南地区平乱。
综上所述,忽必烈一生下达了三次远征安南的命令,然而这三次入侵均以蒙古大败告终,这完全是穷兵黩武所导致的。忽必烈过世以后,蒙元朝廷立即下诏,停止对安南地区的攻略。
参考资料:
【《元史》、《多桑蒙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