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旺达如今是宁静祥和的,但28年前,这里是人间炼狱,更有百万生灵在种族仇恨的火焰中化为焦土。
幸而,有个男人从废墟中崛起,带领这个国家走上了复兴之路。
他就是保罗·卡加梅,他不仅拯救了濒临毁灭的卢旺达,更让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国,成为非洲的“奇迹之星”。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卡加梅也被大家称为“中国好学生”。
那么,卡加梅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称呼?他又是如何让卢旺达复兴的?

1957年,保罗·卡加梅出生在一个图西族家庭里,只不过,命运没有给他一个平静的童年。
1959年,卢旺达爆发了一场民族冲突,胡图族的愤怒将图西族人逼入死角,而年仅两岁的卡加梅也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逃亡期间,卡加梅历经了贫穷与歧视,也在这些磨难中早早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自己族人的命运。

他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在图书馆里阅读各种历史书籍,他想知道,世界上那些曾经遭遇苦难的民族,是如何翻身的。
他最崇拜的,是我国的毛主席,他在一本旧书中读到毛主席带领贫穷的中国农民,通过持久战最终赢得胜利,这让他深受震撼。
他意识到,想要夺回祖国,光有愤怒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组织,有策略,更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1970年代,乌干达爆发了武装冲突,一支由穆塞韦尼领导的游击队正在与政府军作战。
卡加梅看到了机会,于是,年仅20岁的他,毅然加入了穆塞韦尼的游击队,成为一名战士。
1987年,卡加梅和战友们又在乌干达成立了“卢旺达爱国阵线”(RPF),誓言要推翻卢旺达政府,结束胡图族对图西人的压迫。
这支队伍最初只有一小部分人,但卡加梅知道,一场革命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数,而取决于策略与信念。

他继续研究毛主席的游击战理论,结合卢旺达的地形特点,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战斗模式。
1990年,爱国阵线决定发动第一次反攻,可这场战役并未如他们预期般顺利。
由于准备不足,部队在面对卢旺达政府军的围剿时迅速溃败,许多战友在战斗中牺牲。
最令卡加梅痛心的是,他最好的朋友、爱国阵线的创始人之一——弗雷德·鲁维盖马,在战斗中阵亡。

这场失败,让卡加梅意识到,战争不仅仅是靠勇气就能赢得的,他必须更加谨慎,更加冷静,更加有耐心。
于是,他暂停了大规模进攻,转而采取更隐蔽、更灵活的战术。
他带领残余部队退入山地,利用丛林作掩护,避开敌人的主力,悄悄积蓄力量。

时间到了1994年4月6日,这一天,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在机场身亡。
接着,总统遇难的消息,点燃了整个国家深埋已久的仇恨,这一刻,杀戮也开始了。
胡图族极端分子手持砍刀、铁锤、长矛,在街道、学校、医院、甚至教堂里搜捕图西人。
他们检查路人身份证上的民族标识,凡是被标注为“图西族”的,无论是男人、女人、儿童,甚至是襁褓中的婴儿,都难逃一死。

许多人被当街斩首,尸体横陈在大街小巷,政府军不仅没有阻止,反而直接参与其中。
正规军与民兵组织“因特拉哈姆韦”(意为“速战速决”)联手展开屠杀,他们封锁了所有可能的逃生通道,在村庄、教堂、甚至联合国难民营中进行无差别屠杀。
短短100天内,卢旺达的土地被鲜血浸透。
统计数据显示,超过100万图西族人惨遭杀害,每十秒就有一条生命消逝,近30万妇女被暴徒蹂躏,200万人逃往邻国,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然而,就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屠杀肆虐之时,一支游击队悄然行动。
他们是卢旺达爱国阵线(RPF),他们是幸存者的最后希望,而他们的领袖,就是保罗·卡加梅。
卡加梅的军队不如政府军装备精良,但他们受过严格的游击战训练,擅长隐秘作战。
他们没有选择与敌人正面对抗,而是采用分散式进攻,切断敌人的补给线,袭击他们的指挥中心,并利用山林作为天然屏障,逐步蚕食敌人的力量。

在战斗的同时,卡加梅还采取心理战术,他向胡图族平民发出广播,告诉他们并非所有胡图人都是仇敌。
那些被极端分子裹挟、不得不行凶的人可以投降,只要他们放下武器,RPF不会报复。
这一策略使得许多胡图人选择放弃屠杀,甚至有一部分人开始向RPF提供情报。

1994年7月,RPF的军队攻入首都基加利,政府军已经无力抵抗,他们的指挥官纷纷逃亡,屠杀者四散奔逃。
卡加梅亲自站在总统府的台阶上,看着这个曾经血流成河的城市,深吸一口气——屠杀,终于结束了。
但卡加梅知道,他的战斗远未结束,他不仅要重建卢旺达的秩序,更要治愈这个国家的创伤。
但这只是第一步,一个国家不仅要稳定,还要发展,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卡加梅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中国。

1995年,卡加梅首次访问中国,当他的专机降落在北京,他看到的是一座正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头巷尾充满了建设的热潮。
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他深受震撼,同时,他也意识到,卢旺达和中国曾经面临过类似的挑战。
人口众多但资源有限,战乱之后百废待兴,西方不看好它们的未来,但中国却成功逆袭,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匹黑马。
于是,卡加梅决定“抄作业”——他要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把卢旺达打造成非洲的经济奇迹。

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他,一个国家想要富裕,必须先修路,因此,卡加梅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基建革命”:
他大规模修建公路,并改善城市交通,还打造了现代化机场,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卢旺达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企业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仅仅几年时间,卢旺达的交通状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道路破败的小国,变成了非洲交通最便利的国家之一。

接下来就是吸引外资,他学习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做法,在全国设立了多个投资园区,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吸引外国企业入驻。
他亲自跑到欧美和亚洲各国,向投资者推销卢旺达,他告诉他们,卢旺达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高效的政府治理,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
最重要的是,卢旺达政府减少了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使得企业可以更快地落地生根。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大量外资涌入卢旺达,尤其是中国企业,他们在卢旺达投资了多个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支持、制造业发展等。
卢旺达不仅要追赶世界的步伐,还要跳过传统工业化的阶段,直接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这是卡加梅的又一大策略,他希望卢旺达成为“非洲的硅谷”。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与中国科技企业展开合作,引入5G技术和数字支付系统,让卢旺达成为非洲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他鼓励年轻人学习编程,甚至专门设立了技术培训中心,培养IT人才。

卢旺达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农业,因此,卡加梅没有忽视农村的发展,他学习中国的“科技兴农”策略,引进了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卢旺达的农业产量迅速增长,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当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卡加梅再次选择向中国学习,他迅速采取封锁措施,推行全民佩戴口罩的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检测。
他还引进了中国的疫苗,并优先为医护人员和高危人群接种,在这一系列果断措施下,卢旺达成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成为非洲防疫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但卡加梅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在2020年提出了“2050愿景”,希望卢旺达能在2050年成为高收入国家。
他的愿景是,让卢旺达成为“非洲的新加坡”——一个高度现代化、科技发达、社会稳定的国家。
在这条道路上,他依然坚定地“抄中国作业”,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发展高科技产业,让卢旺达在非洲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