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华谊兄弟的衰落从得罪周星驰那一刻就已注定?
作为一个跟了娱乐圈十几年的老观察者,我见证了太多公司的起起落落。华谊兄弟这个案例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自我毁灭"。
先说个小故事。2013年《西游降魔篇》筹备期间,我正好在横店蹲现场。当时整个剧组都弥漫着一种亢奋的氛围,周星驰时隔多年再度执导,华谊兄弟全力支持,这注定是一次王者的联手。
谁能想到,这部创造12亿票房奇迹的电影,竟成了华谊走向衰落的分水岭。
那个8000万的分成争议,表面看只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实际上,这暴露了华谊骨子里的傲慢。在他们眼里,明星都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棋子。
一位圈内老前辈告诉我:"华谊不是付不起这8000万,他们只是觉得没必要遵守口头承诺。"
这种心态在之后的发展中暴露得更加明显。2023年11月公布的财报显示,华谊四年累计亏损63亿。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太多教训。
我采访过几位从华谊离职的高管,他们都提到一个共同点:公司高层对市场变化的傲慢无知。在流量为王的年代,华谊还在死守着过时的明星制。
"双冰之争"就是个典型案例。当年范冰冰和李冰冰的竞争,看似是艺人之间的纷争,实则是华谊刻意制造的话题。他们坚信"负面新闻也是新闻"这套老思路,结果把两位实力派女演员都推向了对立面。
黄晓明和邓超的"一哥之争"同样如此。两位演员本可以各自精进,发展不同路线。华谊非要制造对抗,结果两人都选择了离开。
王京花的出走更具代表性。这位金牌经纪人带着陈道明、胡军等一批演技派离开时,曾放话:"华谊已经不是那个尊重艺术的华谊了。"
我清楚记得2016年华谊的一次内部会议。当时有人提出要加大网剧投资,被高层一句"格调太低"给否决了。结果第二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乱》等网剧市场大爆,华谊却完全没赶上这波红利。
投资失误更是一个看不完的故事集。他们砸重金买艺术品,结果遇上市场低迷;投资主题乐园,偏偏赶上疫情;对赌《奔跑吧兄弟》,没想到综艺市场突变。冯小刚的案例最具讽刺性。华谊曾为他量身打造"贺岁片之王"的头衔,结果《手机2》一役,把多年积累的口碑都搭进去了。有个制片人跟我感叹:"华谊最大的错误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明星、导演、类型片,样样都想做第一,结果哪个都没守住。"现在的华谊,不得不变卖房产还债。王氏兄弟的豪宅、字画,一件件在拍卖行流转。那个曾经市值900亿的文娱帝国,正在一点点消解。我最近又去了趟横店。曾经华谊的办公楼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墙上斑驳的logo还在诉说着昔日辉煌。老板和我说:"华谊的问题不在于犯错,在于从不认错。他们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永远站在食物链顶端。"从得罪周星驰开始,华谊就在一步步背离初心。他们忘了娱乐圈最基本的道理: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向上的坚持者。现在的华谊,终于尝到了当年种下的苦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娱乐圈,口碑比票房更重要,诚信比规模更珍贵。那个意气风发的华谊兄弟,已经永远留在了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