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打各的,指挥系统一塌糊涂!萨尔浒决战:四路明军被逐个击破的悲凉

历史杂谈驿站 2022-05-31 15:00:20

作者:驿站枫雪(未经允许,请勿复制全文搬运!)

公元1618年的一天,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们开了一次“誓师大会”。在这次动员大会上,努尔哈赤正式宣布自己和明朝的“七大恨”。而这个“七大恨”第一条就是:明朝屡屡无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

因此,努尔哈赤当众表示要报仇雪恨,决定起兵征讨明朝。“动员大会”开完的第二天,努尔哈赤便迫不及待地亲率2万人马剑指抚顺。

而此时的大明王朝,距离辉煌的“万历三大征”已经过去了20年。早年张居正改革后留下的“大明中兴”时代余晖已逐渐淡去:曾经那个国库充盈的王朝,已经被连年的战火搅得焦头烂额。

明朝“内忧外患”的窘境,也让明军的战斗力急剧下滑:军内腐败横行,军心不齐,整个军队都无法找到几支真正有战斗力,有精气神的精锐部队。

当年那些曾经纵横漠北、远征朝鲜、扫平川黔的大明骁勇战将们,或以身殉国,或垂垂老矣。

而努尔哈赤经过一系列军队和生产制度的改革后,他手中的兵力虽然不是很多,却士气正旺,咄咄逼人!

万历皇帝大怒,明军大举讨伐后金。

当努尔哈赤率军进攻的消息传到大明朝廷以后,万历皇帝明神宗和大臣都依然保持着“死不低头”的传统骨气。面对努尔哈赤送来的“挑衅战书”,万历皇帝直接回复:“要钱坑物,想都不要想”!

大明皇帝的果断,其实也预示着一场大战已经无法避免。

努尔哈赤很快来到抚顺城下,但是他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劝明军守将李永芳投降。这个李永芳,一看后金军来势凶猛,一下子便吓得“双膝跪地”,爽快地开城投降了。后金军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俘获大明人口和牲畜足足30万。

而李永芳的投降,却坑惨了前来救援的辽东巡抚派去的援军,由于不知道抚顺已经投降,这支援军在半路上被后金军伏击,损失惨重。

努尔哈赤占领抚顺之后,他也知道大明朝绝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便命令部下直接焚毁抚顺城,自己则带着大批战利品返回赫图阿拉。

抚顺被后金军劫掠一空,万历皇帝大怒!决定派杨镐集结大军到辽东讨伐后金,一鼓作气彻底平掉这个气焰嚣张的女真部落。

不过,当时的大明军队已经“今非昔比”了!杨镐颇费了一番紧张的调兵遣将,最后才集中了10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往辽东。

公元1619年,杨镐的10万人马决定兵分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中路左翼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统领,中路右翼则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

当时明军为了扩大讨伐声势,号称47万人马。杨镐则坐镇沈阳,全权指挥整场战役。而努尔哈赤当时麾下仅有6万人马,因此后金军一度军心不稳,毕竟这一次明军来势汹汹,兵力也占尽优势。

努尔哈赤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决定不和明朝大军“硬碰硬”,而是采用机动灵活的应对策略:不坐以待毙,而是主动攻击!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杜松的中路左翼主力军,“分兵”后覆灭。

经过前线的一番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于是,努尔哈赤决定集中所有兵力先消灭杜松。

而杜松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大明将领,他率军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可是杜松可能是“抢功心切”,便不顾气候恶劣依然命令部队冒雪行军。

也许在他看来:打败努尔哈赤只是手到擒来的事情。随后,杜松率军很快攻占了萨尔浒,但此时他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定再一次分兵,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驻守,另一半人则跟着他去继续攻打后金的界藩城。

努尔哈赤得知杜松分散兵力的消息后大喜过望:“真是天助我也!”于是他迅速从八旗军中挑选出1000名死士打头阵,骑马以最快的速度去偷袭萨尔浒的明军营地。由于明军刚刚获胜,压根没有想到后金军会直接攻打自己的营地。

因此,留守萨尔浒的明军被努尔哈赤偷袭得手,丢掉了大营。这一战,让明军的精锐神机营损失惨重,先进火器也丢了不少。而努尔哈赤成功攻下明军大营以后,也彻底截断了杜松的退路。

紧接着,努尔哈赤不做任何停留,又率军急行军去援救界藩。而杜松的明军当时正在攻打界藩,回头一看后路被抄,军心瞬间出现了动摇。

几乎同时,驻守在界藩城的后金军趁势从城内冲杀下来,居高临下一下子就把杜松的明军冲得七零八落。而努尔哈赤则率军在外面把明军团团围住,杜松虽然一直奋勇冲杀,却一直未能突出重围。

混战中,一支箭突然射中了杜松的头部,杜松就这样从马上一头栽倒下来死去。失去主将后的明军更加溃不成军,最后被后金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明军中路左翼这一路主力军就这样首先消失了。

北路军瞬间失守,中路右翼军不战而溃。

杜松战死的消息一传开,另外三路明军人马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

首先是北路的马林,当时他正率军刚走到离萨尔浒40里的地方,突然得到了杜松兵败的消息,吓得他急忙转攻为守,依山扎下营垒,并挖了三层深深的壕沟,做好了因守的准备。

努尔哈赤在界藩城击败杜松部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大明北路军这边。刚刚和杜松一战,大大增强了努尔哈赤的胜利信心:他认为自己一开始太高估明军的战斗力了,其实在明军阵营中,最有战斗力的只有神机营。

大明神机营的火枪威力巨大,发射时它发出巨大的响声也能威慑到后金骑兵的马匹。不过在实战中,努尔哈赤却发现神机营的火枪虽然先进,但是射程不足,而且射速极慢。

明军士兵每发射一枪后,都需要很长时间来重新更换弹丸。而后金军的原始弓箭,在这个时候反而拥有射速快的优势。

因此,努尔哈赤认为只要后金军弓箭手使用战术得当,完全可以把明军的神机营射得抬不起头来!只要成功压制住了明军的火枪优势,后金军的骑兵优势就可以尽情施展了。

努尔哈赤的心中有了这些“致胜法宝”后,便开始大举进攻马林的北路军野外营地。明军不得不搬出红衣大炮来抵挡后金军的冲击,不过这种火炮的威力虽大,却过于笨重。

红衣大炮其实只适合城防作战,它并不适合野战防御。实战中靠人力机动,压根就跟不上骑兵冲锋的节奏。

因此在后金军骑兵的轮番冲杀下,马林的北路军营地也很快被努尔哈赤攻破。主将马林一路奔逃,才得以活着回到开原。

但他的第二路明军也就此“消失”了。

明军接连两路人马瞬间覆灭,这一消息把身在沈阳的杨镐惊得目瞪口呆。直到此时,杨镐才知道了努尔哈赤的厉害,便急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胆子就小,他此前的行动特别迟缓。在得知另外两路人马已经被消灭以后,李如柏便急忙率军往回撤退。

但他的这一举动却被后金的“探子”看在眼里,于是,在附近巡逻的一些后金军骑兵便沿途抓住机会“大声鼓噪”,惊吓那些撤退中的明军士兵。

李如柏误以为自己后面有大批后金追兵,由于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努尔哈赤消灭的对象,便加快了撤退的步伐。而明军士兵们也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

明军第三路大军就这样“不战而溃”!

刘铤的南路军最善战,却中计“悲壮战死”。

四路大军,两路被灭,一路仓皇撤退!仅剩下的最后一路是刘铤的南路军。刘铤是明军中著名的一员猛将,据说他使用的是一把120斤的大刀,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因此绰号“刘大刀”。

刘铤治军很严明,部队的火器配置也很多。他率军出发后已经连破后金军几个营寨,彻底深入到了战线的最前方。

不过,之前各路明军惨败的消息,以及杨镐发出的“停止进军”命令,当时刘铤都还没有收到(明军的情报工作同样做得很差!)。

而努尔哈赤也知道刘铤骁勇善战,于是决定用计谋来对付他。努尔哈赤挑选了一些“忠心”的明军降卒,让他们和后金人一起装扮成杜松的部下,都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冒充杜松的部下送信给刘铤。

刘铤一看到这支前来“接应”的友军,自然欣喜不已!而这些假明军拿来的那封信中说:杜松军已经顺利到达赫图阿拉城下,只等刘铤尽快率军前去会师。

由于刘铤当时没有接到杨镐的“停止进军”命令,也不知道杜松军已经覆灭,所以他便信以为真了,下令部队火速朝赫图阿拉城进军。

结果,刘铤的部队被他们直接带到了道路险狭的险道之中。在这里兵马根本无法并列行军,只能改为单列进军。忽然间,四周山林中杀声四起,后金军漫山遍野地冲了过来。

同时,那些假明军也里应外合,将刘铤的明军杀得乱作一团。刘铤虽然一直挥舞大刀杀退无数后金兵,但在战斗中,他的左右两臂都先后受了重伤,最终因寡不敌众含恨而死。

至此,明军的几路大军全部“灰飞烟灭”。

结语分析

萨尔浒战役是中国历史一场“不堪回首”的惨烈战役,但是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仅仅持续了5天时间。据战后统计:杨镐出发时的十万明军,最后不仅损失了一大半人马,而且文武将官也死了300多人。

综合来说,明军之所以会在萨尔浒战役中惨败,是由于多个原因最终造成的:首先,明军在作战环境不明的条件下就分兵四路,结果给努尔哈赤逐个击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要知道,“分进合击”核心其实就是合兵,而努尔哈赤却在明军合兵前,成功地把四路大军逐个打得溃不成军,取得了一场几乎完美的大胜。

其实在那种山林作战环境下,明军对付后金军的优势并不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而在开战之前,杨镐其实根本就没有想过明军会战败。所以,明军并没有等步兵精锐川浙军团抵达便自己出发。

其次,在战斗中,明军各路军队也没有统一的指挥,虽然杨镐名义上是“总指挥”,但在实战中,明军的几路大军基本上都是自己打自己的。

最后,杨镐甚至都没有准备一支骑兵精锐,以便在突发状况发生时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正是他的这些轻敌和大意,最终导致各路明军把仗打得一塌糊涂。

其实,当时大明朝廷的财政和军费已经相当紧张,根本无力长期供养辽东明军的远征作战。而万历皇帝却没有选择像汉武帝那样低调一点“养精蓄锐”,而是选择:不顾战场实际,一味讲究王朝硬气,结果却打了一场“动摇国本”的惨败战役。

萨尔浒战役惨败后,已经“暗流涌动”的明朝更是大伤元气!而努尔哈赤则步步进逼:仅仅两年后,后金八旗大军便接连攻陷了沈阳和辽阳,为清王朝定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此时的大明万历皇帝,也就等于已经输掉了整个王朝。

图源网络,侵删!

“历史驿站,心的港湾”《历史杂谈驿站》

0 阅读:213
评论列表
  • 2022-06-23 14:02

    没有李成梁明朝能早死几十年。继承李成梁军事才能能跟蒙古骑兵对干的只有努尔哈赤了。

  • 2022-11-07 17:05

    其实说李如柏胆子小不如说他清楚他父亲和哥哥的下场,这俩人胆子多大,尤其是李如松,然后结果呢[横脸笑]

  • 2022-05-31 19:32

    一个水利部长带着一帮将军打仗,不输都没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