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清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李嘉诚次子李泽楷现身“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
此时距离他父亲李嘉诚卖港口风波不过半月,他的出现是否另有深意?
如果是,那他究竟是在向世人传递什么信息?

李嘉诚绝对不是泛泛之辈。
他很清楚那些被纳入安全战略网络,又被他卖掉的港口,对角力中的大国角竟有什么意义。
所以,当他和贝莱德集团签署下228亿美元转让框架协议时,也一定很清楚自己接下来将面临多大的暴风雨。
但他不怕。
不是因为心无所惧,而是因为他早为自己做好了风险对冲设计:
多个儿子多条路!

2018年,李嘉诚精心设计了“分家方案”:
长子李泽钜继承的长和系资产超万亿港元,负责守住原有的港口、房地产等传统业务;
而次子李泽楷获现金支持独立创业,通过盈科系开拓轻资产、低敏感性的新赛道。
一个儿子守基业,另一个儿子打天下。
这个“分轨策略”布局不仅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在守住与西方资本合作基本盘的同时,也通过展示与内地政策的深度协同,弱化公众对其立场的质疑。
也就是说,在东方和西方的博弈中,无论谁胜出,无论什么阶段,他李家都有机会分一杯羹。
因为,李嘉诚的鸡蛋,从来没有放在一个篮子里。

果然,在李嘉诚因为港口买卖被卷入巨大漩涡的时候,次子李泽楷的盈科拓展又成了扭转不利局面的奇兵:
李泽楷在悄然间已经完成三项关键布局——控股东南亚最大数字银行SeaMoney、投资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园、与华为共建东盟5G智慧港口系统。
这种“脱虚向实”的转型,与北京“新质生产力”战略形成奇妙了的同频共振。
李嘉诚一定很清楚:
只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既能实现企业更稳健的发展,又能重塑家族企业形象。
关键时刻,或许还能化解面临的巨大危机。

这种风险对冲的策略安排并不陌生。
1982年中英谈判期间,李嘉诚一边参与深圳特区建设,一边将30%资产转移至加拿大规避可能的风险。
1997年香港回归前,李嘉诚将伦敦金丝雀码头项目持股比例提升至52%,形成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风险对冲格局。
2020年,李嘉诚一边投资英国电网,另一边却又投资珠海横琴人工智能岛,兼顾东西方的生意和满意。
2025年,长子李泽钜要把港口卖给了西方,而次子李泽楷则把事业和祖国的战略深度捆绑在一起。
多一个儿子的好处,可能就在这里。

但是时代变了,很多道理也不再是之前的道理。
2015年,李嘉诚从大陆撤资,引发舆论的极大不满。但人民日报一篇名为《与其挽留不如目送》的文章清清楚楚表达了官方立场。
十年之后的2025年,李嘉诚要卖港口,官媒却转载了一篇名为《莫天真 勿糊涂》的锐评,发出了“某些交易要过政治体检关”的呼声。
十年前,无论数额再大,那也不过是多多少少的生意。
十年后,事关国家安全,无论如何掩饰和狡辩,都不能再自欺欺人,把那说成是单纯的生意。
拿破仑输掉了滑铁卢战役,起因仅仅是一颗该死的马蹄钉。
而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短兵相接,角力或许就在几十公里的狭长运河里。
锱铢必较,是为了胜利。
李嘉诚曾经告诫儿子:
作为一个商人,首要责任是要让资本安全。
但时代已经变了:
企业家要有穿越周期的智慧,也要有顺应潮流的勇气。
不要以为“脚踏两只船”就能避风躲浪。
在图穷匕见拳拳到肉的大国竞争中,超人也得讲政治。
敢出卖国家的人肯定不是泛泛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