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这三处改编毁原著,没有拍出路遥小说的精华

人间小Q 2023-04-01 21:00:35

路遥的《人生》拍成电视剧了。

前有影视剧做对比,后有经典文学作品的压力。

《人生之路》播出之后,观众差评一片,槽点满满。

李沁更是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刻意从外观上丑化农村人的形象,让人感到汗颜。

高加林骑着自行车耍帅,李沁幕后学习开拖拉机的辛酸,也没能挽回这部剧在观众心中的形象。

当然,《人生之路》也很无辜。

导演在片头就表明这部剧只是引用了路遥《人生》里的部分情节,想要让观众为后期的魔改情节做好心理准备。

可剧中的主角人物和大概情节,完全是书中的故事,这样的改编就有点不合时宜。

从播出到现在,这部剧无疑是失败的了。

可看完路遥的《人生》之后,才明白这部剧不是被演员的演技和装扮毁掉的,而是关于书中的精华部分,没有体现。

路遥的人生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书中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风土人情。

还没有实行个人承包土地的时代,没有自行车,没有拖拉机,也没有做粉生意,更没有考上大学。

关于自由恋爱,更是不可能。

原著中处处体现着农村人的愚昧和未开化的乡情,这一点尤为深重,可谓是路遥的一部纪实作品。

纪实作品被加上了新时代的元素,我想,这一点也是大多数观众不能接受的原因。

刷牙,是会被人嘲笑的

剧中的刘巧珍为了讨高加林的欢心,照着演员的模样给自己做了一个发型。

回到村子里,就被整个村的人嘲笑,为此刘巧珍还狠狠的骂了父亲一顿,责怪他不让自己上学读书。

借由这一情节,深化了刘巧珍想读书的形象,也反衬出刘立本的无知。

但主角光环真的太重了,就像原著中的高加林根本没有考上大学,剧中的他却成了全县第一。

书中写的只是一个平凡人物的悲惨一生,剧中却成了光环加持下人物的拼搏,最终翻身进大城市的故事。

实际上呢,在那个年代,农村人刷牙都是会被人耻笑的。

刘巧珍和高加林在一起后,高加林就要求她每天刷牙,只要是高加林的要求,她都会严格照着做。

没想到,村里人围在她家门前看她刷牙,不停的议论和嘲笑。

在那些村民看来,刷牙是干部和读书人的架势,土包子老百姓谁还讲究这?

甚至有人评论,好好个娃娃,怎么突然就学成了这个样子。

她的父亲也骂她说:“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给老子跑到门外丢人来了。”

“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

农村人的民风还未像这个年代一样开化,也为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结局奠定了基础。

农村人和读书人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读书人刷牙就很正常,但农村人就应该有农村人的模样。

这也是高加林不愿意成农民的原因,因为在人们长期以来的思想中,他并属于农民。

无媒苟合,天理不容

“狗屁恋爱,连个媒人也没有,黑天半夜在外面鬼混,把先人都羞死了。”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自由恋爱,在村民眼中,就是不要脸。

高加林的教师工作被人顶替了,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他开始堕落自己,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接受了巧珍。

他对巧珍的接受,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的爱情,也是高加林堕落的产物。

可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也很清楚他和巧珍的恋爱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不敢光明正大的谈恋爱。

只能在天黑以后,在村外的庄稼地里相会。村里没人知道他们的事,所以到巧珍家提亲的人依旧很多。

高加林不想公开这个秘密,并不是渣男的行为,而是害怕村里人粗鲁的玩笑,他不愿意让村里人打破这种平静而神秘的幸福。

可是,他们的事情还是被一群晚上偷西瓜的小孩看见了,并在村里面大肆传播。

双方父母对这件事情都表示不赞同,村里人的风言风语,更是坏了巧珍的名声。如果不是马栓,巧珍之后嫁人都成问题。

所有发生的一切,让高加林感到沉重和痛苦: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

被人知道以后,高加林反倒不在乎了,他不顾别人的谩骂,光明正大的带着巧珍从村子里走来走去。

这一行为,可谓是对村民愚昧无知的一种挑战,也正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才有了开放文明的现在。

走后门之风盛行

观众吐槽最多的一个情节,就是高双星代替高加林上了大学。

这一情节,并不合理。

除此之外,换掉了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原著中的高加林高考失利之后,就在村子里教书,唯一的梦想就是转正。

可是,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因为三星要找工作,所以高加林就被顶替掉了。

在那个年代,走后门的风气远远比现在深重的太多了,这也是高明楼在村里可以横行无忌的原因,因为他的权力,太大了。

在靠工分生活的年代,高明楼这个村主任,可以决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一直不愿意实行个人承包制。

因为一旦实施,就没人愿意听他的话了。

这是一个山沟沟里的现状,剧中改编成了高双星代替高加林去上大学,牵扯面之广,太不现实了。

即使一生正气的高加林,后来也享受到了走后门带给他的福利。

他二叔回村以后,别人为了讨好高加林二叔,主动给他找了工作,他自己欣然接受。

两次走后门的情节,对比太强烈了。

高加林教师工作被顶替掉的时候,他气的发狂,扬言要去举报高明楼,最终被父亲拦下。

可放在自己身上,高加林却只是享受,没有考虑过是不是有人因为他失去了工作。

这就是现实。

原著中的高加林只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

他有着读书人的傲骨,却又局限于自身实力不足,高考失利,工作被顶替。

他不甘于去当一个农民,可他的本事又不足以让他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是那个年代的现实情况。

路遥的《人生》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他塑造的是一个平凡人物的故事,并非主角光环加持下的人生。

平凡人物的故事,才更容易引起共鸣。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主角光环,平凡的生活中奋力挣扎。

求一份安稳,足矣。

0 阅读:126

人间小Q

简介:爱读书,爱写作,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