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浦安修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执笔给杨尚昆写了一封信函。信中,浦安修郑重向杨尚昆提了一个要求。她希望他能亲自审阅《彭德怀自述》一书的内容,以确保后世能公正地洞悉彭总的一生轨迹。
浦安修出生于1918年的北京,她自幼就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并立志要报效国家。1935年,浦安修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次年,浦安修又加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和妇女救国会,以从事抗日救亡的活动。这一年,18岁的她还入了党,并从事了危险的地下工作。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关键时期,浦安修毅然前往了延安。到了延安后,她担任了妇女干事和训练班的秘书,并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之后,她又勇敢地去了抗日前线,为抗击日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38年,延安桥儿沟召开了第六次全体会议。会议期间,在陈赓的牵线搭桥下,让两人相识了。当时,浦安修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女青年,参与抗日救亡活动而来到陕北公学教书。而彭总已经四十多岁,但仍然单身。陈赓便想法解决他的单身问题。
于是,陈赓利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的机会,邀请彭总前往观看。一开始,彭总不同意前去观赛。但这难不倒陈赓,陈赓采用了激将法,“如果不去的话,她们会说你架子大,下级请不动!” 这一招果然奏效,彭总被成功邀请到了女子排球比赛的现场。
比赛结束后,彭总与浦安修有了初次见面的机会。而他们也在交流中,了解了两人的情况。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在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下,两人在开赴前线之前结为了夫妻。
1942年5月,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扫荡”。在分散突围中,浦安修与滕代远夫人林一失踪。在清点突围人员的名单,彭总强忍着不提妻子的名字。后来,浦安修终于被找到了,他急切地攥着她的手说道:“我想你的身体是坚持不下来了。”
然而,作为彭总的妻子,浦安修与彭总携手共度了数十年的风雨战争岁月,两人之间感情深厚,早已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彭总最艰难的时候,浦安修却因各种原因无奈选择离开了他。
而这一决定,成为了浦安修内心深处永远的痛,也是她一生中最深切的悔恨。在“平反”以后,浦安修开始参与彭总史料的收集工作中。她不辞辛苦,深入到老根据地,去访问老干部和老房东收集信息。
自1978年起,到1991年浦安修生命的尾声,花了十三载春秋,她倾尽心力最终完成了这部巨著。而在生命的最后,她仍关心着这本书。于是弥留之际的她,写了一封信给杨尚昆。杨尚昆在收到信之后,也深知这份传记的分量有多重,于是看完信后他表示“我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