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元帅中,朱德居十大元帅之首。有人疑惑其无横扫百万敌军的战绩,也未指挥三大战役,为何能稳居全军总司令并位列元帅之首。
1973年12月21日,毛主席对87岁的朱德说:“没有朱,哪有毛,朱在先,朱毛共创不朽功业,使今日中国成为东方巨人。”
南昌起义后,部队濒临崩溃,他犹如中流砥柱,坚定守护,确保了“革命火种”得以存续。
今日悉知,南昌起义为我党武装革命之始。彼时,朱德于党内军中地位非显,其任务仅为强化敌军工作,掌握南昌敌情。
朱德在起义失败后南下转移时发挥关键作用。他在三河坝负责阻击,完成任务后方知主力已败,领导层亦四散,各自转移。
此时,朱德审视麾下指战员,亟需明确去向。队伍在思想与组织上均显混乱,有人主张主力已散,当前力量应解散。
1927年10月底,七十五团面临最危急时刻,团长张启图后在上海向中央提交的报告中写道:师长、团长逃走,多数营、连长亦离队。
关键时刻,朱德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表示:大革命与起义军虽败,革命仍要继续。他号召:“愿革命的跟我走,不愿者可回家,绝不勉强。”并比喻1927年中国革命如1905年俄国革命,黑暗终将过去。
1917年革命成功。当前中国革命虽处失败与黑暗,但这仅是暂时的。中国必将迎来自己的‘1917年’,只要实力犹存,革命就有转机。
望着朱德坚毅的身影,部队人心渐稳。自此,他们成为解放军核心,日后更涌现出多位开国元帅、大将、上将等杰出将领。
井冈山会师后,“朱毛”组合紧密相连,自此未再分离。
1928年4月,朱德部队抵达井冈山,与毛主席秋收起义部队会合。自此,“朱毛”紧密合作,未再分离。此次会师,成为中国革命新篇章的起点。
朱德天心圩大会后稳住了军心,但仍需确定部队去向。他见井冈山来的何长工时表示要寻安身之所。1927年11月底起,朱德率部在范石生部隐蔽,但这非长久之策。
朱德后转战韶关支援广州起义,失败后重返湘南发动暴动。他携南昌起义余部,历经辗转,持续寻找合适的革命根据地。
朱德部队含南昌起义指战员及湘南暴动工农武装,作为无固定根据地、四处转战的孤军,后勤补给与人心思想均面临极大危险。
1928年4月中旬,朱德、陈毅部与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2团在宁冈砻市会合。龙江书院内,朱德、陈毅紧握双手,历史性时刻凝聚了革命力量。
毛泽东与朱德名如星辰相连,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反围剿,经长征至延安会师,历抗战至解放战争,始终并肩作战,共铸人民解放不朽功勋。
这份革命友谊与并肩作战的默契,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美谈,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历久弥新。
人民军队总司令,意志坚定如钢铁,担当此任名副其实,引领军队勇往直前,彰显卓越领导力与坚定决心。
井冈山会师开创土地革命新局,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万余人。朱德部与湘南农军占90%,为会师及根据地开辟提供强大人力保障。
谭震林在建国后回忆秋收起义称:“若无朱德带南昌起义军上井冈山,仅凭秋收暴动力量难持久。”因秋收起义主力为湘赣临时武装的工农,正规军稀缺,军事素养不足。
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为正规军,经战场历练,多为起义军指挥员及叶挺独立团出身,军官受黄埔军校教育,士兵多参与北伐,军事素养高,战斗力强,骨干追随朱德至井冈山。
在革命骨干中,朱德、陈毅外,王尔琢、粟裕、杨至成、赵尔陆等人也凭借坚定信念与卓越军事才能,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关键人才。
部队合编后,朱德任红四军军长,1930年8月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1933年5月任红军总司令。此后他一直拥有人民军队最高头衔,至1954年国防部设立,但官兵群众仍尊称他为“朱总司令”。
1935年,朱德于四方面军会议上言:“人称‘朱毛’,我朱德岂能反毛泽东?你可将我劈半,却断不了我与毛泽东同志的情谊。”
1937年7月抗战爆发,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后改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部赴华北前线抗日。解放战争中,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战略决战时,他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1949年4月,与毛泽东共发渡江作战令,最终推翻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任政府副主席、军总司令。1954年9月起任国家副主席,后连任二至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长。1955年9月被授予元帅军衔。
1976年7月6日,90岁的朱德逝世。他遗愿将两万元存款作党费上交组织,表示自己是无产阶级,所用皆公家物品,死后全归国家,仅留毛主席像与书籍给后人。
朱德一生光辉伟大,他创建了所向披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他在军队建设中便注入了优良基因,而非仅在战场上的出神入化指挥。
开国元帅与将军中,多数为朱德当年亲手教导的革命战士。因此,他在党军历史上地位无可替代,作为人民军队创建者,深受全国人民爱戴。
金一南探讨朱德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的原因,关键在于其卓越军事贡献、深厚群众基础及在党内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