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街上,一个穿着破烂不堪的老头,拿着已经多处破损的碗,徘徊在街头,当有人路过时,他便会伸出自己手中的碗,企图从路人的手中乞讨到一些钱财。但所有人都对他避而远之。

可谁又能知道,眼前这位在街头乞讨的老头是曾经13岁就考进清华的天才呢?
那么这个天才究竟是谁呢?他又为何会沦落到街头乞讨这一步呢?
清华史上最年轻的学生叶企孙,1898年出生,生于上海的一家书香门第家庭之中。
他的降生为叶父带来了无限的期望和希望。叶父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叶企孙能够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他不惜花费巨资请来了当地著名的教书先生为儿子授课。

很幸运的是,年幼的叶企孙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受到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学习进步神速。
尽管年纪尚小,但他已经展现出了儒雅的气质,家族的书香传承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显现。同时,叶企孙的父亲是一个具有开明的思想的人,他不仅希望儿子能够扎实掌握传统的四书五经,还鼓励他广泛接触西方科学文化及其应用,以培养他的综合素养。

叶企孙九岁时,父亲决定将他送到上海敬业学堂,让他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在这所学堂里,叶企孙始终是班级中的佼佼者,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的才华和品德赞叹不已。
1911年,毕业后的叶企孙以出色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清华学堂(现在的清华大学),成为该学堂的首批学生,也成为了清华最年轻的入学生。

在清华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叶企孙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精通传统文化的学者,更需要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科学家。
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因此,叶企孙便开始在清华中更加努力的学习,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他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了英语,为将来外出留学做好准备。

1918年,叶企孙凭借着自己非凡的学术成绩,成功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
他的优秀表现让人们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不久之后,叶企孙踏上了自己前往美国深造留学之路。

1918年,叶企孙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渴望知识的热情,踏上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求学之路。
由于他过人的才华和卓越的成绩,他在入学时被直接跳级至大学三年级,并有幸成为实验物理大师布里奇曼的得意门生,受到他的亲自指导和深切关注。

在留学期间,叶企孙毫不懈怠地投入学习,勤奋刻苦,不仅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还因其卓越的表现而备受布里奇曼教授的赏识和喜爱。
1920年,叶企孙凭借着出类拔萃的表现,荣获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学士学位,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同年九月,他顺利考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开始继续深造研究。
在1921年,叶企孙与他的两位导师共同展开合作,致力于测定普朗克常数。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实验过程,他们终于取得了难以置信的结果。
这一成果引起了当时物理界的巨大轰动,被广泛应用和沿用了长达16年之久。

1923年,叶企孙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实力成功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博士学者。
同年十月,他果断决定结束在美洲的学业,决定取道欧洲,踏上回国之路。

叶企孙离开美洲来到了距离我国最近的欧洲,希望一边游历一边回国,就这样叶企孙在欧洲游历了英、法、德、荷兰和比利时五个国家。
同时还参观了诸多名胜古迹、博物馆、美术馆和高等学校物理研究所,还拜会了这些国家的物理学界的前辈们,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1924年,叶企孙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上海,并且在次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学校,在学校的安排不仅成为了副教授,还成为了物理系主任和教授的职位。
当时叶企孙凭借着通俗易懂和诙谐的上课方式,深受清华学子的喜爱,这也让叶企孙的课上座无虚席,甚至有些人还自带板凳听他的课。

1929年,国立清华大学,叶企孙担任理学院院长的职位,还成为了决定学校大政的七位评议员之一。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叶企孙放弃了出国访问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了抢运图书、仪器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之中。

之后的叶企华先后担任了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重要职位。
1956年,叶企孙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制订工作,并主持编写了1956—1967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基础科学物理部分中磁学分支学科规划和自研学史部分规划。

然而,专心于培养我国物理学人才的叶企孙却在特殊时期遭到了“造反派”的迫害。
惨遭迫害,流落街头随着特殊时期的开始,我国各界名人、群众以及各级军政领导人都遭到了“造反派”的迫害。
1967年,叶企孙在上课期间被“造反派”以曾经是“特务”的莫须有罪名,带到了全县大会上。

叶企孙不仅在脊背后插着削尖的竹旗杆,还被别人揪着头发,扭着胳膊,进行了长达数个小时的批斗。
批斗完后,叶企孙便被“造反派”直接扔进了潮湿阴暗的监狱之中,就这样还没结束,“造反派”们停了叶企孙的工资,还直接抄了他的家。

次年,叶企孙被正式抓捕关进了监狱之中,在关了一年多后因为查无实据被放回到了北大之中,但还要背负着“特务”这个莫须有的罪名继续接受打击和监视。
经过这段时间的折腾叶企孙的身心和人格都受到了极大地摧残,这也导致叶企孙的身体越来越差。

由于没有工资和收入来源,叶企孙只好到街上去乞讨,从而让自己能够勉强活下去。
1972年,北大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叶企孙教授一直过这样的生活于是便对叶企孙做出了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恢复了他教授的待遇和每个月350的工资。

并为其在中关园分配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
正是北大对叶企孙的帮助才让他的晚年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但是在之后的几年里叶企孙的病越来越重,最后只好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这段时间里医生想尽办法也没能有所好转。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在医院因抢救无效去世,终年79岁。
同年1月19日,国家在八宝山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1986年全面平反了叶企孙的冤案。
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曾有9位是叶企孙的弟子,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大师的大师”。

叶企孙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他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展现出了聪明才智。他通过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叶企孙在清华大学接受了高水平的教育,在这里他认识到自己想要成为一名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在留学期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回国后,叶企孙成为了一位备受学生喜爱的教授,在清华大学担任重要职位。他致力于培育物理学人才,并参与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工作。
然而,在特殊时期,叶企孙遭到了“造反派”的迫害和打击。他经历了艰难的岁月,甚至流落街头乞讨。幸运的是,北大对他进行了救助,使他的晚年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尽管叶企孙在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苦难,但他的学术成就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人格光辉的典范。
叶企孙先生,您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荣誉,您的学术成就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愿您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