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的美学(邯郸学步桥与回车巷)

黑风夜话吖 2024-08-23 02:30:07
邯郸的美学(邯郸学步桥与回车巷)

南城门

来到邯郸,数次和网约车司机交流,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经济现状多持保留,但对它的历史底蕴无不赞叹。邯郸,这是一座三千年不改名字的古城,放眼九州,能与之比肩的凤毛麟角,咸阳年龄不够,临淄岁数够了,但现在只是一个区。算上传说,成都、荆州倒是符合,可历史上的割据政权(大西)曾改成都为西京;荆州更可惜了,本来和邯郸有得一拼,可上世纪九十年代莫名其妙地来了一个荆沙市,虽然不久后又恢复原状,毕竟神脉已断。能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唯有邯郸,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

邯郸南门

历史上的邯郸是和美连在一起的。“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若苕花也叫凌霄花,美艳、热情、威严、高冷,花语即花人,她是入梦君王怀的吴娃,她是爱恨一瞬间的赵姬,而与之呼应的赵武灵王、秦王嬴政哪个不是雄才大主。邯郸的美可以言传,“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洛神赋》);邯郸的美也可以意会,“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邯郸学步

邯郸的美是多样性的。据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美,燕国寿陵有个青年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来赵都学习,当然不是学邯郸钢铁,而是学邯郸人走路,他整天观察别人走路的特点,边琢磨边模仿,总觉得走的不像,他想一定是自己多年养成了习惯,必须把原来怎么走的全部忘掉,结果邯郸的步伐没学到,原来的步子也迈不开了,只好狼狈地爬回燕国。“邯郸学步”是庄子的寓言,即使放到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所以学习外国经验不能放弃中国特色。

学步桥

学步桥

邯郸之行就从学步桥开始吧。学步桥原名北关桥,明万历年重修成七孔石桥,这座桥很美,三大拱四小拱,三十多米长,七米多宽,两侧各有十九个雕狮望柱,柱间的栏板都刻有精美的图案。可惜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上世纪八十年代翻修时望柱、栏板都无法再用,结果只保留了七孔,原来的桥墩及基础部分被包裹在内,桥面从拱形变成了平形,据说便于车辆通行。没想到学步桥是又一个寿陵青年。

成语

邯郸真正的美在于其对中国文字语言的贡献上,这是怎样的一种美,脱颖而出、毛遂自荐、窃符救赵、一言九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前功尽弃、奇货可居、价值连城、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瓜田李下、黄粱美梦……这些简练的词语约定俗成后进入成语的行列,几个字就隐含故事,几个字就保藏智慧。从古代经典中承袭下来的成语有六分之一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邯郸是名符其实的成语之乡。没有邯郸,汉语之美将大打折扣。

回车巷将相和广场

回车巷

回车巷,一条古老的南北通衢,几多故事,几多风情。也许,赵国都城的石板已埋在十几米的地下,但一批批的黄土叠压,始终不改其古城中轴线的地理位置。如今的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冀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但从“平原君楼”、“将相和广场”、“回车巷碑厅”的名字中依然可窥战国的时代风云。

平原君楼

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和吴娃的幼子,位列战国四公子的行列,据说他的豪宅靠近通衢(那时还没有回车巷的叫法)。平原君有一个跛足的邻居,他蹒跚地到街口的水井汲水,估计是模样有些滑稽,引得平原君家高楼上的美人哈哈大笑。第二天,跛足的邻居找到平原君说,都说你爱惜人才(“喜士”),人们不远千里地来投奔你,是因为你“贵士而贱妾”,我只是脚有残疾,心残志不残,可你的美人却嘲笑我,这是什么行为?希望你把她杀了。

若初

门楼

平原君听了以后笑了,心想什么情况,你要我以一笑之故杀一美人,这也太过分了。平原君不杀,没想到一年多的时间,门客离去过半,一打听,原来门客都认为平原君“爱色而贱士”,这后果太严重了,平原君只好忍痛割爱,以美人之头谢跛足邻居。做法很残酷,但这是战国,是一个蓄“士”待发的年代,结果“门下复来”,这些门客中有人“脱颖而出”,他叫毛遂。

回车巷碑

万宾楼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百读不厌的文章。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被拜为上卿,战功卓著的廉颇自然不服,拔城之功竟比不上口舌之徒,情何以堪,于是放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避让有加,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队马上回车避让,手下的跟班不理解了,都是为赵王打工的,凭什么我们退避三舍。蔺相如道,以秦王之威尚能当庭责骂,我真的会怕廉颇吗?我所顾念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担心的正是我们将相二人,我们如果相斗,“势不俱生”,所以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闻说,负荆请罪,将相与欢,成刎颈之交。

王家老门楼

谏议坊

李景濂故居

河北银行旧址

教堂

今天的回车巷似乎正处运营权的变更期,许多门店都贴着封条,景点也大门紧闭,无法更好地体会风土人情,实属遗憾。

邯山书院

丛台区图书馆

邯郸(慈禧)行宫

回车巷

回车巷

行于路上,与高门楼、影壁墙插肩而过,在邯山书院、慈禧行宫门前长久的徘徊,找到了“蔺相如回车巷”石碑,那是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碑刻,当时的知县体察民情,铸成“心碑”,以怀念家乡的先贤。先贤的故事化作丰碑,凝练成文字,浓缩成历史,那是邯郸的美学,用低调守护宁静,用忍让保持深邃,用经久贯彻永恒。

回车巷

马道巷

0 阅读:2